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兴安
- 作品数:71 被引量:202H指数:8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防基础科研计划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江苏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核科学技术更多>>
- 新型生物敷料—辐照猪皮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被引量:1
- 1991年
- 随着抗休克措施的不断完善,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休克期的死亡率逐渐下降,而由于创面缺少理想覆盖物引起感染继升为死亡的主要原因。大面积烧伤病人皮源不足,必须借助于其它覆盖物暂时保护创面。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生物敷料以新鲜猪皮为主,其主要原因是新鲜猪皮较尸体皮和其它动物皮来源广泛,取皮不受限制。猪皮结构与人皮结构有相似之处,但对猪皮的处理及贮存方法有待完善。作为生物敷料。
- 唐忠义陆兴安林伟祁强金陵沈国良
- 关键词:生物敷料自体皮动物皮严重烧伤病人异种皮
- 大鼠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建立大鼠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动物模型,并用此模型研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创面愈合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治疗组:45Gyβ射线照射SOD治疗;对照组:45Gyβ射线照射生理盐水对照。采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β射线照射大鼠臀部皮肤20mm×40mm。观察创面出现及愈合的时间。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学改变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变化。结果45Gyβ射线照射后出现典型深Ⅱ度烧伤创面。SOD治疗组创面愈合速度明显比生理盐水对照组快(P<0·05)。β射线照射后第6、7、8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VEGF、bFGF表达分别为强阳性和阳性。β射线照射后第4、5、9周时,2组表达均为弱阳性。结论采用直线加速器产生β射线照射建立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动物模型简便、快速,剂量准确、可靠,是研究外用药促进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的较理想动物模型,SOD具有促进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的作用。
- 沈国良陆兴安唐俊王修珍吴士良田野
- 关键词:Β射线放射性皮肤损伤创面愈合动物模型超氧化物歧化酶
- 负压封闭引流术在手部热压伤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在手部热压伤中的疗效。方法对15例手部热压伤患者彻底清创后,切痂,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材料覆盖创面,持续负压吸引,维持负压在150~280 mmHg,5~7 d后除去负压封闭引流材料,行自体中厚皮移植术。结果 15例患者创面愈合时间19~32 d,平均24.6 d。其中14例患者中厚皮片全部成活;1例患者植皮术后,部分皮片坏死,再次行局部皮瓣转移术后创面愈合。随访6~12个月,手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手部热压伤能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使手术简单化,减轻患者痛苦。
- 高超陆兴安赵晓瑜沈国良何罕亮苏本玄
-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术热压伤创面修复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软组织缺损创面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治疗软组织缺损创面中的应用。方法对21例创面应用负压引流技术,待肉芽组织新鲜后,行植皮或植皮联合皮瓣转移术。结果21例创面全部愈合,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其中16例创面经VSD治疗后,肉芽新鲜,行自体皮移植后创面愈合;2例创面行植皮联合皮瓣移植后创面愈合;1例创面局部颅骨外露,给予钻孔去颅骨外板,负压吸引14d后,新鲜肉芽组织生长,经植皮创面愈合;2例创面经两次置入VSD治疗,局部皮瓣转移后,创面愈合。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用于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治疗,能减少手术操作,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创面愈合,是一种早期治疗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张建超沈国良赵小瑜陆兴安
-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软组织缺损
- 带蒂屈趾短肌肌皮瓣修复足跟溃疡被引量:1
- 1998年
