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文祥

作品数:140 被引量:755H指数:1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6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6篇医药卫生
  • 12篇生物学
  • 6篇化学工程
  • 5篇农业科学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27篇单胞菌
  • 27篇假单胞菌
  • 26篇铜绿
  • 26篇铜绿假单胞
  • 26篇铜绿假单胞菌
  • 22篇基因
  • 21篇疫苗
  • 18篇耐药
  • 16篇免疫
  • 15篇病毒
  • 14篇细胞
  • 12篇微球
  • 11篇生物被膜
  • 11篇球菌
  • 10篇蛋白
  • 10篇细菌
  • 9篇药物
  • 7篇生物学
  • 6篇转染
  • 6篇霍乱

机构

  • 99篇四川大学
  • 39篇华西医科大学
  • 16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四川大学华西...
  • 5篇西南交通大学
  • 4篇河北医科大学
  • 4篇泸州医学院
  • 4篇华南理工大学
  • 4篇西南民族大学
  • 3篇中国生物技术...
  • 3篇成都生物制品...
  • 2篇广东医学院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昆明医学院第...
  • 2篇卫生部
  • 2篇浙江大学
  • 2篇西藏大学
  • 2篇成都军区总医...

作者

  • 139篇贾文祥
  • 39篇曾蔚
  • 20篇谢轶
  • 20篇张再容
  • 19篇程曦
  • 15篇杨维青
  • 13篇马巨辉
  • 12篇杨发龙
  • 12篇杨春
  • 12篇杨远
  • 11篇刘莉
  • 11篇陈恬
  • 11篇李学如
  • 10篇刘莉
  • 10篇张再蓉
  • 10篇李孝红
  • 10篇邓先模
  • 9篇李明远
  • 8篇杜宝中
  • 8篇周绍兵

