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英
-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儿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视网膜PEDF的表达和血清PEDF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研究高氧诱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小鼠模型视网膜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的表达和血清PEDF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7日龄健康C57BL/6J新生小鼠11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每组56只。模型组在75%高氧密闭容器中饲养5 d,然后返回到空气环境中饲养;对照组始终在空气环境中饲养。采用ADP酶组织化学法观察小鼠视网膜铺片中血管形态的改变;采用HE染色法计数视网膜切片中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定量观察视网膜血管增生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视网膜PEDF蛋白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PEDF水平。结果:模型组在生后第12天的视网膜铺片显示中央大片无灌注区,在生后第17天的视网膜铺片显示大量新生血管形成。模型组小鼠在生后第17天和第22天时可见较多突破内界膜长入玻璃体的血管内皮细胞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7天时:(69.4±9.3)比(1.5±1.2);第22天时:(76.0±8.4)比(1.3±1.1),P均<0.01)。模型组第12天时视网膜PEDF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1.5±4.5)%比(4.4±2.4)%,P<0.01],第17天时则显著低于对照组[(6.1±4.0)%比(14.1±5.8)%,P<0.01]。模型组小鼠血清PEDF水平较低,第17天和第22天时显著低于对照组[第17天时:(148.9±71.9)ng/L比(232.2±84.2)ng/L,P<0.05;第22天时:(66.1±9.3)ng/L比(163.8±41.5)ng/L,P<0.01]。结论:ROP模型小鼠视网膜PEDF在高氧时过度表达,低氧时表达减少。ROP模型小鼠血清PEDF水平的变化滞后于视网膜PEDF的改变,不能更早地预测ROP的发生。
- 张梅虹章学英杜鹃
- 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新生血管化
- 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溶液及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分析被引量:10
- 2008年
- 目的研究硫酸特布他林(博利康尼)雾化溶液和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联合雾化吸人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6年2月因毛细支气管炎入院的患儿131例,在家长知情同意后,将患儿分为观察组10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溶液和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患儿气促缓解、哮鸣音消失、肺部湿啰音消失和咳嗽消失的时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痊愈49例,显效35例,进步16例,无效1例,有效率(痊愈+显效)为83.2%;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0例,进步11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60.0%;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2)。观察组的气促缓解、哮鸣音消失、肺部湿啰音消失及咳嗽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值均<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值分别<0.05、0.01)。结论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溶液和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氧气驱动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方便安全,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杜鹃章学英金永红曹诗燕汤红萍方燕陈兆文
-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
- 博利康尼、普米克令舒联合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分析
- 目的研究博利康尼雾化液和普米克令舒启动雾化联合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2006年2月的毛细支气管炎的住院患儿145例,根据家长意愿按照是否联合吸入博利康尼雾化液和普米克令舒将患儿分为观察组1...
- 杜鹃章学英金永红曹诗燕李筠汤红萍方燕陈兆文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