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平
- 作品数:6 被引量:25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强市场中的“弱参与”:一个公民社会的考察路径被引量:70
- 2009年
- 本文通过对市场经济发展与公民社会发育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人们自主空间的释放,推进了公民参与的发展。然而当我们将这种"空间释放"控制之后,从宏观的表现上看,公民参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也产生了一种抑制效应。同时我们还发现,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公民参与网络发展从而提高社会资本的能力愈趋于弱化。作者认为,公民间的相互合作与参与网络的建立,不应该仅仅表现为一种"原子化"参与能力的提高,只有增强人们彼此间的合作精神与公共责任感,才能真正推进公民社会健康有效的发展。
- 陈福平
-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民社会
- 社区论辩: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形态转变被引量:102
- 2008年
- 本文围绕社会学理论中城市社区消失、继存和解放的学术论题,使用广州市三个不同类型社区的问卷资料,通过量化研究讨论了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形态的转变。分析结果指出,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特征是:随着城市化程度和人口流动性的提高,居民的社会支持网逐渐从社区内转移到社区外,导致了居民的社区认同和社区参与减弱,即是说,由居民社会关系构成的自然社区向国家划分的行政社区以外扩散。这个研究结论显示,现行以"属地管理"为基础的社区建设模式能够达到的基层整合效果将越来越减弱。
- 黎熙元陈福平
- 关键词:社会支持网
- 当代社区的两种空间:地域与社会网络被引量:48
- 2008年
- 在西方社区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社区失落论"、"社区继存论"和"社区解放论"三种不同观点。而这三种观点的核心实际上是讨论了社区的地域与社会网络的关系问题,更进一步说,是讨论地域性的亲密关系如何发生变迁的。本文试图从当代社区的实际形态出发,通过对三种观点的补充和发展,对于社区的两种空间——地域与社会网络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阐释,从而提出一个实现其二者如何在社区空间内实现系统性互动的理论框架。
- 陈福平黎熙元
- 关键词:社会网络
- 什么决定了居民对再分配的需求被引量:23
- 2010年
- 本文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分析居民再分配需求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穷人比富人更加支持再分配,但收入的边际效应很小,收入分配问题并不会随收入的增加而自然解决。认为当前社会总体不公平的居民对再分配的诉求更高,且其边际作用最大。与同辈相比社会经济地位更低的人对再分配的需求更高。向下的流动性会增加人们对再分配的需求,这部分支持了"POUM"假说,并提醒我们应该警惕"流动性红利"减弱所导致的再分配需求上升。中国社会特殊的转型特征与再分配需求密切相关。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事业单位比党政机关的居民对收入调节的诉求更强烈。与新型都市社区的居民相比,其他类型社区的居民都更加支持均富的收入调节政策。此外,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也有显著影响。
- 马明德陈福平
- 关键词:社会转型
- 性服务行业存在并兴盛的另类解读——以深圳收容教育所卖淫女性为例兼与工厂女工比较被引量:2
- 2007年
- 通过深圳市收容教育所卖淫女性的访谈资料,说明性服务行业中的“行规”较之工厂管理体制优越:性服务从业者与老板之间的关系比较和睦;从业人员具有较大的自由;性服务行业中的利润分配比较合理;劳资双方在合作、依赖中建立起信任;性服务者在工作中受到的伤害较少。从而对性服务行业存在并兴盛的原因作了一种另类的解释。
- 陈福平李强成
- 关键词:工作环境劳资关系另类解读
- 公共福利制度与社会网的功能互补——包容性社会政策的基础被引量:21
- 2007年
- 该文认为社会政策应体现社会包容和社会公平的理想,然而中国现行公共福利制度规则实际上具有排斥性。由于公共福利制度和社会网具有相互补充的福利功能关系,因此宏观社会政策应当协调公共福利制度与社会网的发展,努力消除其排斥性,建立有效的桥梁性机制和组织,促进各种社会次系统之间的有机整合以及相互开放,从而实现社会包容的政策建设目标。
- 黎熙元陈福平
- 关键词:社会包容社会排斥社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