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孙凤玲

孙凤玲

作品数:7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主题

  • 3篇文学
  • 2篇流散文学
  • 1篇得失
  • 1篇叙事
  • 1篇移民
  • 1篇移民社会
  • 1篇以诗证史
  • 1篇意象
  • 1篇异质文化
  • 1篇中国文学
  • 1篇诗歌
  • 1篇诗人
  • 1篇世界华文
  • 1篇世界华文文学
  • 1篇世界文学
  • 1篇世界文学史
  • 1篇抒怀
  • 1篇抒情
  • 1篇抒情诗
  • 1篇抒情诗人

机构

  • 7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孙凤玲
  • 1篇叶雨其

传媒

  • 7篇世界文学评论...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物我同化、梵物同化与瑜伽行——《吉檀迦利》中的自然观
2016年
印度诗哲泰戈尔的文学作品中具有丰富的自然观。在诗集《吉檀迦利》中就体现了泰戈尔三种典型的自然观:物我同化、梵物同化与瑜伽行的自然观。物我同化自然观认为自然万物(物)具有人格化品质,自然与人('我')可以在情感、思想上共鸣、同化,同悲同喜。梵物同化则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大梵与其受造的自然万物因同体而同化,大梵是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亦是大梵。瑜伽行的自然观认为自然之景的鲜美生机与晦暗萧寂,与居于自然万物中人的种种正法与非法行为相应相契。这三种自然观,是逐层递进、深入的,它们赋予《吉檀迦利》以自我与自然共鸣、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相融的美学力量。
孙凤玲
关键词:《吉檀迦利》自然观
以诗证史——《冯至评传》
2015年
作为现代最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和学者,冯至先生一生集诗歌、散文创作、诗学、学术研究等于一身。面对这样一位大家,在《冯至评传》中,蒋勤国立足于比较文学之影响研究基础之上,以自己掌握的大量一手图片、手稿、冯至先生亲笔书信,详实广博的资料配以著者纯熟的文史写作技法,以诗证史,为读者再现了学者诗人冯至辉煌卓著的一生。
孙凤玲
关键词:以诗证史抒情诗人
大风起兮云飞扬——何炳阳诗歌“大风”意象的苦难抒怀
2014年
作为江夏籍[1]代表诗人之一的何炳阳,长江的浩瀚奔腾不息,龙泉山、八分山、青龙山等山陵地貌特有的风情雅韵,梁子湖的温婉柔媚,深深融入其骨髓血脉,使其承袭了江夏诗人群特有的气质,或如长江一泻千里洒脱不羁,或如梁子湖湖风水域“漂漂亮亮温温柔柔”(王新民30)清清凉凉.在反复细致地品读其诗集《东方之鼓》与《水乡谣》后,一组鲜活的自然意象,如大风、月儿、夕阳、炊烟、云儿、莲、梁子湖等,如击水千里仰啸九霄的大鹏,余韵绕梁,令人久久深思、回刍.
孙凤玲
关键词:自然意象大风诗歌
勾古今得失,道中印未来——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印度卷》
2017年
郁龙余教授和胡朝华博士倾十年心血著述的新作《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印度卷》,以时间为序,勾连两国两千余年肇始于先秦两汉佛经东传,迄至当代的文学交流。全书行文呈现六大鲜明特征:第一,注重双向交流、双向阐发的同时,有着鲜明的主体意识;第二,强烈的问题意识及对后来者寄予厚望;第三,注重对二国宗教哲学典籍译介、传播的推介;第四,注重系统性研究的同时,博取各家不同的研究方法;第五,翔实可靠的史料;第六,史料的编排大量以附录形式陈列出来。
孙凤玲
《世界文学史》(第五卷)中对中国文学的一些误读及成因
2014年
高尔基文学研究所主编的《世界文学史》(第五卷·下册)中,在关于中国文学以《红楼梦》、《儒林外史》及仓央嘉措的解读中,有诸多创造性解读之处,如对"红色"象征意义的读解、对心理描写的重视、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推崇等。同时,由于文化、语言、政治、宗教等影响,也存在诸多误读现象,如对王玉辉劝女殉夫之妇德的歌颂、仓央嘉措情诗之说等。
孙凤玲
关键词:世界文学史中国文学误读
“空间意识与流散文学”学术研讨会纪要被引量:1
2015年
赵小琪(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漫游者的不可靠叙述大家也都知道,这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大部分都是流散作家。那么实际上说明,文化冲突、文化交流以及文化综合已经成为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虽然在讲到流散作家群体时没有哪一个种族能够比中华民族的流散文学、作家更多的。像我有时候跟江少川老师、邹建军老师一起去开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国外来开会的学者有时候一来就来四百个,彼此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这说明,我们要关注流散文学。
叶雨其孙凤玲
关键词:文学叙事作家群体世界华文文学漫游者谭恩美
关于“流散文学的空间意识”的对话
2015年
2015年6月27日,在湖北省比较文学学会2015年年会期间,13位学者以"流散文学的空间意识"为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对话,发表了各自不同的意见,并就相关概念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但也有相当的分歧。以下是各位学者对话的记录,征得会议主办者的同意,本刊首发于此,供中外学界参考。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发表的是对话的原始记录,一部分发言者审阅了原文,而有一部分言者因为分处各地,还没有来得及审阅原文。
孙凤玲
关键词:高行健移民社会族裔异质文化虹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