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杰 作品数:11 被引量:151 H指数:6 供职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锌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及籽粒氮锌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1 2014年 为探明锌肥用量及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及籽粒锌含量的影响,在江苏省如东县分别选取土壤锌含量较低(DTPA-Zn 0.84 mg/kg)和土壤锌含量临界缺乏(DTPA-Zn 0.60 mg/kg)的两个位点,对常规粳稻品种镇稻11号进行2个施锌方法(土壤施锌、叶面喷锌)和3个土壤施锌量(0,15,30 kg/hm2 ZnSO4·H 2 O)处理的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锌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各处理较对照增产幅度为0.3%~13.0%,且随施锌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锌临界缺乏土壤的增产效果高于低锌土壤.锌肥的施用方法也能显著影响水稻的产量和水稻植株各器官的锌含量和锌累积量,锌肥土施的增产效果高于叶面喷施,而叶面喷施对提高水稻植株各器官的锌含量方面显著优于土施.采用不同的锌肥施用方法水稻各器官锌含量表现为锌肥土施+叶面喷施>叶面喷施>土施>对照.另外,锌肥的施用在提高水稻植株产量和锌营养的同时,也相应地提高植株对氮的吸收与累积,表现为氮锌协同作用.综上,在土壤锌含量较低的地区,结合锌肥的土施和叶面喷施,能最大程度地提高锌肥在水稻增产和增加籽粒锌营养品质上的双重效应. 郭九信 廖文强 孙玉明 郭俊杰 孔亚丽 石佑华 徐爱群 张居翠 郭世伟关键词:水稻 施用方法 养分含量 长江中下游冬油菜产区有机无机肥配施下减氮增效潜力分析 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评估长江中下游冬油菜主产区化肥减施增效的潜力与区域适宜性,为该区域油菜产业减肥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在江苏(高淳)、湖南(安仁)、湖北(沙洋)、安徽(休宁和当涂)四省(共5个地点)布置以有机肥(M)用量(0、2250 kg·hm^-2)和施氮(N)水平(0、90、135、180、225、270 kg·hm^-2)为控制因素的冬油菜田间试验,分析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油菜产量、化学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评估不同区域冬油菜最佳产量和施肥效益下适宜的有机无机配施技术模式及其减肥潜力。【结果】相比于单施化肥,增施有机肥显著提升油菜产量,增产幅度达7.7%—43.3%。以最高产量为目标,各试验点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推荐化肥氮施用量分别为:高淳195 kg·hm^-2,安仁199 kg·hm^-2,沙洋195 kg·hm^-2,休宁179 kg·hm^-2,当涂185 kg·hm^-2。通过模型拟合发现各试验点达到单施化肥最高产量时,有机肥施用可替代26.7%—45.9%的化肥氮投入,且随着土壤基础肥力提高,化肥氮减施潜力增加。不同有机肥用量下,油菜化学氮肥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有机无机配施能够有效提高各氮肥梯度下油菜的化学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各试验点化学氮肥偏生产力增幅为24.4%—53.0%,化学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增幅为26.3%—89.9%。与不施氮处理(N0)相比,安仁、休宁和当涂试验点在施用180 kg N·hm^-2并配施有机肥处理下增收效益最大,依次为8915、10358和6569元/hm2;而高淳和沙洋试验点在单施化肥(225 kg N·hm^-2)处理下增收效益最大,分别为11252、8500元/hm2。【结论】长江中下游部分冬油菜产区采用有机无机肥配施技术可实现减化肥氮26.7%—45.9%的同时提高籽粒产量、化学氮肥利用率及氮肥或有机肥增收效益,实现减氮增效。 蒋倩红 陆志峰 赵海燕 郭俊杰 刘文波 凌宁 郭世伟关键词:冬油菜 有机无机肥配施 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微生物种群异步性与稻麦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2 2022年 研究稻麦轮作体系中施氮水平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异步性的影响,可为调控土壤微生物区系以维持作物稳产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采集长期稻麦轮作体系中不同施氮水平下作物关键生育时期的土壤样品,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施氮水平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异步性的影响,研究施氮水平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异步性对稻麦产量产生的影响。小麦季和水稻季的施氮水平梯度分别为:0、50、100、200、300 kg·hm^(–2)和0、90、180、270、360 kg·hm^(–2);土壤样品采集时期分别为:小麦种植前、拔节期、孕穗期、扬花期、成熟期和水稻种植前、最大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扬花期、成熟期。