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林
- 作品数:11 被引量:26H指数:4
- 供职机构:茂名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男性Y染色体AZF微缺患者在不育症中的相关性研究
- 2014年
- 目的对不育男性患者的Y染色体长臂上的AZF区进行微缺失检测,研究Y染色体AZF区的微缺失与男性患者不育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凝胶电泳方法对332例不育男性患者及100名有生育能力的男性健康对照者进行外周血Y染色体长臂AZF区域微缺失基因检测。结果 332例不育男性患者中检出28例AZF区不同程度微缺失,缺失率比例达8.4%。其中152例无精症男性不育患者中检出12例AZF区微缺失;180例少精症不育男性患者中检出16例AZF区微缺失。100名有生育能力的男性健康对照者均未发现AZF微缺失。结论 Y染色体长臂AZF区微缺失是男性原发性不育的重要致病因素。对不育男性患者进行Y染色体AZF区域进行微缺失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不育症病因及降低男性不育患者通过辅助生殖技术进行受孕时将此缺陷遗传给其男性后代的风险。
- 张达衡陈瑞林郑文玲唐志忠
- 关键词:Y染色体染色体缺失聚合酶链反应
-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纤4项指标与血小板的相关关系
- 2012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与血小板数量(PLT)的相关性。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LT测定的同时,采用r-放免计数仪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4个肝纤维化指标,然后应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慢性乙型肝炎中,随着肝炎严重程度的增大,HA的值明显增大(P<0.05),LN、PCⅢ、CⅣ变化不明显;随着PLT值的增大,肝纤维化4项指标中除了LN,HA、PCⅢ、CⅣ3项的血清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HA与PLT的相关性最好,是反映肝纤维化最好的指标之一,综合考虑HA等相关肝纤及PLT是诊断肝纤维化有效的血清学方法。
- 陈瑞林刘发河张达衡陈燕玲舒云华
- 关键词:肝纤维化血小板计数慢性乙型肝炎
- 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HBV耐药变异与基因型的探讨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HBV耐药变异与基因型的相关性及HBV变异位点与肝功能指标、HBVDNA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筛选符合条件的462例服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釆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HBV的耐药突变位点以及基因型,并对HBV耐药变异与基因型、肝功能检测指标、HBV DNA病毒载量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462例服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检测耐药变异株45例,变异率约为9.74%;其中180M和204I/V突变株16例,35.5%;204V突变株6例,13.3%;204I突变株13例,28.9%;180V突变株3例,6.7%;181V突变株3例,6.7%;207I突变株1例,2.2%,236T突变株3例,6.7%。HBV基因型中B基因型105例,C基因型337例,B基因型和C基因型联合感染4例,D基因型0例,其他基因型2例。将检测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乙肝患者的耐药变异位点与基因型、肝功能指标ALT无相关性(P>0.05),与HBVDNA病毒载量有一定相关性(P<0.05)。结论 1.茂名地区的HBV基因型可能与其他南方地区的基因型有差异,以HBV-C基因型为主;2.PCR-反向点杂交法是一种快速、准确发现核苷类药物治疗后耐药位点的检测方法;3.通过临床资料分析显示乙肝患者的耐药变异位点与肝功能指标AL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无相关性,HBV-DNA病毒载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有一定相关性。
- 张达衡陈红玲谭满胜陈瑞林杨春媚
- 关键词:基因型聚合酶链反应
- 甲状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分析
- 2011年
- 探讨甲状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本研究列出了多种与甲状腺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分析了备肿瘤标志物的特性:并论述了Ret/PTC的基因和Ras癌基因同甲状腺癌的关系。完全敏感且特异的针对甲状腺癌某一组织类型的肿瘤标志物尚不十分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才可确定。
- 张达衡陈瑞林
- 关键词:甲状腺癌分子生物学肿瘤标志物
- 纤维蛋白、带红细胞血清干扰艾滋病毒抗体酶联免疫法测定的实验性分析
- 纤维蛋白、红细胞是干扰艾滋病毒抗体酶联 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常见的随机因素,严重影响 测定结果,排除有一定困难,较少见报道。本研 究对HIV ...
