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淼

作品数:15 被引量:78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小麦
  • 4篇油菜
  • 4篇抗氧化
  • 4篇抗氧化活性
  • 4篇活性
  • 4篇甘蓝
  • 4篇甘蓝型
  • 4篇甘蓝型油菜
  • 3篇雄性不育
  • 3篇育性
  • 3篇基因
  • 3篇不育
  • 2篇性状
  • 2篇雄性不育系
  • 2篇育性相关基因
  • 2篇提取物
  • 2篇株型
  • 2篇株型性状
  • 2篇自由基
  • 2篇温敏雄性不育

机构

  • 15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阳城县第一中...

作者

  • 15篇张淼
  • 6篇马翎健
  • 5篇苗芳
  • 4篇周乐
  • 4篇黄镇
  • 4篇王震
  • 4篇范晓静
  • 4篇徐爱遐
  • 2篇张增艳
  • 2篇张晓贤
  • 2篇李雪垠
  • 2篇魏学宁
  • 2篇马小飞
  • 1篇周淼平
  • 1篇李艳飞
  • 1篇刘菲
  • 1篇温新宝
  • 1篇董宝婧
  • 1篇马鸿翔
  • 1篇郑建敏

传媒

  • 3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草业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 1篇Chines...
  • 1篇2012作物...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个育性相关基因在BNS和YS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中的表达差异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为研究雄性不育相关基因TA1和TA2在BNS和YS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732A花粉发育时期的表达特点,探讨这2个育性相关基因与温敏雄性不育小麦育性转换的联系,本研究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在BNS和YS型不育系732A花药发育四分体期、单核期、二核期和三核期定量检测基因TA1和TA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在732A和BNS花粉发育四分体时期至二核期,基因TA1相对表达量上调,在三核期相对表达量下降;(2)基因TA2相对表达量在BNS花粉发育的四分体时期至二核期逐渐下降,三核期上升;在732A花粉发育4个时期中的相对表达量变化刚好相反;(3)在BNS和732A花粉发育二核期,基因TA1和TA2均表现极值,推测二核期可能为BNS和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花粉发育最敏感时期;(4)在不育系BNS和732A花粉发育过程中,基因TA1的相对表达量变化幅度比TA2的高。推测TA1对不育系BNS和732A花粉败育影响程度强于TA2;(5)基因TA1和TA2相对表达量在BNS的花粉发育时期表达趋势相反,推测其对BNS花粉败育影响表现为拮抗作用,且2个基因不连锁;在732A花粉发育时期表达趋势相同,推测其对不育系732A花粉败育影响表现为协同作用。
张芳凝李桂冬范晓静王震张淼马翎健
关键词:小麦TA1TA2荧光实时定量PCR
人工合成抗纹枯病小麦新种质的鉴定被引量:3
2015年
小麦纹枯病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土传病害。培育、推广抗纹枯病小麦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普通小麦中抗源匮乏,严重制约抗纹枯病小麦育种的进展。为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纹枯病新抗源,本试验通过人工接种、抗病鉴定方法,在江苏省和北京市两地,对来源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102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品系,进行4年的纹枯病抗性的多环境鉴定。结果表明,人工合成小麦品系间对小麦纹枯病抗性存在差异,在其中进行小麦纹枯病抗源的筛选是有效的。与普通小麦品种扬麦158、扬麦12相比,这102份人工合成小麦的大部分对纹枯病的抗性表现抗或中抗水平,其中一些品系在多年多点鉴定中表现稳定抗性,如ZC93、ZC111、ZC112、ZC123、ZC172、ZC206和ZC221表现为抗病水平,病情指数低于目前最好的普通小麦抗源,可作为抗纹枯病小麦育种的新抗源。
魏学宁任丽娟张淼张巧凤刘欣周淼平马鸿翔吴继中马翎健张增艳
关键词: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小麦纹枯病抗性病情指数
花期低温对甘蓝型油菜叶片生理及雌雄蕊发育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为探讨花期低温对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及生殖器官发育的影响,以甘蓝型油菜GZ恢(抗冬季寒冷强)和10B(抗冬季寒冷弱)为材料,于初花期在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白天14 h,12℃;夜晚10 h,2℃)胁迫,设置5个处理时间:1,2,3,4,5 d,正常生长环境(白天14 h,22℃;夜晚10 h,18℃)为对照,测定了低温胁迫下植株苔茎叶和下部叶生理指标以及不同大小花蕾开放后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两材料在低温处理后植株叶片均表现轻微萎蔫,所有处理植株无明显受损;低温处理后叶片各生理指标变化比较复杂,以过氧化物酶(POD)敏感,多表现为显著升高,下部叶较苔茎叶升高更多,10B较GZ恢升高幅度大。渗透调节物质以可溶性糖(SS)含量变化明显,GZ恢显著增加。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10B较GZ恢升高更多,下部叶和苔茎叶两材料表现不尽一致。低温处理对两材料大于6.0 mm的花蕾花粉活力受影响均很小。小于3.0 mm的花蕾,胁迫4 d以上后期发育停止最终死亡,胁迫2~3 d花粉活力显著下降,且花蕾越小,花粉活力随处理时间增长降低越多。小于6.0 mm的各级花蕾受低温胁迫后,GZ恢花粉活力多高于10B,以3.0~6.0 mm的花蕾差异明显,因此,认为3.0~6.0 mm花蕾可作为鉴定不同品种花期耐低温指标。柱头可授性表现与花粉活力趋势一致,大于3.0 mm的花蕾低温处理3 d以内柱头可授性不受影响,处理4 d以上柱头可授性降低;小于3.0 mm的花蕾,低温处理3 d以内柱头可授性不同程度降低。这些结果表明,在植株遭受低温胁迫后,小于3.0 mm的花蕾对低温较为敏感,导致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降低,甚至败育。