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对各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组成均产生显著影响。施氮水平可解释约12%的水稻季微生物丰富度变异(P<0.05)。当小麦季和水稻季施氮水平分别为100和180 kg·hm^(–2)时,土壤微生物群落在作物多个生长阶段均能维持相对较高水平的丰富度。施氮水平可解释9%~11%的小麦季/水稻季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异(P<0.05)。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小麦季土壤中Phenylobacterium、Sphingomonas、Cyanobacteria GpI、Desulfovirga、Lacibacter、Terrimonas属和水稻季土壤中Desulfovirga、Spartobacteria genera incertae sedis、Ohtaekwangia、Acidobacteria Gp7、Arenimonas、Niastella属的种群异步性显著上升。其中,Phenylobacterium、Desulfovirga属的种群异步性和Desulfovirga、Spartobacteria genera incertae sedis、Ohtaekwangia、Arenimonas属的种群异步性分别与小麦、水稻的产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稻麦轮作体系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受到施氮水平的持续性影响,并随生育期推移而发生变化。施氮水平能够直接影响微生物种群异步性,从而影响微生物功能的互补性,进而对稻麦系统的产量产生积极作用。 李明辉 冯绪猛 郭俊杰 郭世伟 沈其荣 凌宁关键词:土壤微生物 氮肥 作物产量 生育期 江苏省水稻减肥增产的潜力与机制分析 被引量:35 2019年 【目的】明确当前江苏省水稻种植区域的施肥现状与问题,定量研究化学氮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评估氮肥减量优化在水稻生产中的适用性。【方法】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 502家农户进行调查,分析水稻施氮量(化肥氮)、产量与氮效率(氮肥偏生产力)现状。同时结合文献检索获得的49篇大田试验文献共195组试验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定量分析氮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特征。【结果】农户调研数据表明,江苏省农户水稻生产的平均产量、氮肥用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8 273 kg·hm^(-2)、358.10 kg·hm^(-2)和25.12 kg·kg^(-1)。文献数据整合分析表明,在江苏地区,与传统/常规施氮相比,氮肥减量显著降低植株氮素吸收量(-5.8%—-14.0%),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穗数的产生(-2.09%—-5.46%),同时通过增加穗粒数(3.96%—6.79%)、结实率(2.00%—3.88%)以及千粒重(0.89%—2.10%)来提高水稻产量(2.8%—5.7%)和氮肥偏生产力(52.4%—77.0%)。氮肥减量优化下,籼稻的产量与氮效率的提升效果优于粳稻。减量方式以氮肥减量后进行合理养分运筹同时增施有机肥(秸秆)对水稻增产增效的效果最显著。减量比例以≤25%最佳。高基础地力条件下更有利于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实现氮肥减量。综合分析得出,江苏省水稻的氮肥减量可以通过调控运筹与增施有机肥实现,其推荐减量空间为31%,其中基、蘖肥是其主要的减量方向。【结论】江苏省水稻化学氮肥减量可行,基肥与分蘖肥为主要的减量方向。将氮肥减量控制在31%以内,同时进行优化管理,能够合理调控水稻各产量构成因素,实现水稻增产增效。 郭俊杰 柴以潇 李玲 高丽敏 谢凯柳 凌宁 郭世伟关键词:水稻 氮素吸收与利用 农户调研 不同轮作模式下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及磷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对当季水稻产量、磷肥利用率以及耕层土壤磷库组成的影响。[方法]设置水稻-小麦(RW)、水稻-油菜(RO)、水稻-冬闲田(RF)和水稻-结球甘蓝(RC)4种水旱轮作模式,每种轮作模式设置不施肥处理(CK)、优化施肥处理(OPT)以及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FP)3种施肥处理的田间小区试验。于成熟期分析水稻产量、水稻磷素吸收与分配以及磷肥利用率,并采用Tiessen-P分级法,分析耕层土壤各形态磷库的变化特性。[结果]OPT和FFP处理RO轮作模式的水稻产量分别为9.98和10.1 t·hm^-2,磷素累积量分别为0.97和1.06 g·kg^-1,磷农学利用率分别为55.0和31.5 kg·kg^-1,磷偏生产力分别为166.0和86.4 kg·kg^-1,且相对高于其他3种轮作模式。OPT处理4种轮作模式的磷农学利用率和磷肥偏生产力分别比FFP处理平均提高91.0%和91.6%。OPT处理RW模式的NaHCO3-Pi含量,RO模式的NaOH-Pi含量以及RC模式的Resin-P和HCl-P含量最高,分别为31.4、35.4、14.0和425 kg·kg^-1;而FFP处理RW模式的Residues-P,RO模式的NaOH-Pi、NaHCO3-Po和NaOH-Po含量以及RC模式的HCl-P含量均较高,分别为556、40.9、28.6、24.4和451 kg·kg^-1。