- 戚子惠陈瑞林张达衡周华胜刘发河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导致玻片法ABO血型鉴定错误的结果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玻片法ABO血型鉴定的不同加样方式对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传统玻片法(下称传统法)对笔者所在医院1992~1997年门诊、急诊、住院患者进行ABO血型鉴定;采用改良玻片法(下称改良法)对1998~2003年门诊、急诊、住院患者进行ABO血型鉴定;采用标准玻片法(下称标准法)对2004~2010年住院患者进行ABO血型鉴定;采用改良玻片法对2004~2010年门诊、急诊患者进行ABO血型鉴定。结果 1992~1997年传统法导致ABO血型鉴定的错误率为5.35/10万;1998~2003年改良法导致ABO血型鉴定的错误率为1.58/10万;2004~2010年标准法导致ABO血型鉴定的错误率为1.03/10万;2004~2010年改良法导致ABO血型鉴定的错误率为1.46/10万。经统计学分析,传统法ABO血型鉴定的错误率与标准法ABO血型鉴定的错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法ABO血型鉴定的错误率与标准法ABO血型鉴定的错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玻片法进行ABO血型鉴定是可行的,可广泛应用于门诊、急诊、住院患者的ABO血型鉴定。
- 戚子惠张达衡陈瑞林周华胜
- 关键词:ABO血型
- 宫颈组织病变与检测HPV基因分型的意义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了解宫颈病变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率及基因型分布情况。探讨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与宫颈组织病变的相关性,为临床宫颈癌的筛查、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在本院诊治2 000例疑似宫颈病变女性,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23种HPV基因型,统计HPV各基因型的感染率,分析HPV及基因型分布与子宫病变的关系。结果 2 000例宫颈疑似宫颈病变女性中,基因芯片检测出的HPV阳性标本662例,HPV感染率为33.1%(662/2 000)。354例宫颈不同程度病变组织中HPV阳性295例,其中LSIL,HSIL及宫颈癌样本中HPV的检出率分别为76.6%(157/205)、91.9%(125/136)、100%(13/13)。共检出12种HPV基因型,检出率最高的5种基因型分别为HPV16,18,58,31,52。宫颈病变级别越高,HPV多重感染率越高。结论 HPV亚型感染与宫颈组织不同程度病变密切相关,HPV基因分型检测及诊断在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筛查及防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 张达衡陈红玲杨春媚陈瑞林
- 关键词:宫颈疾病基因型
- 临床检验流程优化现状分析及对策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临床检验流程优化的现状及对策,为提升医院检验工作质量及效率提供参考。方法整理目前国内医院进行临床检验流程优化的现状,分析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探讨应对存在的问题的方法。结果国内很多医院在临床检验流程优化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检验流程优化后,均明显的提高了临床检验的效率和质量,但是,也存在不顾自身条件照搬别家医院管理经验而适得其反者、优化流程时目标定位不准确者、流程设置因人设岗者等。结论临床检验流程优化对提高整个医院的诊疗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医院管理者要本着实事求是、站在患者的立场来实施检验流程的优化,以达到患者满意、社会认可的办院目标。
- 舒云华陈瑞林张达衡
- 干扰酶联免疫测定的实验性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首先探讨血清中混有纤维蛋白、红细胞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的影响。方法:ELISA常规法(下称常规法)和ELISA改良法(下称改良法)分别对正常对照组200名HBsAg(-)的血清,研究组600名,预先确诊HBsAg(-)、HBsAb(+)的血浆、带红细胞血清、无纤维蛋白血清及300名HBsAg(-)临床试验组病人血清进行配对HBsAg-ELISA检测。结果:HBsAg-ELISA结果以S/CO(x±s)表示,常规法测定研究组的血浆、带红细胞血清、无纤维蛋白血清、临床试验组病人血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的测定值分别为(0.969±0.511);(0.925±0.512);(0.677±0.314);(0.825±0.478);(0.635±0.313),经统计学分析,正常对照组血清与研究组的血浆、带红细胞血清及临床试验组病人血清存在差异(P<0.05),与研究组的无纤维蛋白血清差异不大(P>0.05);改良法测定研究组的血浆、带红细胞血清、无纤维蛋白血清、临床试验组病人血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的测定值分别为(0.723±0.328);(0.692±0.307);(0.625±0.313)(0.682±0.323);(0.613±0.301),经统计学分析,正常对照组血清与研究组的血浆、带红细胞血清及临床试验组病人血清无差异(P>0.05)。结论:纤维蛋白、红细胞等干扰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排除其干扰有必要。
- 戚子惠邱振华陈瑞林
- 关键词:纤维蛋白红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免疫固定电泳技术在骨髓瘤肾脏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免疫固定电泳技术在骨髓瘤肾脏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8年6月~2011年8月37例骨髓瘤肾脏病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采用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和血清蛋白电泳三种方法进行检测,对三种方法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免疫固定电泳能准确检测出血清中单克隆蛋白;对表现为肾功能损害的各型骨瘤检出率达100%;血清蛋白电泳有一定的局限性,仅能准确检测出IgM和IgG型骨髓瘤,免疫球蛋白定量不能检测出血清中单克隆蛋白,三种检测方法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固定电泳技术不仅敏感性好、准确度高,而且能准确对骨髓瘤肾病患者进行分型,对骨髓瘤肾病早期诊断治疗及愈后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可作为肾脏疾病的常规检查项目在临床推广应用。
- 舒云华魏凯陈瑞林陈燕玲
- 关键词:免疫固定电泳技术骨髓瘤肾脏病M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