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静静

作品数:14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污染
  • 6篇土壤
  • 5篇蚯蚓
  • 5篇苯并[A]芘
  • 5篇P
  • 4篇毒性效应
  • 3篇PHE
  • 2篇有效性
  • 2篇生长发育
  • 2篇生物碱
  • 2篇生物有效
  • 2篇生物有效性
  • 2篇土壤呼吸
  • 2篇土壤呼吸强度
  • 2篇微核
  • 2篇酶活性
  • 2篇苦皮藤
  • 2篇苦皮藤素
  • 2篇活性
  • 2篇富集量

机构

  • 14篇安徽农业大学

作者

  • 14篇马静静
  • 12篇郜红建
  • 9篇郑彬
  • 8篇葛高飞
  • 6篇张伟
  • 4篇魏俊岭
  • 4篇檀华蓉
  • 3篇钱新春
  • 2篇胡芹远

传媒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环境化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5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壤B[a]P和Phe多次叠加污染的有效性及其对蚯蚓的毒性效应
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和菲(Phenanthrene,Phe)是具有典型“三致”效应的持久性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逐步累积,对土壤环境造成潜在的威胁。B[a]P和Phe一次污染条...
马静静
关键词:有效性富集量蚯蚓
文献传递
土壤B[a]和Phe多次叠加污染的有效性及其对蚯蚓的毒性效应
苯并[a]芘(Benzo(a)pyrene, B[a]P)和菲(Phenanthrene, Phe)是具有典型“三致”效应的持久性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逐步累积,对土壤环境造成潜在的威胁。B[a]P和Phe一次污...
马静静
关键词:土壤环境过氧化物酶毒性效应
土壤B[a]P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效应被引量:3
2014年
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是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逐步累积,对土壤环境造成潜在的威胁。一次污染条件下,B[a]P进入土壤的过程与低剂量逐步累积的过程有一定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估B[a]P的环境风险。本试验采用多次叠加污染的方法,模拟B[a]P在土壤中逐步累积的过程,研究土壤B[a]P叠加污染的有效性特征及其在蚯蚓(Eisenia foetida)体内的富集规律,分析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B[a]P在土壤中培养时间的增加,土壤B[a]P有效含量、蚯蚓体内B[a]P富集量和蚯蚓体腔细胞MDA含量均呈前期(1~28 d)下降速率较快,后期(29~56 d)下降速率逐渐减缓的趋势,且蚯蚓体内B[a]P富集量与土壤B[a]P有效含量(Tenax-TA提取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R2)为0.893 2。叠加污染条件下,0~20 cm和20~40 cm土壤中B[a]P平均有效含量比一次污染低23.38%(P〈0.05,14和28 d的20~40 cm叠加污染土壤除外);在1、7、14、28和56 d所取土样培养的蚯蚓,其体内B[a]P富集量是一次污染的22.42%~77.42%,蚯蚓体腔细胞MDA含量在14 d时分别比一次污染低13.76%和41.38%,这表明土壤B[a]P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效应低于一次污染,叠加污染更能客观反映污染物的真实毒性效应。
马静静张伟郑彬葛高飞檀华蓉郜红建
关键词:蚯蚓丙二醛
含生物碱水稻腐殖酸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生物碱水稻腐植酸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该叶面肥配方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腐植酸4-6、脂肪族聚氧乙烯醚20-30、生物碱0.1-1、1%苦皮藤素乳油8-15、尿素25-30、磷酸二氢钾4-6、硝酸钾15...
郜红建钱新春马静静魏俊岭胡芹远
文献传递
土壤B[a]P多次叠加污染的生物有效性及对蚯蚓体腔细胞染色体和溶酶体的毒性效应被引量:7
2014年
Benzo(a)pyrene (B[a]P)作为典型具有"三致"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逐步累积,对土壤生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通过一次与多次污染的方法,研究B[a]P在土壤中的有效性特征及其对蚯蚓(Eisenia fetida)体腔细胞染色体畸变及溶酶体膜完整性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中B[a]P含量及蚯蚓体内B[a]P富集量、蚯蚓体腔细胞微核变率均呈现初期(28 d)下降速率较快,尔后(28-56 d)下降速率减小的趋势;而蚯蚓体腔细胞中性红保留时间(NRRT)升高速率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土壤中B[a]P的Tenax法提取含量与蚯蚓体内B[a]P富集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2=8614,P<0.01);蚯蚓体腔细胞NRRT和微核变率分别与土壤中B[a]P的Tenax法提取含量和蚯蚓体内B[a]P富集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同培养时间内,多次叠加污染土壤中B[a]P的Tenax提取含量和蚯蚓富集量显著低于一次污染26.00%(P<0.05);蚯蚓体腔细胞NRRT平均比一次污染高13.00%(P<0.05);体腔细胞微核率比一次污染低36.10%(P<0.05).本研究表明土壤B[a]P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效应低于一次污染,结果可为土壤PAHs类污染物的生态毒性效应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张伟郑彬马静静葛高飞檀华蓉郜红建
关键词:溶酶体膜