李浩东秦梦凡张淼王茸茸徐宇宋葭朱云林黄镇徐爱遐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花期花粉活力柱头活力
苍耳七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英文)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了解苍耳七不同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及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三种不同有机溶剂依次对苍耳七 50 %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分别得到氯仿提取物(CE)、乙酸乙酯提取物(EAE)、正丁醇提取物(BE)和水相提取物(WE)。总黄酮含量采用 NaNO2- Al (NO3)3-NaOH 显色法测定。抗氧化活性采用羟基自由基清除试验、超氧自由基清除试验、DPPH 自由基清除试验、还原力测定和金属离子螯合试验进行综合评价,以 BHT(2, 6-二叔丁基对甲酚)为参考物质。结果:EAE 的黄酮含量最高,其次分别为 BE, WE 和 CE。WE 和 BE 的抗氧化活性强于 CE 和 EAE. 每种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都显示出浓度依赖性和黄酮含量的相关性。结论:苍耳七提取物可以被用作天然抗氧剂。
温新宝苗芳周乐张淼何全磊
关键词:提取物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
决明子萌发过程中抗氧化活性变化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以决明干燥种子和不同萌发期决明子芽的干粉为材料,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醇溶成分和水溶成分,通过总抗氧化活性、还原力、清除羟自由基活性和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的测定,研究决明子萌发过程中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为决明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决明子和不同萌发期决明子芽干粉醇提物和水提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2)在决明子萌发过程中,醇提物的总抗氧化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还原力、清除DPPH?活性、清除?OH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种子萌发后第7天,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均高于干燥种子.(3)在决明子萌发过程中,水提物的总抗氧化活性和清除DPPH?活性呈下降趋势,还原力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清除?OH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张晓贤张淼王妍苗芳周乐
关键词:决明种子萌发过程抗氧化活性
源库调节对冷、暖型小麦籽粒物质积累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通过剪穗、剪叶处理,人为改变源库比,研究源库比改变对冷型小麦陕229和暖型小麦NR9405籽粒干物质、可溶性糖、淀粉和总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剪去旗叶处理明显降低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加快花后10~20 d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下降速度,降低花后20~35 d籽粒可溶性糖含量,轻微降低籽粒淀粉含量,但对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影响。剪去50%小穗处理,明显地增加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减慢花后10~20 d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下降速度,增加花后20~35 d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籽粒的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剪穗、剪叶处理对冷、暖型小麦籽粒物质积累的影响程度不同。
谢志萍张晓贤张淼苗芳任鹏
关键词:冷型小麦暖型小麦剪穗剪叶籽粒
