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丽丽

作品数:6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聊城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病毒
  • 2篇血浆
  • 2篇人巨细胞病毒
  • 2篇人乳
  • 2篇人乳头状瘤
  • 2篇人乳头状瘤病...
  • 2篇乳头
  • 2篇乳头状
  • 2篇乳头状瘤
  • 2篇乳头状瘤病
  • 2篇乳头状瘤病毒
  • 2篇上皮
  • 2篇上皮内
  • 2篇上皮内瘤
  • 2篇上皮内瘤变
  • 2篇皮内
  • 2篇瘤变
  • 2篇瘤病毒
  • 2篇流感
  • 2篇流感病毒

机构

  • 5篇聊城市人民医...
  • 3篇山东大学

作者

  • 5篇郑丽丽
  • 3篇陈海英
  • 3篇陈双峰
  • 2篇杨亚培
  • 2篇王伟华
  • 2篇张颖新
  • 2篇郑丽媛
  • 1篇刘伟
  • 1篇李玉红

传媒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免疫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6年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分先天性感染和移植后感染,尤其对接受异体移植和免疫缺陷的患者致病性更强。其诱导的免疫致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因此明确其感染机制及机体对CMV感染的免疫应答反应,对于预防和治疗CMV感染至关重要。目前,关于CMV感染免疫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NK细胞受体及相关抑制性基因表达等方面,其部分致病机制还存在争议。
郑丽丽杨亚培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移植后感染免疫机制
实时荧光RT-PCR检测不同标本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通过检测甲型H1N1流感感染患者不同标本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了解其对甲型H1N1流感的快速诊断及病程进展的关系。方法 118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采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分别检测发病48 h后和(或)恢复期咽拭子、血浆及下呼吸道分泌物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 118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发病48 h后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23例(23/40)重症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5例(15/40)重症患者血浆中检测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论实时荧光RT-PCR方法可以快速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血浆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可能是重症患者的标志。
陈双峰陈海英张颖新郑丽丽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流感病毒A型H1N1亚型血浆
双荧光探针实时RT-PCR检测不同样品中甲型H1N1病毒核酸的临床意义
2010年
目的采用双荧光探针实时RT-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患者不同样品中H1N1病毒核酸,了解其对甲型H1N1流感的快速诊断及病程进展的关系。方法用双荧光探针实时RT-PCR法分别检测118例H1N1患者发病48 h后和(或)恢复期咽拭子、血浆及下呼吸道分泌物中H1N1病毒核酸。结果 118例H1N1患者发病48 h后咽拭子H1N1病毒核酸阳性;57.5%(23/40)重症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中H1N1病毒核酸阳性,恢复期3例阳性;37.5%(15/40)重症患者血浆中检测到H1N1病毒核酸。结论双荧光探针实时RT-PCR法可以快速检测H1N1病毒感染,血浆中H1N1病毒核酸阳性可能是重症患者的标志。
陈双峰陈海英刘伟张颖新郑丽丽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浆
聊城市HPV感染状况及亚型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女性HPV易感性,并分析不同HPV亚型在聊城地区的分布特点及致宫颈上皮内瘤变作用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医院因宫颈疾病就诊3 095例患者,进行过HPV分型检测,对阳性患者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或阴道镜活检,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PV阳性患者830例,占26.82%;以30-49岁年龄段HPV感染为主,占31.20%;宫颈高级别病变患者中检出最多的HPV亚型前三位分别是HPV16、59、58;≥2种HPV亚型混合感染在宫颈高级别和低级别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49岁年龄段HPV感染比例最高,宫颈上皮内瘤变比例随年龄及混合感染增高而增高;聊城市引起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HPV亚型为HPV16、59、58。
郑丽丽郑丽媛杨亚培李玉红王伟华
关键词:人乳头状瘤病毒基因分型宫颈上皮内瘤变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人巨细胞病毒、人疱疹病毒4型、解脲脲原体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合并人巨细胞病毒(CMV)、人疱疹病毒4型(EBV)、解脲脲原体(UU)感染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并分析年龄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该院收治的宫颈高级别病变(HSIL)患者46例、低级别病变(LSIL)患者42例、未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排除病变(ASCUS)患者41例和正常对照(NILM)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式荧光杂交和实时荧光定量基因扩增法分别检测HR-HPV、CMV、EBV、UU感染情况。并通过SPSS 17.0软件运用χ~2检验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其感染状态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结果UU感染率在各组中均为最高,其次是CMV,EBV感染率最低。UU、CMV感染及年龄在各病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及以上微生物合并HR-HPV感染在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MV、EBV、UU合并HR-HPV感染分别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呈正相关,随年龄增大,病变风险增大。且UU更容易合并HR-HPV感染。HR-HPV及微生物联合检测在宫颈癌的预防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郑丽丽郑丽媛陈海英陈双峰王伟华
关键词: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宫颈上皮内瘤变人巨细胞病毒解脲脲原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