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洲
- 作品数:114 被引量:598H指数:15
- 供职机构: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转Bt基因水稻“赣绿1号”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研究转Bt基因水稻"赣绿1号"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方法】以含有转cry1Ab/Ac基因水稻与常规对照为材料,2012和2013连续两年在江西南昌县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转Bt基因水稻"赣绿1号"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物种数、优势集中度、香农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赣绿1号"田间节肢动物5类功能团的优势度与对照田均无显著差异;"赣绿1号"田与对照田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相异性数值大多较低。【结论】转Bt基因水稻"赣绿1号"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
- 季香云徐雪亮蒋杰贤姚英娟陈大洲肖叶青胡兰香
- 关键词:转BT基因水稻群落结构
- 杂交稻新品种赣优671的选育与应用
- 2019年
- 赣优671系宁德市农科所选育恢复系亚恢671与江西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不育系赣香A配组而成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表现群体整齐、产量高、稳产性好、熟期转色好、中抗稻瘟病,2015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主要介绍了赣优627的选育经过、品种的特征特性,并提出了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 陈若平肖叶青尤光熙陈大洲高代守胡兰香林建生罗世友
- 关键词:杂交稻选育栽培技术制种技术
- 优质高产籼稻“赣晚籼37号”的选育被引量:2
- 2005年
- “赣晚籼37号”(原名926)是用优质晚籼品种“923”自然杂交后代通过系谱法选择育成的一个优质高产品种。2005年通过了江西省品种审定。该品种既保持了“923”的外观和食味优良特性,产量又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大穗大粒,植株较高,适应性广,品质达国标3级,生育期与“汕优63”相近,可以在南方稻区作优质稻推广种植。同时,简要介绍了该品种的主要栽培技术。
- 肖叶青陈大洲邬文昌胡兰香吴小燕罗世友
- 关键词:优质晚籼稻高产选育
- 东乡野生稻的研究与利用被引量:29
- 2002年
- 从多角度对东乡野生稻的研究和利用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 陈大洲陈泰林邹宏海肖叶青皮勇华袁飞龙
- 关键词:东乡野生稻
- 东乡野生稻苗期和穗期的耐寒性研究被引量:47
- 1996年
- 东乡野生稻苗期和抽穗开花期的耐寒性表现:比粳稻耐寒性强,尤其苗期耐寒性特强,耐寒性高1个等级。抽穗开花期在连续3d自然低温(16.9℃、14.9℃、16℃的日平均温度),结实率达70%以上。抽穗结实时间直至10月31日,平均结实率2.5%。比籼粳稻耐寒品种结实期长6d左右,但抽穗能结实正常时期与籼粳稻耐寒品种相似。
- 陈大洲肖叶青赵社香熊焕金皮勇华罗利军
- 关键词:东乡野生稻苗期抽穗期耐寒性野生稻
- “赣晚籼30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Ⅰ.主要特征特性观察被引量:1
- 2001年
- 邱兵余陈大洲肖叶青涂英文熊玉珍
- 关键词:赣晚籼30号高产栽培
- “赣晚籼30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Ⅱ.秧龄弹性试验被引量:2
- 2001年
- 邱兵余肖叶青涂英文熊玉珍陈大洲
- 关键词:高产栽培秧龄生育期
- 基于大样本数据的中国水稻扇型植硅体形态特征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水稻扇型植硅体在水稻起源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野生稻和栽培稻扇型植硅体的区分存在不确定性,限制了扇型植硅体在早期稻作研究中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对植硅体大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扇型植硅体长宽大小趋势是,普通野生稻大于栽培稻,粳稻大于籼稻;普通野生稻B/A显著大于栽培稻,粳稻B/A又显著小于籼稻。水稻扇型植硅体的长(VL)与宽(HL)呈现正相关的规律,扇型植硅体主要分布在VL<41μm和HL<39μm与VL>41μm和HL>39μm的区间内;在遗址水稻鉴定中,如发掘的扇型植硅体中多数B/A小于等于1.20就有很大可能是粳稻;如B/A大于1.2,可再根据扇型植硅体的大小区分野生稻和籼稻,多数植硅体在VL<41μm和HL<39μm的区间内可能是籼稻,在VL>41μm和HL>39μm的区间内则可能是普通野生稻。
- 唐先干唐先干谢金水陈大洲
- 关键词:普通野生稻水稻大样本
- 东野1号被引量:5
- 2004年
- 陈大洲
- 关键词:耐冷性粳稻水稻中稻
- 东乡野生稻的粒形相关QTL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以东乡野生稻/协青早B∥协青早B的回交自交系群体为遗传材料,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鉴定群体的SNP分子标记基因型,对东乡野生稻的粒形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在水稻第1,3,4,5,10,12号染色体上共发现14个粒形相关QTL,包括6个粒长QTL(q GL1、q GL3.1、q GL3.2、q GL4、q GL10.1、q GL10.2)、2个粒厚QTL(q GT5、q GT10)和6个粒重QTL(q KGW3、q KGM4、q KGW5、q KGW 10.1、q KGW10.2、q KGW12)。其中q GL3.1与q KGW3、q GT5与q KGW5、q GL4与q KGM4、q GL10.1与q KGW10.1以及q GL10.2、q GT10与q KGW10.2定位区间重叠,推测这些QTL具有一因多效特性。加性效应最大的粒长QTL即q GL3.1(q KGW3)被定位在第3染色体的粒形基因GS3的区域中,且q GL3.1与GS3都是控制粒长的主效QTL,推测q GL3.1就是GS3基因。而在q GL3.1区域附近还存在粒长QTL q GL3.2,该位点与已克隆的粒长QTL即GL3.1在位置上重叠,推测q GL3.2可能就是GL3.1/Os PPKL1基因。
- 姚文元禹黎陈大洲肖叶青孙亮陈彩艳毛东海
- 关键词:东乡野生稻粒形Q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