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飞钦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臭氧
  • 2篇大涡模拟
  • 2篇臭氧总量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湍流
  • 1篇重气扩散
  • 1篇近地
  • 1篇近地面
  • 1篇近地面层
  • 1篇臭氧变化
  • 1篇臭氧层
  • 1篇臭氧层损耗
  • 1篇臭氧浓度
  • 1篇大气监测
  • 1篇大气湍流
  • 1篇值模拟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

作者

  • 5篇谢飞钦
  • 4篇蔡旭晖
  • 2篇李燕
  • 1篇陈家宜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第二届全国环...

年份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东亚地区大气整层臭氧浓度的时空变化被引量:15
2000年
从TOMS臭氧全球网格资料截取主要包含中国大陆的东亚地区 (6 9 375°E— 1 39 375°E ;1 4 5°N— 5 4 5°N)的数据 ,分析大气整层臭氧浓度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区域多年平均臭氧浓度约为 30 7DU(多卜森单位 :DobsonUnit) ;一年中 ,平均臭氧浓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春季 (3月 )达最大值 ,秋季 (1 0月 )最小 ,变化幅度约 5 0DU .区域内臭氧浓度具有很强的空间 (纬向 )变化 ,低纬度地区臭氧浓度低 ,较高纬度地区臭氧浓度高 .各地臭氧浓度变化的概率分布基本为单峰型 ,低纬度地区分布较窄而高纬度地区宽 .从 1 978至 1 994年的十多年中 ,区域平均浓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下降幅度约 1 0DU .对应于此 ,区域内各等级的臭氧浓度值以大致均匀的速率变化 ,低值的出现概率增加 ,而高值的出现概率减小 .
谢飞钦蔡旭晖
关键词:臭氧浓度大气监测
近年东亚地区臭氧总量的变化趋势
堪称地球上芸芸众生保护伞的臭氧层,几乎全部吸收了太阳辐射中波长300nm以下的紫外线.一旦失去或损坏了这层保护伞,地球生物的处境将无法设想!正因如此,自南极'臭氧洞'现象作为臭氧层损耗的明显证据被发现以后,引起世界各国的...
李燕蔡旭晖谢飞钦
关键词:臭氧层损耗
文献传递
近年东亚地区臭氧总量的变化趋势被引量:9
2002年
利用 1 996至 2 0 0 1年的最新TOMS卫星观测臭氧资料 ,分析东亚地区 (69 3 75°E~ 1 3 9 3 75°E ;1 4 5°N~5 4 5°N)大气整层臭氧浓度的近年变化特征和趋势 .结果表明 ,区域近 6年平均臭氧浓度约为 3 0 6DU(多卜森单位 :DobsonUnit) ,与多年平均值 (3 0 7DU)基本持平 .区域平均臭氧浓度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情况与以前相比无明显差异 ,但年均臭氧浓度在近 6年已停止下降趋势 ,并反弹至 1 98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 。
李燕蔡旭晖谢飞钦
关键词:臭氧变化
重气扩散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重气扩散过程中与中性被动气体不同,表现出明显的重力沉降效应.该论文旨在通过对平坦均匀地面条件下对流边界层中瞬时重气释放源扩散过程的数值模拟,寻求定量描述这一物理过程的研究方法.论文工作主要包含两部分:第一,探讨大涡模拟方...
谢飞钦
关键词:重气扩散大涡模拟
不稳定近地面层湍流的大涡模拟被引量:4
2002年
采用加密网格的大涡模式获取边界层风、温场的高分辨率模拟结果 ,并据以分析近地面层大气的湍流特性。结果表明 ,较小的网格尺度使次网格湍流贡献率大为降低 ,模式计算结果对次网格参数的依赖性减小 ,边界层整体特征得到更好的反映。同时 ,模拟出的近地面层通量 廓线关系及湍流速度特征与实际观测结果吻合甚好 ,表明模式具有反映近地面层平均运动和湍流特性的能力。
蔡旭晖谢飞钦陈家宜
关键词:大气湍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