[结论]轮作模式和施肥管理是影响水稻生产的2个因素。采用优化施肥方式同时选择水稻-油菜和水稻-小麦轮作模式更有利于水稻生产,可在减少磷肥施用的基础上既保证水稻获得稳产,又有利于提高土壤磷组分的含量以及调节土壤磷库活性,促进水稻植株对磷素的吸收利用,提升磷肥利用率,最终实现水旱轮作模式水稻的高产高效。 孙博 李帅帅 周毅 张莹 陈健 刘田 郭俊杰 凌宁 郭世伟关键词:水旱轮作 磷肥利用率 县域稻麦轮作系统碳足迹分析——以江苏兴化为例 被引量:1 2023年 碳中和是中国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而农业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研究旨在明确县域尺度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水平,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以了解碳足迹的调控手段。基于江苏兴化稻麦轮作区域农户调研数据(调研内容包括土地状况、作物种植、物料投入、农事操作、相关机械),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分析了稻麦轮作系统碳足迹水平、构成和潜在影响因素,并探究了碳足迹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结果表明,兴化县域稻麦轮作系统稻麦周年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产量碳足迹分别为13006.2 kg CO_(2)-eq·hm^(-2)和0.86 kg CO_(2)-eq·kg^(-1)。碳足迹组成中,CH4占水稻季碳足迹的68%,N2O占小麦季碳足迹的45%。除温室气体外,水稻季各部分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肥料、能源消耗、农药和种子,而小麦季中能源消耗占比则高于肥料。稻麦轮作系统碳足迹与肥料投入和柴油投入呈正相关关系。稻麦轮作系统碳足迹与氮肥偏生产力一定范围内呈负相关,在氮肥偏生产力到达临界值(20.2 kg·kg^(-1))后不变。小麦季碳足迹与氮肥偏生产力和农田经济效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稻麦轮作系统碳足迹随农户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兴化县域稻麦轮作系统碳足迹的降低有助于其农田经济效益的提升,其中降低肥料投入和能源损耗是调控碳足迹的首要途径。 任筱童 柴以潇 张莹 谢凯柳 王敏 郭俊杰 郭世伟关键词:县域 稻麦轮作 生命周期分析 碳足迹 香稻产量和品质对化肥施用及气候因素的响应 2022年 【目的】香稻因其独特的香味深受消费者喜爱,明确香稻产量和品质对化肥施用的响应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对综合提升香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中国知网、谷歌学术等数据库以关键词“水稻”、“香气”、“香味”以及“香稻”和“香米”及其组合进行文献检索,共获得501组试验数据对。将施肥与对照分为两组,采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分析了施用氮磷钾肥对香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生育期累积降水量、积温和日照时数条件下的变化率。【结果】施用氮、磷、钾肥,香稻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23.7%、25.8%、18.0%。与不施用氮肥相比,施用氮肥对粳稻和籼稻增产率分别为27.6%和20.2%;与不施用钾肥相比,施用钾肥对粳稻和籼稻的增产率分别为29.9%和7.3%。施用氮肥可显著增加香稻碾磨品质(整精米率)和蒸煮品质(粗蛋白含量,胶稠度),施用钾肥可显著增加香稻碾磨品质(整精米率)、蒸煮品质(粗蛋白含量,胶稠度)、外观品质(垩白度)和香味品质(2-乙酰-1-吡咯啉含量,以下简称2-AP)。施用氮肥对籼型常规香稻的品质提升效果显著,而施用钾肥则对籼型杂交香稻的品质提升更显著。此外,施用氮肥下香稻整精米率的变化率随生育期内有效积温升高呈持续增加趋势,而随累积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胶稠度的变化率随气候变化(有效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的增加)呈现先降后增趋势。施用钾肥下香稻整精米率的变化率随生育期内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升高呈现先降后增趋势,而随累积降水量的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垩白粒率的变化率随气候变化均呈先降后增的趋势;胶稠度的变化率随气候变化(有效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的增加)均呈降低的趋势。【结论】施用氮肥或钾肥均有助于香稻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升,且对籼� 费立伟 季煜 普正仙 王芳 柳展 王敏 郭俊杰 郭世伟关键词:施肥 香稻 优化施肥对不同轮作系统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究3种主要水旱轮作系统下,优化施肥对当季稻田NH_3挥发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水稻-小麦、水稻-蔬菜与水稻-冬闲田3种水旱轮作系统,每种轮作系统下设农民习惯施肥方式(FFP)和优化施肥方式(OPT)2种施肥处理,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其中农民习惯施肥方式氮肥以基肥与分蘖肥施用量比例5∶5施入,优化施肥方式氮肥以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量比例5∶3∶2施入。