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立雄
- 作品数:46 被引量:111H指数:6
- 供职机构:龙岩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福建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农业科学更多>>
- 转型期技术模仿与创新研究:一个需求模型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技术进步主要取决于需求因素,而不是供给因素。文章把创新和模仿当作两种商品,首次构建了一个技术进步的两商品模型,分析影响创新和模仿的因素发现:国民收入对技术进步产生拉动和推动作用;对外开放对创新和模仿均具有正效应;国内外技术差距大,有利于模仿而不利于创新,而当国内外技术接近并使国内技术出现超越时,创新比模仿有利;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一国对创新和模仿的偏好不同,经济落后时偏好模仿,经济发展时偏好创新。
- 蔡立雄何炼成
- 关键词:模仿
- 经济发展与文化革新的制度经济学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观念文化中的意识形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共同信念,制度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共同知识,成功的意识形态和制度使经济主体对未来形成稳定的预期,降低了个人与社会协调和集体行动以及制度维护、执行的成本,提高了经济主体创造财富的激励,从而使经济实现长期增长。但文化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化的厚度、强度、柔性、开放性影响着文化变革的成本,采取适当革新方式以降低成本是实现文化革新的基本条件。
- 蔡立雄王红莉
- 关键词:经济发展文化功能文化革新
- 思想观念、非正式制度变迁与“陕西现象”解读被引量:1
- 2008年
- 为更好地促进陕西经济社会的发展,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对"陕西现象"背后的制度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分析认为:"陕西现象"的形成在于人们还没有形成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非正式制度,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环境,从而使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因而经济增长速度远低于潜在的增长率;改变"陕西现象"的必要途径是应当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变革时代所提供的内外条件,革新旧的思想意识和非正式制度。
- 蔡立雄
- 关键词:制度经济学非正式制度
- 关于中国古代价格与价值思想的一个争论——评何炼成教授的新著《价值学说史》
- 2008年
- 蔡立雄
- 关键词:价值学说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研究成教
- 福建苏区老区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振兴的重点举措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福建苏区老区的发展实践在政策推动、经济结构、生态环保、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等方面成效显著,取得了不少经验,但是也存在政策红利差距、预算收支平衡、民生事业短板、生态优势发挥、内部发展差距等问题。福建苏区老区加快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要实现福建苏区老区振兴,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是关键,激发内部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根本,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大格局是助力。
- 郑国诜林夏竹黄可权蔡立雄
- 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指数——各地区的相对进程研究被引量:12
- 2008年
- 农村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农村经济市场化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市场化进程的不平衡性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也体现在农村内部。从市场化的基本含义和基本要求出发,科学地设计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各项指标并对之进行测算,进而了解各地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相对进程和各经济指标之间相互关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 蔡立雄何炼成
- 关键词:农村市场化
- 龙岩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思考
- 2011年
- 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龙岩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这一特殊阶段对龙岩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城市功能提升、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等方面的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龙岩在发展中要利用好四大机遇、应对五大挑战,同时有针对性地采取六大战略。
- 蔡立雄
-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
-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农村发展——兼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引量:27
- 2007年
-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诱致性制度变迁则比强制性制度变迁能获得更大收入流,同时付出更少变迁成本,是一种高效率的制度变迁。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三次大规模制度变迁表明,凡是有广泛制度需求基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都能取得好的绩效;而没有需求基础的强制性变迁则成本高昂并最终失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新的大规模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有广泛的制度需求基础,在实施过程中要顺势而为,防止落入高成本、低收益的强制性变迁陷阱。
- 蔡立雄何炼成
- 关键词:诱致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当代中国农村宗族制度演化的一般逻辑被引量:6
- 2008年
- 中国农村宗族制度的主要功能是生存保障功能和发展功能,宗族制度的兴衰与其功能的承担和发挥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宗族制度的衰退,是土改使宗族制度生存保障的必要性和能力大为下降的结果。1953年后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民丧失了生产积极性和灾年的自我保障能力,农民回归向宗族寻求生存保障,使宗族制度获得增强。1978年以后,发展成为农民参与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宗族制度中以维持生存为目标的功能性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但由于正式制度的不完善性,农民大量发掘宗族制度中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宗族制度在短暂衰退后再度复兴。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以及新经济组织对宗族制度的有效替代,中国乡村基本摆脱了对宗族制度的依赖。
- 蔡立雄何炼成
- 关键词:农村宗族制度
- 闽西与区域外的商品交流
- 2012年
- 闽西由于地狭民稠,在古代社会主要生活资料如粮、棉、盐等均不能自给,需要外部输入,而这些物产在赣南、粤东南、闽南则有大量出产,由此闽西自宋代起就参与了区域经济分工和对区域外的经济交流,其对外经济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汀江、九龙江及驿道的交通条件,发展出长汀、龙岩两个区域经济交流中心和部分次经济中心;二是发展山区特色经济,提高产出品的市场化水平。虽经多次历史变迁,经济中心与经济交流内容几经变化,但历史还是表现出其较强的惯性,现代的闽西的对外经济交流圈与古代社会仍具有较大延续性。
- 蔡立雄
- 关键词:经济中心对外经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