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卫星

作品数:52 被引量:372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动脉
  • 16篇综合征
  • 16篇冠状
  • 16篇冠状动脉
  • 13篇血管
  • 13篇内皮
  • 10篇内皮功能
  • 8篇血管内皮
  • 8篇急性冠脉
  • 8篇急性冠脉综合...
  • 8篇冠脉
  • 8篇冠脉综合征
  • 7篇心病
  • 6篇动脉疾病
  • 6篇血管内皮功能
  • 6篇血清
  • 6篇骨保护素
  • 6篇X综合征
  • 5篇心房
  • 5篇心房颤动

机构

  • 49篇南京军区福州...
  • 5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2篇福州市第一医...
  • 1篇福建省第二人...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福建省心血管...

作者

  • 52篇郑卫星
  • 36篇盖晓波
  • 35篇罗助荣
  • 14篇林毅
  • 14篇曹小织
  • 14篇章文莉
  • 12篇黄明方
  • 8篇南柏松
  • 6篇刘东林
  • 6篇侯建萍
  • 6篇杨玉辉
  • 6篇陈哲明
  • 5篇杜日映
  • 3篇宋青杨
  • 2篇张志钢
  • 2篇杜日映
  • 2篇郑磊磊
  • 2篇黄明芳
  • 2篇张克己
  • 2篇王志清

