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光
- 作品数:197 被引量:873H指数:1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纳米技术引起的健康和伦理问题
- @@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纳米产品的大规模商业化,使得接触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人群从研发人员逐渐扩展到产业劳动者及消费者。2009年北京朝阳医院宋玉果课题组对一起职业中毒死亡事故进行调查,发现死去的两名女工肺部及肺盥洗液中...
- 陈田贾光
- 三种分类控制工具在二氧化钛生产企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运用3种基于分类控制技术的纳米材料风险评估工具对二氧化钛生产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探索和验证适合二氧化钛生产企业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方法于2014年9月,选取山东省济南市某二氧化钛生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定量监测和定性风险评估,使用冷凝颗粒计数器监测包装和气体粉碎车间颗粒物数浓度,运用3种分类控制工具,即CBnanotool、Stoffenmanager nano以及安全使用纳米材料和纳米产品指导(GWSNN)对这两个车间进行风险评估,比较3种风险评估的结果。结果与未工作时相比,包装和气体粉碎流程均能引起颗粒物数浓度明显升高,包装车间颗粒物数浓度从(3.52±1.46)×10^4/cm^3升高到(14.70±8.86)×10^4/cm^3,气体粉碎车间数浓度从(0.97±0.25)×10^4/cm^3升高到(1.26±0.35)×10^4/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包装车间工作时和未工作时颗粒物数浓度均高于气体粉碎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Bnanotool风险评估显示,包装车间的风险等级为高风险,气体粉碎车间为中风险;Stoffenmanager nano风险评估显示,二氧化钛包装车间为中风险,气体粉碎车间为低风险;GWSNN将包装车间判定为高风险,气体粉碎车间为低风险。结论3种分类控制工具的评估结果与监测结果基本一致,均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二氧化钛生产企业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 徐华东赵琳唐仕川张济孔凡玲贾光
- 关键词:二氧化钛风险评估职业卫生
- DNA修复基因多态性在六价铬遗传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7年
- 六价铬[hexavalent chromium,Cr(Ⅵ)]暴露可导致呼吸、消化、皮肤等多系统器官损伤甚至癌症的发生,严重威胁人体健康。人体修复系统可及时对损伤进行修复,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近年来研究指出,由于DNA修复基因多态性的广泛存在,相同暴露的不同个体损伤修复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个体对Cr(Ⅵ)遗传损伤程度不同,为预防和筛查Cr(Ⅵ)暴露易感高危人群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为了解DNA修复基因多态性在Cr(Ⅵ)致遗传损伤易感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本文从Cr(Ⅵ)致DNA损伤及修复机制、相关修复基因及其多态性等方面对近5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 刘佳兴胡贵平贾光
- 关键词:六价铬DNA损伤DNA修复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遗传易感性
- 炭黑颗粒遗传毒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4年
- 炭黑(carbon black,CB)是一种工业材料,主要作为橡胶增强剂,用于汽车轮胎的制造,还可作为黑色颜料用于油墨、塑料、涂料等以及干电池用导电剂和催化剂载体.在体外实验中,CB被证实有遗传毒性,尽管针对于CB的体内遗传毒性开展的研究比较有限,但是得到的结果表明,CB的确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目前研究提示,CB遗传毒性机制主要是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CB常被用作大气颗粒污染物黑碳(black carbon,BC)毒理学评估的标准对照.BC是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组分,随着我国近年PM2.5污染的日益严重,以CB为模型研究BC的遗传毒性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 庞元捷郜鑫贾光
- 关键词:炭黑PM2CARBON体外实验炎症反应
- 纳米铁粉对小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探讨纳米铁粉对小鼠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分别以5g/kg剂量微米粒径铁粉(Micro-Fe)或纳米粒径铁粉(Nano-Fe)给小鼠1次经口灌胃,14d后处死;测定肝、肾脏器系数、血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结果]Micro-Fe和Nano-Fe染毒小鼠肝脏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相(P﹤0.05)。与对照组相比,Nano-Fe染毒小鼠血清Glu明显降低(P﹤0.05);Micro-Fe组血清TG比control组有明显升高(P﹤0.05),Nano-Fe组血清TG比control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ntrol、Micro-Fe和Nano-Fe染毒组3组小鼠血清TC、LDL-C和HDL-C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Nano-Fe经口染毒可使血清Glu降低,对TC、TG、HDL-C和LDL-C无明显影响。
- 王天成贾光王翔闫蕾沈惠麒赵宇亮
- 关键词:纳米材料血清生化指标