传媒

  • 10篇微生物学免疫...
  • 9篇中国抗生素杂...
  • 8篇四川生理科学...
  • 7篇中华微生物学...
  • 7篇四川大学学报...
  • 5篇2011 I...
  • 4篇生物医学工程...
  • 3篇中华检验医学...
  • 3篇华西医科大学...
  • 3篇国外医药(抗...
  • 2篇四川肿瘤防治
  • 2篇中国药学杂志
  • 2篇高分子学报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特殊钢
  • 2篇华西口腔医学...
  • 2篇华西药学杂志
  • 2篇免疫学杂志
  • 2篇泸州医学院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2
  • 7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13篇2007
  • 17篇2006
  • 9篇2005
  • 18篇2004
  • 17篇2003
  • 5篇2002
  • 7篇2001
  • 10篇2000
  • 10篇1999
  • 2篇1998
  • 5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1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霍乱弧菌O_(139)菌毛的提取及鉴定被引量:2
1999年
为给霍乱弧菌亚单位菌苗的研制提供基础,作者对霍乱弧菌O139菌毛的提取和鉴定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菌毛的最佳表达条件为AKI或CFA培养基中30℃静止培养24~36小时。SDS-PAGE电泳证实了TcpA蛋白的存在,分子量为20.5kd。用鼠抗毒素共调菌毛(TCP)的单克隆抗体和羊抗鼠IgG-HRP作斑点酶免疫试验,结果为阳性。用TCP免疫大白兔所获得的免疫血清与O139型和ElTor型霍乱弧菌菌株作常规凝集试验,可见TCP与E1Tor型菌株发生交叉反应。由此表明TCP可作为一种有效的保护抗原。
杜艳贾文祥刘聪刘莉吴晓容张再容尹致英孙丽孙大锡
关键词:霍乱弧菌菌毛菌毛霍乱菌苗
铜绿假单胞菌遗传性耐药在细菌生物被膜耐药中的作用
谢轶杨维青贾文祥程曦曾蔚杜艳李学如张再容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细菌生物被膜
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乙肝疫苗微球的制备和表征被引量:7
1999年
采用双乳液体系(W1/O/W2)溶剂抽提法制备了聚-DL-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oly-dl-lactide-b-polyethyleneglycol,PELA)包裹乙肝表面抗原(HBsAg)微球。微球外观规整,平均粒径2.17μm,抗原包裹量达1.25%,包裹效率71.8%。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HBsAg在微球制备过程中保持了结构完整性。以乙肝常规铝佐剂疫苗为对照,BALB/C小鼠为动物模型,检测疫苗微球制剂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单剂皮下注射疫苗微球后,在第14周小鼠血清IgG滴度即可达到与常规铝佐剂疫苗相当的水平;口服疫苗微球组sIgA明显高于对照组。
李孝红周绍兵袁明龙邓先模吴晓蓉贾文祥
关键词:乙肝疫苗共聚物微球制剂药物控释
微生物生物膜研究的新进展被引量:31
2012年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而形成了生物膜,Dr.Costerton JW在生物膜方面的研究为我们开拓了微生物学的新领域。微生物生物膜是由微生物群体及其包被的细胞外多聚物和基质网组成,它们彼此黏附或者黏附到组织或物体的表面。微生物生物膜与微生物的耐药性形成、基因的转移以及引起机体的持续性感染等都密切相关。目前对生物膜的研究重点已经深入到微生物相互间的信号传递、致病基因的转移以及如何干预微生物生物膜的形成等方面。此外,在治理污水和环境保护工程、生物材料工程和食品工业等方面,微生物生物膜技术已经得到了应用。
贾文祥
口服高分子微球疫苗的制备研究被引量:9
1996年
目的:研制口服靶向长效的包载抗原蛋白的疫苗微球。方法:以可生物降解高分子聚-D,L-乳酸-聚乙二醇(PLA-PEG)为基质材料。采用复合乳液溶剂蒸发技术包载外膜蛋白(OMP)及人血清白蛋白(HSA),制备出粒径小于2μm的微球。考察了制备工艺对微球粒径及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采用适当配比的聚乙烯醇(PVA)水溶液为分散介质,可得到期望粒径的PLA-PEG微球。对抗原蛋白的包裹量可达1%左右,并视蛋白性质而定。表面活性剂可改善微球对蛋白的包裹条件。结论:可生物降解的PLA-PEG能对抗原蛋白进行有效包裹,并制得粒径小于2μm的微球。
李雄伟贾文祥肖锦邓先模孟丽郑镇西
关键词:高分子微球疫苗
鸭GAPDH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被引量:12
2007年
本研究旨在建立鸭GAPDH基因的real-time PCR技术,为鸭功能基因mRNA水平的定量分析提供有用的方法学基础.根据GenBank中鸭GAPDH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基于SYBR Green I染料技术的real-time PCR方法.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具有快速、高通量、线性范围广以及重复性强等特点.研究结果为鸭GAPDH作为内参基因用于鸭相关基因定量表达分析奠定了基础.
杨发龙岳华谢秀兰贾文祥
关键词:REAL-TIMEPCR内参基因
医学微生物学引导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改革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方法:在医学微生物学的理论教学实践中,采用引导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进行教学改革。结果:引导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结论:引导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成功尝试,启发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是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李婉宜李明远杨远李虹贾文祥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引导式教学
细菌蛋白质分泌功能与新型抗生素的筛选
2001年
随着抗菌药临床使用及不合理使用的增加 ,细菌不断出现多重的甚至是新的耐药机制以对抗抗菌药的作用。因而寻找作用于新靶点的抗生素是未来控制病原生物必不可少的途径。细菌细胞中平均约 1/5的蛋白质完全或部分位于细胞膜外 ,蛋白质的分泌对于细菌的生长和毒力必不可少 ,因而可能成为新型治疗药物的适宜靶点。活性相对确定的一般分泌途径的组分 (如导肽酶和 Sec A)可以为外用药物发展提供作用靶。发展以蛋白质替代途径为靶的药物 ,尚有赖于对这些分泌途径结构和功能的深入了解。
朱雯贾文祥
糠秕马拉色菌蛋白酶活性的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检测不同来源糠秕马拉色菌菌株的蛋白酶活性并研究蛋白酶活性与其致病性的关系。方法 使用全脂牛奶平板法检测糠秕马拉色菌 3 3株临床分离株和 2 8株正常皮肤分离株蛋白酶活性 ,并选择蛋白酶活性不同的 3株菌以静脉内注射方式感染免疫抑制小鼠进行毒力实验 ,以小鼠死亡率和平均生存时间来评价菌株毒力。结果 糠秕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蛋白酶活性高于正常皮肤分离株 (t =5 .2 96,P <0 .0 1) ,动物试验表明蛋白酶活性愈高的菌株 ,相应死亡率愈高 ,小鼠平均生存时间愈短 ;蛋白酶活性与菌株致病性呈直接正相关 (r =0 .992 5 ,P <0 .0 1)。结论 糠秕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蛋白酶活性高于正常皮肤分离株 。
曾蔚贾文祥冉玉平邝玉熊琳张再蓉马巨辉
关键词:糠秕马拉色菌蛋白酶
接种缓释霍乱微球疫苗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0
1997年
把霍乱弧菌Inaba569B株的外膜蛋白(OMP)包入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体内,制备成缓释微球疫苗。对微球在动物体内的靶向分布研究,表明口服微球后主要分布在肝、脾和肠系膜淋巴结等部位。采用微球疫苗免疫BALB/c小鼠后,收集其唾液、血清和粪便,采用BA-ELISA法检测了sIgA和IgG抗体滴度。在第6周,口服微球疫苗组的小鼠粪便sIgA滴度比口服游离OMP对照组高5倍;在第12周时sIgA高达10倍(224/22),同时小鼠血清IgG滴度也比对照组高14倍(1920/140)。采用霍乱弧菌经腹腔攻击免疫小鼠后,发现口服微球疫苗组保护率为50%~70%,皮下注射微球疫苗组保护率为80%~100%,而口服游离OMP组保护率仅为10%。
贾文祥张文彬李雄伟邓先模熊成东孟丽杨燕徐秀珍郑镇西
关键词:霍乱缓释微球疫苗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