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乐宜

作品数:45 被引量:250H指数:9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预算内科研项目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颅脑
  • 10篇手术
  • 10篇术后
  • 10篇外伤
  • 9篇出血
  • 8篇脑外伤
  • 7篇血管
  • 7篇脑出血
  • 7篇后脑
  • 6篇脑损伤
  • 6篇高血压
  • 5篇针药
  • 5篇针药复合麻醉
  • 5篇颅脑损伤
  • 5篇麻醉
  • 4篇术后患者
  • 4篇水肿
  • 4篇外敷
  • 4篇外敷治疗
  • 4篇颅内

机构

  • 44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45篇许乐宜
  • 38篇孔令军
  • 37篇王静予
  • 33篇费智敏
  • 30篇龚立
  • 30篇邱锋
  • 30篇蔡佩浩
  • 17篇张珏
  • 15篇书国伟
  • 15篇顾国山
  • 8篇陈丽
  • 5篇谭晓辉
  • 5篇于淼
  • 4篇邱峰
  • 3篇沈知彼
  • 2篇王丹红
  • 2篇俞晓飞
  • 1篇张敏
  • 1篇李善泉
  • 1篇张鸿祺

传媒

  • 4篇上海中医药大...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中西医结合心...
  • 2篇实用心脑肺血...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中华医学会神...
  • 1篇针刺研究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上海中医药杂...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医刊
  • 1篇北华大学学报...
  • 1篇浙江创伤外科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6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感诱发电位和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联合应用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和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S)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采用SEP和MDS对53例患者(共57个颅内动脉瘤)手术进行术中监测,根据术中SEP和MDS的变化调整瘤夹。术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后1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SEP持续变化。9例(17.0%)应用MDS协助定位动脉瘤或判断载瘤动脉走行,夹闭后3个(5.3%)瘤体内仍存在血流信号,调整瘤夹至无血流信号。6例(11.3%)夹闭后载瘤动脉狭窄,调整瘤夹位置至MDS恢复正常。术后50例DSA检查未见瘤体残留,载瘤动脉与邻近血管通畅,与术中SEP和MDS监测结果一致。术后1个月随访,死亡2例;其余患者GOS 5分者41例,4分8例,3分1例,2分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应用SEP和MDS是一种无创、方便、有效的术中监测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费智敏张珏书国伟蔡佩浩王静予邱锋孔令军许乐宜龚立王夏飞李善泉
关键词:体感诱发电位微血管多普勒超声术中监测动脉瘤夹闭术
基于三维CT血管成像的虚拟现实技术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的虚拟现实技术在脑血管疾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行3D-CTA检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图像模拟成手术入路,并在此模拟入路的指导下进行手术,将术中实际情况与模拟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21例手术均按术前模拟方案实施并顺利完成,未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手术中所见的解剖关系与术前对虚拟现实状态的观察高度一致。结论利用基于3D-CTA的虚拟现实技术将脑血管图像模拟成手术入路,能清晰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和位置,并能反映病灶的供应动脉和空间关系,为手术提供指导。
王静予许乐宜龚立孔令军邱锋蔡佩浩杨烁慧费智敏
关键词:三维CT血管成像虚拟现实脑血管疾病手术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血清NLRP3、S-100b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血清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人S-100b蛋白(S-100b)联合检测对穿刺术后颅内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325例高血压脑出血行微创穿刺术治疗的患者,依照患者术后30 d内颅内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n=29)和未感染组(n=296),分析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 d的血清NLRP3、S-100b水平,再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上述两个血清指标对穿刺术后颅内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29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36株阳性菌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23株(63.89%);术前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8分、引流管留置时间≥3 d、切口皮下积液、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GCS评分>8分、引流管留置时间<3 d、未发生切口皮下积液、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术前1 d的血清NLRP3、S-100b水平分别为(113.83±10.02)pg/mL、(1.05±0.14)ng/mL,明显高于未感染组的(97.08±9.71)pg/mL、(0.77±0.10)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LRP3、S-100b联合预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颅内感染发生ROC曲线下面积为0.848,明显高于NLRP3、S-100b指标单独检测曲线下面积0.738、0.7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后颅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感染组患者血清NLRP3、S-100b表达水平高于未感染组,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邱锋蔡佩浩龚立王静予孔令军许乐宜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颅内感染
73例外伤性颅骨缺损不同时期的修补效果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报告73例外伤致颅骨缺损修补的疗效,比较不同时期修补患者的生活质量,探讨颅骨缺损修补的时机。方法73例中43例于伤后1~3月行颅骨修补术(早期组),30例于颅骨缺损后3~6个月行颅骨修补术(正常组),比较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结果 73例均一期愈合。早期组术后并发症较正常组无增加,但早期组伤后6个月生活质量较正常组明显上升(P<0.01)。结论颅脑外伤手术后,切口愈合好,减压窗凹陷患者,于去颅骨瓣后1~3个月修补效果优于3~6个月修补者。
蔡佩浩顾国山许乐宜孔令军沈知彼
关键词:颅脑外伤颅骨缺损早期颅骨修补
颅内压监测在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7例破裂动脉瘤患者开颅手术夹闭术中植入基本型或脑室导管型颅内压监测探头,术后根据颅内压监测指导药物治疗和脑脊液引流。对患者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术后颅内压始终低于20 mm Hg(1 mm Hg=0.133k Pa);13例患者根据颅内压监测结果给予甘露醇脱水,增加脑脊液引流后颅内压低于20 mm Hg;1例脑内血肿患者通过二次手术治疗后好转;1例大面积梗死患者死亡。术后随访3~6个月,CT检查发现11例(19.3%)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脑积水,放置脑室导管型颅内压探头患者脑积水的发生率为15.22%,显著低于放置基本型颅内压探头患者的36.36%(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特别是脑室导管型颅内压监测可以观察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病情变化,指导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张珏费智敏书国伟王静予蔡佩浩邱锋许乐宜孔令军龚立谭晓辉于淼马佳涛