传媒

  • 6篇中国循环杂志
  • 5篇解放军医学杂...
  • 3篇岭南心血管病...
  • 2篇心脏杂志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中国药物警戒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临床心电学杂...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福建中医学院...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2
  • 2篇2001
  • 4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7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外循环时血浆脂质过氧化物的变化
1992年
本文报告48例心脏手术患者术中不同时点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和红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7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术中LPO及SOD值无明显变化。31例体外循环患者在体外转流后,LPO迅速升高,SOD显著降低;至心脏再灌流后5 min LPO达高峰,SOD达最低值。其变化程度与体外转流时间有关。心脏再灌流后心律失常患者的LPO升高及SOD降低程度,显著高于无心律失常患者。作者还探讨了体外循环时LPO升高、SOD降低的原因和临床意义。
郑卫星南柏松刘碧源岳云蔡振杰
关键词:脂质过氧化超氧物歧化酶体外循环
缬沙坦改善高血压房颤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比较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原发性轻中度(1~2级)高血压伴永久性房颤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80~160mg/d)32例和氨氯地平组(5~10mg/d)32例,分别接受12周的缬沙坦和氨氯地平治疗。治疗期间监测血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测定血浆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同时选择年龄匹配的高血压窦性心律者20例作为对照组,并检测上述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且下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两组房颤患者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vWF、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房颤患者之间上述3项指标无明显差别;降压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两组房颤患者NO水平显著升高(P〈0.01),vWF、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在相同降压程度条件下,和氨氯地平组相比,缬沙坦组降低vWF、hsCRP水平和升高N0水平更显著(P〈0.05)。结论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均能有效降压,改善内皮功能及降低炎症因子;在同等降压条件下,缬沙坦改善内皮功能和降低炎症因子的作用强于氨氯地平。这可能对预防高血压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
黄明方刘经南盖晓波薛昭卿侯建萍陈娟郑卫星
关键词:氨氯地平高血压心房颤动内皮功能
内皮功能异常在X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干预研究
郑卫星盖晓波罗助荣南柏松杜日映
该课题在国内首次报道采用肱动脉血管超声检测X综合征血管内皮功能,并证实该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显著减退。国内最先综合应用血管超声、循环内皮细胞及内皮素检测,对X综合征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变化进行系统的研究。首次证实外周血...
关键词:
关键词:内皮功能异常X综合征临床干预
心力衰竭患者脂质过氧化物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9
1992年
本文报道了38例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HF)患者血中脂质过氧化物(L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值的变化。结果表明 1.HF 患者血中 LPO 升高、SOD 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1。2.心功能越差、LPO 值越高、SOD 值越低,心功能Ⅳ级组与心功能Ⅱ级和Ⅲ级组比较 P 均<0.01,心功改善后 LPO 值降低、SOD 值上升。3.不同病因的 HF 患者,LPO 和 SOD 值也有明显差异,扩张性心肌病组和冠心病组 LPO 值显著升高,SOD 值明显降低,与高心病组、风心病组、先心病组比较 P 均<0.01。提示心衰时脂质过氧化增强,SOD 活性降低,参与了 HF 的发生发展,对 HF 患者,尤其是扩心病和冠心病引起的 HF,进行抗氧化治疗可能有所裨益。
郑卫星南柏松
关键词:心力衰竭脂质过氧化物氧自由基
左卡尼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0
2010年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左卡尼汀组及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左卡尼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另用左卡尼汀3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共15d。结果左卡尼汀组总有效率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P<0.05),左卡尼汀组左室收缩功能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左卡尼汀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明显疗效。
陈哲明郑卫星罗助荣盖晓波
关键词:左卡尼汀慢性心力衰竭疗效
心肌梗塞早期左室重构及与血中儿茶酚胺和血管紧素Ⅱ变化的关系被引量:9
1997年
急性前壁心肌梗塞(AMI)60例,于发病后3周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左室重构24例(40%)。所有患者于发病次日、3周时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肾素活性(PRA)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18例患者于发病24小时内行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表明:梗塞面积和部位,高血压病史及溶栓治疗并非AMI后左室重构的唯一决定因素。而血中儿茶酚胺、PRA及AngⅡ的持续升高及发病初期高血压、外周阻力和前负荷增加是AMI早期左室重构形成的重要因素。为AMI早期使用转换酶抑制剂及β阻滞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盖晓波郑卫星杜日映
关键词:心肌梗塞左室重构儿茶酚胺
曲美他嗪对X综合征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异常患者的疗效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研究曲美他嗪与传统药物相结合对伴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减低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 :3 0例心脏X综合征且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减低者接受曲美他嗪 2 0mg ,每天 3次 ,联合 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或长效的硝酸酯类治疗 ,随访 12周后的临床情况并复查平板运动试验。结果 :用药后胸痛发作次数显著减少 ,由用药前 (2 1± 2 9)次 /d减少为用药后的 (1 2± 1 7)次 /d(P <0 0 5 ) ,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患者减少 ,用药前后分别为 3 0例和 15例 (P <0 0 1) ,平板运动试验到达终点时间明显延长 ,由治疗前 (7 7± 0 4)min延长为 (9 0±0 5 )min (P <0 0 1)。结论
章文莉郑卫星
关键词:曲美他嗪X综合征并发症硝酸酯类药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OPG、sRANKL、OPG/sRANKL比值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程度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OPG、sRANKL、OPG/sRANKL比值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研究者分成三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3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120例)与正常...
罗助荣林毅章文莉郑卫星盖晓波
文献传递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服用达比加群酯合理性、安全性和依从性评价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了解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服用达比加群酯的合理性、安全性和依从性,为临床更好使用达比加群酯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诊断为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并服用达比加群酯的患者,进行病例回顾性调查,结合电话随访方式,评价其达比加群酯应用的合理性、安全性和依从性。结果共109例患者入组本研究。平均年龄68.26±10.82岁,平均CHA2DS2-VASc评分为3.21±1.30,平均HAS-BLED评分为1.38±1.02。CHA2DS2-VASc评分0分的低危患者9例(8.26%),其中3例无抗凝治疗指征。服用110 mg剂型患者91例(83.49%),服用150 mg剂型患者18例(16.51%),其中5例服用150 mg患者选用剂型不合理。漏服13人次,4人服用频次错误。13例(11.93%)患者发生不良反应。进行药物转换的34例患者中41.18%未监测INR或INR未达合理估值。16例(14.68%)患者长期合并应用胺碘酮治疗,其中7例患者未规律随访。停药患者11例(10.09%),其中自行停药7例(6.42%)。15.60%患者未规律随访,43.12%患者未规律复检尿潜血。结论本研究中达比加群酯有着比较好的安全性及依从性,但仍有一定比例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对其风险认识不足,不能规律随访和检测。应遵照指南,加强教育,进一步提高达比加群酯用药的安全性和依从性。
杨玉辉罗助荣郑卫星黄明方林毅曹小织章文莉
关键词: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达比加群酯安全性依从性
小于60岁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年龄小于60岁女性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住院,诊断为ACS且行冠脉造影术的年龄小于60岁女性共51例的资料,选取同时期住院行冠脉造影除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年龄小于60岁女性5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临床基本资料和相关常规检查,对发生ACS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小于60岁女性AC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ACS组有卵巢切除史、合并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尿酸浓度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及停经年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于60岁女性发生AC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卵巢切除史和高血压。结论高血压是年龄小于60岁女性发生ACS的主要危险因素,卵巢切除史可能也促进了年龄小于60岁女性ACS的发生。
杨玉辉郑卫星黄明方林毅曹小织章文莉罗助荣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造影女性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