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善芳

作品数:18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菏泽学院外国语系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隐喻
  • 3篇英语
  • 3篇英语专业
  • 3篇交际
  • 3篇交际能力
  • 3篇非英语专业
  • 2篇学习者
  • 2篇意象
  • 2篇英语专业学生
  • 2篇英语专业学习...
  • 2篇映射
  • 2篇语言
  • 2篇语言知识
  • 2篇语义
  • 2篇语用知识
  • 2篇知识
  • 2篇外语
  • 2篇网络互动
  • 2篇口语
  • 2篇口语表达

机构

  • 14篇菏泽学院
  • 5篇贵州大学

作者

  • 18篇郭善芳

传媒

  • 8篇贵州大学学报...
  • 2篇黑龙江教育学...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贵州工业大学...
  • 1篇继续教育研究
  • 1篇湖北教育学院...
  • 1篇黑龙江生态工...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7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网络互动提高外语交际能力被引量:1
2007年
由于课堂交际具有线性特征(the linier feature),互动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外语的接触量和使用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网络交际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不但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输入和更多的参与目的语社会文化语境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同时,网络互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均等的语言输出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郭善芳
关键词:网络互动语言知识语用知识交际能力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ETYMOLOGICAL ELABORATION AND ROTE MEMORIZATION ON IDIOM ACQUISITION IN COLLEGE EFL LEARNERS被引量:3
2008年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etymological elaboration and rote memorization on idiom acquisition and retention in Chinese college EFL learners. The sample (N = 70) involved two intact groups of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s in one group exposed to instruction in the form of etymological familiarity while subjects in the comparison group were asked to memorize idioms on the basis of their given meaning. Subjects were then administered two post-tests: one to assess initial idiom acquisition, and another four weeks later to assess idiom retention. Statistical analyses produced sufficient support for both the first hypothesis (that the etymological elaboration condition would acquire more idioms than the rote memorization condition), and the second hypothesis—that the etymological familiarity would exhibit superior retention rates. The finding of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for the purpose of encouraging long-term retention, elaborating on the original usage of idioms is preferable to requiring students to learn idioms by rote.
郭善芳
关键词:ETYMOLOGY
浅谈网络互动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2007年
由于课堂交际具有线性特征(the linier feature),互动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外语的接触量和使用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网络交际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不但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输入和更多的参与目的语社会文化语境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同时,网络互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均等的语言输出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郭善芳
关键词:网络互动语言知识语用知识交际能力
谈转喻在语义构建中的作用
2007年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一种基本方式。基于对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的研究(1985,1994),在概念合成或语义构建过程中,转喻映射不仅优化了概念合成网络的连接,而且使得虚构动态用以陈述事物之间的静态关系成为可能。
郭善芳
关键词:转喻空间网络语义构建
认知隐喻识解中的客体因素探究被引量:2
2010年
人类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性语言是人类隐喻思维的产物。隐喻性语言的识解不仅受到思维方式、认识能力等主体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到喻体本身等客体因素的影响。现以隐喻的喻体为基点,从喻体的意象差异、喻义空缺、形似义异以及喻体的场景选择等几个方面考究了客体因素对隐喻识解的影响。
郭善芳
关键词:隐喻识解喻体意象
时空隐喻的认知学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人类对时间的表征,时空隐喻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认为空间概念是时空隐喻的原型,人们对时间认知的心理基础是空间心理图式的跨域映射。如同空间概念一样,人类对时间的认知虽然基于静态与动态两套认知系统,但各民族在两套系统的使用频率上存在差异。汉民族还借用垂直空间概念来表征时间,这与汉民族的认识论、传统文化和语言体系密切相关。
郭善芳
关键词:时空隐喻动态模式
隐喻诸层面映射的微观研究
2007年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人类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心理映射过程。莱克夫、约翰逊认为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该映射具有放射性和不确定性,语言中的"一词多喻义"现象就是这种映射的体现。
郭善芳
关键词:隐喻
隐喻认知的受动性与自为性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隐喻效果的实现依赖于认知者的解读。由于隐喻及其意义具有多种假设和开放性特征,本文提出,隐喻及意义的解读不可忽视认知主体的受动性,特别是认知主体自为性的影响;隐喻效果的实现在心理学上体现为四个认知机制的运作过程,是认知者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确认、允准和自我满足等一系列心理商榷的结果。
郭善芳
关键词:隐喻认知受动性自为性
隐喻概念合成研究——主体的经验异质与认知商榷
2008年
隐喻效果的实现依赖于受喻者的解读。但是主体的经验异质性使得隐喻及其意义具有多种假设或开放性特征。本文提出,隐喻及意义的解读不可忽视认知主体的自为性和受动性,隐喻效应的呈现需要经过四个认知机制组成的认知流程,是受喻者对两概念的相关信息进行自我筛选、确认、允准和自我满足等一系列心理商榷的结果。
郭善芳
隐喻指称范畴的离散与模糊研究
2012年
离散与模糊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观。文章讨论了语言哲学视角下的离散与模糊问题,并从原型范畴的角度管窥了隐喻指称的连续性和模糊性。隐喻指称的非离散性和渐进式倾向是人类的模糊认知模式与以家族相似性为基础的范畴化的结果。
郭善芳
关键词:隐喻指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