关键词:颅内压监测动脉瘤夹闭脑积水
术后脑脊液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检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术后脑脊液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评估其对aSAH临床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8-01—2020-12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aSAH患者125例,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n=90例)和转归不良组(n=35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后1 d、2 d和3 d的脑脊液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aSAH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术后1 d、2 d脑脊液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对aSAH临床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转归不良组年龄、GCS评分(3~8分)、Hunt-Hess分级≥3级、改良Fisher分级≥3级、术后脑出血和术后迟发型脑缺血患者比例均高于转归良好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术后2 d,转归不良组脑脊液乳酸水平均高于转归良好组(P<0.05),转归不良组术后3 d内的乳酸清除率高于转归良好组(P<0.05)。GCS评分、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术后脑出血、术后迟发型脑缺血、术后1 d乳酸水平、术后2 d乳酸水平和术后3 d乳酸清除率均为影响aSAH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1 d和术后2 d乳酸水平预测aSAH转归不良均具有临床价值,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56,P=0.547),术后3 d乳酸清除率预测aSAH转归不良临床价值高于术后1 d和术后2 d乳酸水平(Z=3.254,P=0.015;Z=4.201,P=0.008)。结论术后1 d乳酸水平、术后2 d乳酸水平和术后3 d乳酸清除率均为影响aSAH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术后3 d乳酸清除率对aSAH转归不良的临床预测价值最高,有望成为aSAH转归不良的预测指标。
王静予孔令军费智敏许乐宜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乳酸清除率临床转归
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及纤溶酶原活性变化及其与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纤溶酶原活性(PLG:A)变化,并探讨其与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4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痰湿蒙神型17例、风火上扰型22例、气虚血瘀型24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PLG: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PLG:A与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PLG:A联合检测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1)研究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LG:A低于对照组(P<0.05)。(2)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NIHSS评分高于痰湿蒙神型、风火上扰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IB水平高于风火上扰型急性脑梗死患者,PLG:A低于风火上扰型急性脑梗死患者(P<0.05)。(3)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r=0.609)、FIB(r=0.706)水平与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呈正相关,PLG:A(r=-0.718)与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呈负相关(P<0.05)。(4)ROC曲线显示,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PLG:A联合检测诊断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0[95%CI(0.706,0.844)],灵敏度为59.2%,特异度为84.2%,最佳截断值为1.397。结论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均升高,PLG:A均降低;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PLG:A与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且三者联合检测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较高。
许乐宜王静予孔令军费智敏龚帆王骏俞晓飞
关键词:气虚血瘀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活性
针药复合麻醉在颅脑功能区手术中的应用
费智敏陈丽顾国山张珏书国伟蔡佩浩王静予许乐宜孔令军邱锋龚立
关键词:针药复合麻醉颅脑手术功能区
成人急性脑损伤脑电双频指数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2
2013年
目的研究成人急性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的相关性,探讨BIS值评估脑损伤程度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双盲法,收集89例成人急性脑损伤患者GCS和BIS值,计算不同程度脑损伤患者的BIS平均值,对BIS与GCS值行一元线性回归,分别绘制诊断GCS<9和诊断GCS<13的受试者工作(ROC)曲线。结果轻、中、重度脑损伤组患者的BIS值分别为81.29±7.29、69.32±8.50、45.79±12.3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IS值与GCS值呈线性正相关(R2=0.825,P<0.01),回归方程BIS=4.23×GCS+22.22。诊断GCS<9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0.963,截断点BIS=63.8时,敏感度+特异度最大(敏感度=0.932,特异度=0.933);诊断GCS<13的ROC曲线:AUC=0.933,截断点BIS=71.6时,敏感度+特异度最大(敏感度=0.905,特异度=0.851)。结论急性脑损伤患者的BIS值与GCS值呈显著正相关,作为一种连续、实时、客观的方法,BIS可成为新型的脑损伤程度评估和监测工具。
书国伟张珏费智敏陈丽蔡佩浩王静予邱峰孔令军许乐宜龚立
关键词:急性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脑电双频指数
28例创伤后脑缺血的临床分析
2010年
创伤后脑缺血是创伤性脑损伤后继发颅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颅脑损伤死亡的病人约90%都存在脑缺血。创伤后脑缺血将加重脑损伤,并将导致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坏死和凋亡。创伤后脑缺血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其病理过程较脑梗塞后的缺血更复杂。随着影像学的广泛应用,发现颅脑损伤后患者出现缺血表现常提示存在的脑血管损伤。脑血管损伤是创伤后脑缺血发生的主要原因。
王静予顾国山蔡佩浩邱锋许乐宜孔令军沈知彼龚立
关键词:后脑缺血颅脑损伤后脑血管损伤细胞坏死脑梗塞后病理过程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