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立勉
- 作品数:48 被引量:116H指数:5
-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非甾类抗炎药致肝肾综合征1例
- 1999年
- 患者,女,43岁,以腹胀5个月,呕血8小时入院。2年前在我院诊断为肝硬变。入院诊断:肝硬变失代偿期,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积极治疗10天后出血停止。后因使用解热镇痛药,次日尿量骤减至200ml/d,尿量最少时为0。BUN、Cr 骤增,最高达43.5mmol/L,394μmol/L、K+最高达6.3mmol/L。经用PGE1、多巴胺、阿拉明持续静滴,尿量逐渐恢复,BUN、Cr、K+逐渐降至正常,治疗过程16天。 肝肾综合征是肝硬变的严重并发症。
- 蔡立勉梁玮叶彬华陈海峰
- 关键词:肝肾综合征非甾类抗炎药阿拉明破裂出血
- 生长抑素与肝星状细胞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07年
- 戴永美蔡立勉张爱
-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生长抑素组织学基础HSCECM分泌增加
- 四种胃肠肽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神经降压素(N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四氯化碳(CCl4)急性损伤的在体大鼠肝脏和离体培养肝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建立大鼠CCl4损伤模型,设立损伤组(腹腔注...
- 章丽金蔡立勉潘秀珍魏一生
- 文献传递
- 消化性溃疡中胃粘膜病变的特点分析
- 1996年
- 分析491例消化性溃疡伴随胃粘膜病变的特点.结果:性别年龄因素对病变发生率无影响.粘膜炎症较之萎缩和溃疡关系更密切.十二指肠溃疡以广泛粘膜炎症及体部慢性轻度炎症为特点;胃溃疡以广泛萎缩,窦部重度萎缩及重度慢性活动性炎症为特点.两者粘膜病变特点和现有关于两者发病机理的认识相吻合.
- 蔡立勉潘秀珍郑松龄何利平吴芳
-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病理学
- 原发性肝癌生长状态与患者淋转水平的研究
- 1989年
- 本文通过手术观察32例肝癌的生长状态研究其淋转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肝癌包膜完整组淋转水平显著高于包膜不完整组,提示淋巴细胞功能与包膜完整性关系密切,T淋巴细胞有抑制肝癌扩散的作用。
- 蔡立勉汤钊猷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淋巴细胞功能门脉癌栓掺入法健康献血员
- 奥曲肽对肝星状细胞胶原合成及TIMP-1、MMP-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奥曲肽(OCT)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胶原分泌及TIMP-1mRNA、MMP-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HSC,HSC随机分为4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OCT,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半定量RT-PCR法检测OCT对HSC中MMP-2、TIMP-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应用OCT干预后,HSC合成Ⅰ、Ⅲ型胶原减少,TIMP-1 mRNA的表达较少,而MMP-2 mRNA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OCT可以抑制HSC的Ⅰ、Ⅲ型胶原的合成,增强MMP-2mRNA的表达,抑制TIMP-1mRNA的表达,这可能是OCT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的途径之一。
- 戴永美蔡立勉林棱
- 关键词:奥曲肽肝星状细胞胶原
- 胃疾患时急性时相血浆蛋白的腔分泌及肿瘤坏死因子的调控作用被引量:3
- 1996年
- 用ICS-Ⅱ免疫化学系统(Beckman)检测18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癌患者的胃液发现,胃液中含数量不等的C反应蛋白(CRP)、α1抗胰蛋白酶(α1AT)、α1酸性糖蛋白(α1AG)、C3和C4等急性时相血浆蛋白(APPs),证明这些蛋白向胃腔内分泌-腔分泌。慢性萎缩性胃炎较浅表性胃炎或兼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显著升高(P<0.01),胃癌又较慢性萎缩性胃炎显著升高(P<0.01),胃癌术后APPs明显下降(P<0.01)。这不仅说明APP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这些疾病的鉴别也有一定价值。胃癌患者用肿瘤坏死因子治疗后,可刺激Ⅰ型APP表达,使CRP、α1AG和C3和C4显著升高(P<0.05),但对Ⅱ型APP却有抑制作用,导致α1AT下降(P<0.05)。这对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 陈紫榕刘小朋蔡立勉张国安陈建光郑英施水冬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胃肿瘤胃疾病
- 胃癌与消化性溃疡比较研究
- 彭孝纬潘秀珍何利平林志辉林棱吴芳蔡立勉
- 该研究从1991年开始,对福建省立医院的胃癌和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和基础方面进行了大量和深入的研究,比较福建省胃癌和消化性溃疡在临床、病理、生化、Hp感染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一些观点。这些观点为后来的许多作...
- 关键词:
- 关键词:胃癌消化性溃疡基因多态性
- 腹膜假粘液瘤1例报告
- 2001年
- 蔡立勉郭延松
- 关键词:假粘液瘤腹膜病例报告
- 荧光PCR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YMDD基因变异的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荧光PCR法在检测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基因变异上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拉米夫定治疗一年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YMDD基因变异的情况。方法61例HBsAg(+)HBeAg(+)HBcAb(+)HBVDNA(+)CHB患者接受拉米夫定治疗一年,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血清HBVDNA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乙肝五项标志物,动力学法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含量。HBVYMDD基因变异采用荧光PCR法进行检测。结果61例CHB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一年后HBV-DNA阳性率降至34.4%(21/61),YMDD基因变异发生率18.0%(11/61),分析YMDD基因变异类型:4例为混合变异,其中3例为YMDD+YIDD,1例为YMDD+YVDD;7例为完全变异,其中5例为YIDD,2例为YVDD。变异患者组无1例出现HBeAb血清学转换,血清HBVDNA含量106.6±0.8(copies/ml),明显高于HBVDNA(+)无变异组(P<0.05),ALT含量123.8±53.8(U/L),明显高于HBVDNA(-)无变异组(P<0.01)。结论YMDD基因变异CHB患者HBVDNA均反跳,伴有ALT升高,及时了解CHB患者有无YMDD基因变异对避免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荧光PCR法用于检测YMDD基因变异,具有经济实用、自动化程度高、简便快捷的优点。
- 黄毅蔡立勉陈发林朱敏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治疗荧光PCR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