含生物碱小麦氨基酸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生物碱小麦氨基酸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该小麦氨基酸叶面肥(1L)配方由以下组分组成:氨基酸100-120g、1%苦皮藤素乳油5-15ml、生物碱1*0.1-2g、生物碱2*0.1-2g、尿素150-200...
郜红建钱新春马静静魏俊岭胡芹远
文献传递
安徽省典型城市周边土壤-蔬菜中PAHs的污染特征被引量:16
2012年
研究了安徽省合肥、芜湖和亳州市周边蔬菜地土壤和蔬菜中PAHs的含量及其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典型蔬菜地土壤中15种PAHs(除萘外)的残留总量在58.2~437.8μg·kg-1之间,三环和四环PAHs占PAHs残留总量的70%以上。胡萝卜、菠菜和茄子体内15种PAHs的含量在23.4~209.1μg·kg-1之间,均值为120.7μg·kg-1,三环和四环PAHs占蔬菜中PAHs富集总量的92.8%~94.4%。不同蔬菜体内8种可疑性致癌PAHs的含量在11.5~17.4μg·kg-1之间,分别占蔬菜中PAHs残留总量的9.80%~13.8%,其中BaP含量在1.69~2.03μg·kg-1之间,低于国家对食品中污染物(BaP)的限量标准(5μg·kg-1)。不同类型PAHs在蔬菜体内的富集系数在0.10~9.20之间,极差达10倍以上,低分子量PAHs在蔬菜体内的富集系数要大于高分子量PAHs。不同PAHs在蔬菜体内的富集系数表现为胡萝卜>菠菜>茄子,其中芴在蔬菜体内的富集系数最高。
郜红建魏俊岭马静静郑彬
关键词:PAHS土壤蔬菜污染
土壤苯并[a]芘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抗氧化酶的毒性效应被引量:1
2014年
苯并[a]芘(B[a]P)是具有典型"三致"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在土壤中逐步累积, 对土壤环境质量造成潜在的威胁。一次污染条件下, B[a]P进入土壤的过程与较低剂量逐步累积的污染过程存在一定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估B[a]P的环境风险。本试验采用一次污染和多次累积污染2种方法, 模拟污染物在土壤中逐步累积的过程, 研究土壤B[a]P叠加污染的有效性特征及其在蚯蚓(Eisenia foetida)体内的富集规律, 分析蚯蚓体腔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随着土壤中B[a]P培养时间的延长, B[a]P有效含量、蚯蚓富集量和蚯蚓体腔细胞SOD、POD活性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多次叠加污染和一次污染条件下, 土壤B[a]P有效含量在培养前期(1~28 d)下降速率分别为2.37 μg·kg-1·d-1和3.35 μg·kg-1·d -1, 后期(28~56 d)下降速率逐步减缓为0.24 μg·kg-1·d-1和0.53 μg·kg -1·d-1; 蚯蚓体内B[a]P富集量在培养前期(1~28 d)下降速率分别为6.94 μg·kg-1·d-1和14.84 μg·kg-1·d-1, 后期(28~56 d)逐步减缓为0.73 μg·kg-1·d-1和1.64 μg·kg-1·d-1。蚯蚓体内B[a]P富集量与土壤B[a]P有效含量(Tenax吸附提取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关系数(R2)为0.914 7。蚯蚓体腔细胞SOD和POD活性与土壤B[a]P有效含量和蚯蚓体内B[a]P富集量之间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54 3(SOD)、0.829 6(POD)和0.704 0(SOD)、0.727 1(POD)。在叠加污染条件下, 土壤B[a]P有效含量比一次污染低17.1%~38.6%(P〈0.05), 蚯蚓富集量比一次污染低22.6%~46.8%(P〈0.05), 蚯蚓体腔细胞SOD和POD活性分别为一次污染酶活性的49.6%~82.7%和75.5%~109.6%,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这表明土壤B[a]P多次叠加污染对蚯蚓体腔细胞的毒性效应低于一次污染。
马静静张伟郑彬葛高飞檀华蓉郜红建
关键词:苯并[A]芘生物有效性富集量抗氧化酶活性
菲累积污染对其生物有效性特征及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采用逐步累积的试验方法,研究土壤菲(Phenanthrene,PHE)叠加污染后的有效性特征及其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叠加和一次污染方式下,土壤PHE可提取含量和有效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现初始(第1—28天)下降速率较快,而后(第28—56天)逐渐减缓的规律.叠加污染条件下,0—20 cm土层中土壤PHE的可提取含量比一次污染条件下降低了22.83%—34.93%,并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土壤PHE的有效含量则比一次污染低1.53%—11.01%.土壤呼吸强度随PHE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减弱,而后逐渐恢复的规律.在两种污染方式下,土壤呼吸强度在第7天比实验开始时(第1天)减弱了5.75%—26.57%,在第8—56天逐渐恢复并稳定在11.05—15.89 mg·kg-1·h-1之间.
郑彬马静静葛高飞郜红建
关键词:生物有效性土壤呼吸强度
土壤B[a]P多次累积污染对蚯蚓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采用土壤多次叠加污染与一次污染的方法研究B[a]P对赤子爱胜蚓组织细胞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B[a]P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中B[a]P含量和蚯蚓组织细胞GST活力呈现初期下降速率较快,尔后下降速率减小的趋势;蚯蚓组织细胞GST活力与蚯蚓体内B[a]P富集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整个培养时间内(1-56 d),多次累积污染土壤中B[a]P的Tenax提取含量和蚯蚓体内B[a]P富集总量比一次污染显著降低13.34%-27.98%(P〈0.05)与22.58%-46.81%(P〈0.05)。B[a]P多次累积污染条件下蚯蚓组织细胞GST活力比一次污染低3.01%-33.07%(P〈0.05)。这表明土壤中B[a]P多次累积污染对蚯蚓的毒性低于一次污染。研究结果为蚯蚓在土壤B[a]P叠加污染条件下的生态毒性效应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张伟马静静郑彬葛高飞檀华蓉郜红建
关键词:蚯蚓GST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