- 采用带蒂屈趾短肌肌皮瓣一期修复面积10cm×10cm足跟溃疡,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 林伟唐忠义祁强陆兴安
- 关键词:足跟溃疡
- 大鼠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过程中Tie-2 mRNA的表达
- 2012年
-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过程中酪氨酸激酶免疫球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同源受体-2(Tie-2)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将54只雄性SD清洁级大鼠随机分为3组。照射组(=24),直线加速器产生射线(45Gy)单次照射大鼠臀部皮肤40 mm×40 mm,建立急性射线皮肤损伤模型;烧伤组(=24),将直径30mm铜柱于100℃沸水中放置15 min,取出后在无外界压力下置于大鼠臀部皮肤8 s,建立深Ⅱ°热力烧伤模型;对照组(=6),正常大鼠。取不同时期创面皮肤组织,采用原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时点各组大鼠创面组织中Tie-2mRNA的表达。结果 A组大鼠照射后第2天皮肤出现充血性红斑,2周后脱毛,4周后出现溃疡创面,5周后创面仍未愈合。B组大鼠烧伤后创面即刻出现水泡,3d后肉芽增生,3~4周后创面瘢痕愈合。大鼠正常皮肤内Tie-2mRNA为可疑阳性;A组大鼠创面Tie-2mRNA表达伤后1周略有升高,并持续低表达;B组Tie-2 mRNA明显上调,2周达峰,3周时仍高于A组(均<0.05)。结论急性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过程中Tie-2的持续低表达,不能形成峰值,可能是急性射线皮肤损伤创面难愈合的机制之一。
- 杨明忠陆兴安
- 关键词:Β射线放射性皮肤损伤TIE-2
-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β射线皮肤损伤创面愈合作用...
- 沈国良李吉良林伟祁强钱汉根赵小瑜陆兴安
- 干扰素治疗增生性瘢痕机理的研究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在体外研究干扰素2b(INF-α2b)对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B(PDGF-BB)以及糖基转移酶(ppGalNAc-T2)基因表达的作用,以求阐明干扰素对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理。方法组织块法培养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传代后分成3组:①空白对照组:只加生理盐水处理;②低浓度组:用100 u/mlINF-α2b处理;③高浓度组:用10 000 u/ml INF-α2b处理。RT-PCR检测TGF-β1、MMP-1、PDGF-BB和ppGalNAc-T2表达。结果体外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经100 u/ml及10 000 u/mlINF-α2b处理后,RT-PCR检测TGF-β1、PDGF-BB及ppGalNAc-T2mRNA表达降低,MMP-1mRNA表达升高,呈显著差异,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干扰素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多种细胞因子有关,如TGF-β1、PDGF-BB。
- 陆兴安许明沈国良林伟赵小瑜
- 关键词:病理性瘢痕转化生长因子B基质金属蛋白酶-1干扰素Α-2B糖基转移酶
- 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后大鼠局部组织自由基的变化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β-射线损伤后大鼠皮肤组织中自由基的动态变化。方法对SD大鼠用45Gy β-射线进行皮肤单次照射,分析大鼠皮肤放射性损伤后不同时间皮肤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在照射后两个月内的动态变化。结果大鼠皮肤受照射后14d,皮肤组织中MDA含量升高、SOD活力下降和皮肤溃疡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这种变化持续在整个观察期。结论证实自由基在大鼠放射性皮肤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这种作用至少持续两个月。
- 钱志艺陆兴安沈国良赵小瑜孙锋
- 关键词:放射性皮肤损伤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自由基
- 腹部随意型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临床应用712例报告被引量:3
- 2004年
- 采用 76 1块腹部任意型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SVNF) ,移位修复手、前臂及上臂皮肤软组织缺损 712例。断蒂时间为术后 10~ 2 1d。结果 76 1块皮瓣完好存活 74 9块 ,部分坏死 9块 ,完全坏死 3块。 5 2 3例患者 5 4 0块SVNF获随访 2个月~ 7年 ,肤色满意 ,质地柔软 ,滑动性良好 ,保护性感觉恢复。提示腹部SVNF具有设计随意、操作简单、断蒂早、感觉恢复快、供区隐蔽等优点 ,是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简单而较为理想的皮瓣。
- 贺楚宇陆兴安唐举玉李波刘俊谢松林刘鸣江
- 关键词: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带蒂皮瓣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