- 某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职业卫生检测能力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了解某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以下简称疾控)系统职业卫生检测能力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某市区县疾控系统共有职业卫生检测人员246人,年龄以31~40岁和30岁以下2个年龄段为主,职称以初、中级为主,学历构成以本科和大专为主;17个区县疾控中心取得了职业卫生检测资质,2009年检测用人单位710家,检测样品数23 440件,检测单位覆盖率12.0%,检测项目开展率49.3%。结论某市区县疾控系统职业卫生检测人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检测覆盖率低,区域发展不均衡,检测能力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 刘丽霞贾光
- 关键词:职业卫生
- 纳米材料生物效应及其毒理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21
- 2005年
- 纳米科学与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并列, 已经成为 21 世纪的三大支柱科学领域. 由于纳米材料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 纳米尺度及纳米结构的材料乃至器件, 已逐渐走出实验室, 进入人们的生活. 这些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的纳米材料, 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将带来的潜在影响, 目前已经引起科学界, 乃至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 文中分析综述了几种纳米材料(纳米 TiO2、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及超细铁粉)目前已取得的部分生物效应及毒理学的研究结果, 包括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作用的靶器官、纳米材料引起的细胞毒性、细胞凋亡等. 文中还评价了纳米颗粒的生物毒性. 纳米颗粒的尺寸越小, 显示出生物毒性的倾向越大; 尽管碳纳米管是由石墨层卷成的圆筒, 但是根据石墨的安全剂量来外推碳纳米管的安全剂量是不可行的, 碳纳米管的生物毒性远大于石墨粉; 表观分子量高达 60 万的水溶性纳米碳管, 在小鼠体内却显示出小分子的生理行为; 一种正在研究的磁性纳米颗粒在动物体内显示出迅速团聚、堵塞血管等现象. 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呈现出的这些生理现象, 仅利用现有的知识尚无法解释. 最后还介绍了纳米物质生物效应(包括毒理学, 安全性)研究的部分实验方法; 展望了该新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 汪冰丰伟悦赵宇亮邢更妹柴之芳王海芳贾光
- 关键词:纳米材料生物效应毒理学信息科学纳米碳管
- 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尿中8-羟基脱氧鸟苷含量被引量:22
- 2005年
- 王旗贾光闫蕾王昕虹
-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8-羟基脱氧鸟苷8-OHDG鸟嘌呤核苷外源性因素DNA链
- 母鼠低剂量甲基汞染毒致亲、仔代肝脏的氧化损伤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ICR母鼠通过饮水染毒低剂量氯化甲基汞(MeHgCl),观察MeHgCl对子代生长发育以及亲、仔代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ICR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组于怀孕第6天起分别自由饮用蒸馏水和MeHgCl含量分别为0.01、0.1mg/L(相当于饮用水汞含量标准的8倍和80倍剂量)的蒸馏水直至哺乳期结束。研究指标包括母鼠孕期和仔鼠出生后的体重增长及母鼠、仔鼠肝脏中汞含量、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及总抗氧化活力(T-AOC)的水平。[结果]在0.01和0.1mg/L剂量下,亲仔两代体重增长各剂量组无差异,也未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但均有明显的体内汞蓄积。表现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母鼠肝脏汞含量分别为3.703、11.516、100.821ng/g组织湿重,仔鼠肝脏汞含量分别为2.664、5.454、38.846ng/g组织湿重。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母鼠总抗氧化活力和MDA含量分别为2.833、2.517、1.974U/mg蛋白和0.849、1.883、2.219nmol/mg蛋白,与对照组相比,甲基汞可使母鼠肝脏总抗氧化活力降低,肝脏中MDA含量增加(P<0.05);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仔鼠总抗氧化活力和MDA含量分别为1.860、2.361、2.945U/mg蛋白和0.506、0.702、0.617nmol/mg蛋白,甲基汞使仔鼠总抗氧化活力升高(P<0.05),使低剂量组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MDA含量高剂量组和对照组相比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在相当于饮用水汞卫生标准8倍和80倍剂量水平上,低剂量甲基汞虽未引起仔代明显发育障碍,但是可通过母体在仔代体内蓄积,并对亲、仔代肝脏产生不同的氧化损伤。
- 王丽贾光闫蕾王翔陈春英高峰张程程
- 关键词:甲基汞丙二醛
- 人类疾病模型动物的管理要点被引量:4
- 2012年
- 近年来,国内、国外人类疾病模型动物品种、品系繁多,遗传背景各异。国内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发展也很快,这些模型动物既有我们自己研发的,也有从国外引进的。建立动物模型的上游科研工作成绩突出,但宝贵的动物模型建立或引进后,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动物断种、失去原有生物学特性的案例却屡见不鲜。从人类疾病模型动物的引种、保种、检疫隔离、饲养管理的特殊性等方面加强管理,可有效地控制和避免突变系出现自身修复,转基因动物的基因丢失,敲除基因动物基因复位等问题,从而达到保持其固有生物学特性的目的。
- 周淑佩郑振辉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