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的遗传稳定性及恢复性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研究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的遗传稳定性和恢复性。【方法】采用BNS分期播种(2011-10-08、10-28、11-11及2012-02-13、03-12)、BNS与常规品种(680个)测交、BNS与YS型温敏雄性不育系732A正反交等方法,研究BNS的遗传稳定性、可恢复性及其与其他温敏不育系的关系。【结果】(1)随播期的延迟BNS自交结实率逐渐提高,国际法、国内法计算的自交结实率分别为18%~126%和7%~79%,但晚春播(2012-03-12)小麦育性较早春播(2012-02-13)下降;不同播期的自交种正常秋播,自交结实率均很低且保持稳定,国际法、国内法计算的自交结实率分别为11%~18%和3%~6%;随着播期的延后,孕穗期至抽穗期缩短明显,由19d缩短为9d。(2)在正常秋播的BNS小麦中发现的3株完全可育株(BNSB1、BNSB2和BNSB6),单株收获并正常秋播,各群体均为完全可育株,自交结实率与小偃22接近。(3)测交的680个组合的杂种F1中,16个组合自交结实率(国际法)达到90%以上,占总组合的2.35%,其中7个组合自交结实率达到100%(国际法)以上,且超过对应父本的自交结实率。(4)BNS与732A的正反交F1均自交可育,自交结实率(国际法)分别为38.89%和40.63%,且732A的强恢复系均不能成为BNS的恢复系。【结论】小麦的温敏雄性不育系BNS的温敏不育特性可稳定遗传,是非K型细胞质的不育类型小麦。
范晓静马小飞王震李雪垠张芳凝李桂冬张淼申芳嫡马翎健
关键词:温敏雄性不育系恢复性等位性
ATP合成相关基因在小麦BNS不育系育性转换中的差异表达被引量:7
2014年
为了探讨ATP合酶α亚基和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APRT)与温敏雄性不育系BNS育性的联系,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在花药发育的4个重要时期(四分体期、单核期、二核期和三核期),定量检测ATP合酶α亚基和APRT相关基因在不育及可育条件下花药中的mRNA表达水平。不育条件下,ATP合酶α亚基基因从四分体到二核期表达量持续下降,与可育株相比在单核期表达量显著下降;APRT1在4个时期的表达量低于其在相应可育条件下的表达量,而APRT2基因在BNS不育和可育条件下维持较低的表达水平。APRT相关基因表达量在三核期均有较显著提高,且可育条件下比不育条件下提高更明显。因此认为,ATP合酶α亚基基因与BNS育性转换密切正相关,APRT基因在三核期转录水平的变化与BNS育性转换有一定关系。
王震范晓静张淼张芳凝李桂东马翎健
关键词:小麦
甘蓝型油菜光合特性及株型性状相关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选取102份遗传基础广泛的甘蓝型油菜骨干亲本,在油菜初花期使用便携式光合仪6400XT测定光合生理指标,分析102份骨干亲本的光合指标变异情况,运用相关分析探究影响油菜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同时选取8份代表性材料在苗期和初花期分别测定光合日变化,进一步探究甘蓝型油菜不同发育时期的光合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2份材料净光合速率变化呈现正态分布,最大净光合速率值为38.15μmol·m^(-2)·s^(-1),最小净光合速率值为11.53μmol·m^(-2)·s^(-1),根据净光合速率大小频率分布将102份材料分为4大类,第Ⅰ类8份(>31.53μmol·m^(-2)·s^(-1)),第Ⅱ类53份(22.53~31.53μmol·m^(-2)·s^(-1)),第Ⅲ类33份(17.53~22.53μmol·m^(-2)·s^(-1)),第Ⅳ类8份(11.53~17.53μmol·m^(-2)·s^(-1));相关分析表明初花期净光合速率与株高(0.123^(*))、主花序长(0.117^(*))、全株角果数(0.130^(*))显著正相关。8份材料苗期和初花期光合日变化表现不完全一致,5份材料苗期呈“单峰变化”趋势、初花期呈“双峰变化”趋势;另外2份材料苗期和花期均呈“单峰变化”趋势;1份材料苗期呈“双峰变化”趋势,初花期呈“单峰”趋势;初花期净光合效率显著高于苗期,均值比苗期高22%;苗期时净光合速率与叶片长度(-0.337^(*))、叶片宽度(-0.508^(**))指标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spad值(0.505^(**))极显著正相关,线性回归表明叶片光合强度和单株生物产量线性正相关。研究筛选出在苗期和初花期净光合速率高的材料2份,H2000C和P73-1A;在初花期净光合速率高的材料8份,其中066B和068B-4净光合速率值最高。
张淼李浩东郭娜王茸茸宋葭朱云林徐宇秦梦凡黄镇徐爱遐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净光合速率光合日变化株型性状
人工合成小麦CI184条锈病成株抗性基因的鉴定及分子标记定位被引量:2
2014年
以硬粒小麦-粗山羊草人工合成小麦CI184、感病品种‘铭贤169’及其杂交组合的正反交F1以及CI184/‘铭贤169’F2、F2:3家系为材料,鉴定其条锈病抗性,对CI184条锈病抗性进行遗传分析;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和集群分离分析法进行多态性筛选,以F3抗病鉴定数据为依据,对CI184中条锈病抗性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结果显示:(1)CI184在苗期抗性鉴定中,对30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抗性,但对中国四川新出现的条锈菌生理小种V26表现苗期感病;在田间成株抗性接种鉴定中,CI184对中国流行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32、条中33、水源4、水源5、水源7和V26等表现出成株抗性。(2)CI184中条锈病抗性由隐性基因位点控制。(3)仅检测到一个控制条锈病抗性的QTL位点,位于1B染色体上Xgwm18和Xwmc626之间,暂时命名为Qyr.zz_1B,在四川和北京2个环境中可分别解释CI184中13.36%和18.07%的成株抗性贡献率。(4)Qyr.zz_1B位点的3个SSR标记和Yr15的1个SSR标记可以区分该位点与1B染色体上的其他抗条锈病基因,如Yr15、Yr24和Yr26/YrCH42。表明Qyr.zz_1B位点在小麦条锈病的抗病育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张淼张增艳蒲宗君叶兴国郑建敏徐世昌冯晶魏学宁马翎健
关键词:条锈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