于2015─2016年,采用传统抽气密闭室法,田间原位监测了不同处理以及4个环境因子(田面水NH+4-N质量浓度、水层pH、温度和深度)对当季稻田NH_3挥发的影响,并分析了4个环境因子与NH_3挥发通量的相关性,最后测定了不同处理水稻的产量、氮农学利用率、氮回收效率以及氮偏生产力。【结果】当氮肥作为基肥和分蘖肥施用后,由于尿素在水中的快速分解,各处理NH_3挥发通量均在施肥后第2天达到峰值,随后急剧下降,至第10天左右趋近于零;优化施肥方式下,穗肥施用后,由于施肥量较少且此时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增加,NH_3挥发通量无明显峰值,趋近于零。NH_3挥发积累量受施肥方式影响显著(P<0.05),轮作制度及其与施肥方式交互作用对NH_3挥发通量影响不显著。3种轮作制度下,农民习惯施肥方式NH_3挥发积累量占氮肥施用量比例为25.9%~27.6%,显著高于优化施肥方式(22.6%~23.0%)。3种轮作制度下,NH_3挥发通量均主要受田面水NH+4-N质量浓度的影响,且二者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水层pH、温度均无显著相关性;NH_3挥发通量与水层深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只有部分处理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在3种水旱轮作系统下,优化施肥方式平均水稻产量(9.0~10.2t/hm2)与农民习惯施肥方式(8.9~10.2t/hm2)差异均不显著,但氮肥农学利用率(21.3~26.1kg/kg)、氮回收效率(55.6%~60.3%)、氮偏生产力(50.0~56.8kg/kg)与农民习惯施肥方� 盛伟红 刘文波 赵晨光 郭俊杰 孙博 陈健 周毅 郭世伟关键词:水旱轮作 优化施肥 氨挥发 氮肥利用率 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氮循环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20 2021年 【目的】微生物在土壤氮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农田土壤氮循环过程中不同功能微生物群落基因丰度对施肥模式的响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探讨不同施肥模式调控下氮素转化的微生物学机制,为改善农业生产中氮素的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始于2011年,试验地点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南渡镇,供试土壤为白土型水稻土,种植制度为稻麦轮作。试验包括单施化肥(NPK)、化肥+畜禽有机肥(NPKM)、化肥+秸秆还田(NPKS)以及相邻江苏省耕地质量监测点不施肥对照(CK),共4个处理。于2014年水稻成熟期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了土壤硝化(amoA)、反硝化(narG、nirS、nirK、norB、nosZ)、固氮(nifH)、硝酸盐异化还原(napA)等氮循环过程的相关功能微生物基因丰度的变化。以氨氧化微生物为模式微生物,测定添加与不添加1-辛炔情况下的土壤硝化潜势,分析氨氧化古菌(AOA)与氨氧化细菌(AOB)功能基因丰度与土壤硝化功能的内在联系。【结果】与CK相比,NPK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中AOBamoA、narG、nosZ和nifH基因的丰度。与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进一步提高了土壤中AOB-amoA、narG、nosZ、nifH以及nirK基因的丰度。与CK相比,除AOA-amoA、nirS、napA基因以外,NPKM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所有氮循环功能基因的丰度。AOB-amoA基因丰度的变化对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整体变异影响最大。AOB主导了施肥土壤的硝化过程(81.90%~84.42%)。土壤总硝化潜势与AOB-amoA基因丰度显著相关,但与AOA-amoA基因丰度相关性不显著。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基因丰度主要受到土壤pH、土壤有机碳(SOC)和NO3–含量的影响。【结论】畜禽有机肥与秸秆的施用能够进一步刺激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增长,促进土壤氮循环。土壤pH、SOC和NO_(3)^(–)含量是影响土壤氮循环功能微生物丰度的关键因素 郭俊杰 朱晨 刘文波 王建中 凌宁 郭世伟关键词:施肥 氮循环 功能基因 土壤功能 肥水优化管理,让水稻增产更简单 2016年 目前,有研究表明水稻既不是典型水生植物,也不是典型旱生植物,许多学者称水稻具有半水生性,之所以称为半水生性是因为水稻祖先野生稻起源于东南亚低洼沼泽地带,由于其生长环境频繁的千湿交替,让水稻具有了对水早环境的双重适应性,从而反映出水稻与水分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赵晨光 郭九信 郭俊杰 郭世伟关键词:水稻 肥水 增产 水生植物 生长环境 沼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