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武
- 作品数:127 被引量:1,395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不同土地规模农户土地集约用地行为差异分析--以我国传统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为例
- 了解不同土地规模农户土地集约用地行为对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与环境及制订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480户农户调研数据,从农业机械、化学肥料与农药等集约要素入手,对中国传统商品粮生产基地——江汉平原地区不...
- 楠楠刘成武黄利民
- 对中国农地边际化现象的诊断——以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平均状况为例被引量:64
- 2006年
- 在界定农地边际化的本质及其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利用1980~2002年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以稻谷、小麦与玉米生产的平均状况为例,对中国农地边际化现象进行了宏观层次的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近20多年来,在我国农地利用过程中出现过“一次边际化迹象与两次明显的边际化现象”。农地边际化迹象出现在1987年前后,但持续时间短、程度轻,农地“边际化”特征不明显;第一次明显的农地边际化现象出现在1991年前后,第二次发生在1996年以后,后一次边际化现象范围更广、程度更重。我国农地利用过程中集约度的显著下降、播种面积的明显缩小以及严重的农地弃耕撂荒现象均与农地边际化的作用密切相关。用农地边际化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近20多年来中国农地利用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
- 刘成武李秀彬
- 关键词:土地利用农地边际化
- 湖北省近500年区域干湿序列重建及其比较分析被引量:13
- 2010年
- 在历史旱涝记载资料可靠性检验的基础上,重建了湖北省3个区域近500年来的干湿气候变化序列,并比较分析了各区域干湿气候变化的趋势特征、准周期性及跃变现象。结果表明:在3个区域中,鄂东区1570~1770、1890~1950年两个时段偏湿,1470~1520、1790~1830年则偏干;鄂北区偏湿时期主要在1470~1530、1710~1750、1850~1910年三个时段,1470~1530、1770~1830年则偏干;鄂西南区有1550~1610、1650~1710、1830~1890、1930~1990年4个主要偏湿时期,而无明显的偏干时段。运用功率谱和小波分析对3个干湿序列研究后发现,3个区域干湿变化具有多个气象周期,区域间周期类型差异显著,但50~70年左右的周期在3个区域上均表现突出;采用滑动t检验方法辨识干湿气候跃变现象,在"世纪尺度"和30年尺度上检测到各区域干湿变化存在多个跃变事件,且同一跃变事件对不同区域向干(或向湿)影响的趋势相同。
- 徐新创葛全胜郑景云刘成武
- 关键词:气候变化
- 城市圈生态用地违法耗损的共性特征及原因被引量:3
- 2020年
- 把握城市圈发展过程中生态用地违法耗损的共性规律及其发生原因,对新时代城市生态用地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武汉城市圈112个典型案例,研究发现:(1)武汉城市圈生态用地违法耗损现象严重,且案发地多出现在中心城区边缘;(2)生态用地耗损呈“耕地+林地+水域”成片性耗损特征,企业是非法占地的主体,地方政府的非法批地与非法征地导致的单宗生态用地耗损严重,而处置多以行政处罚为主,存在查处不及时、处罚力度小等问题;(3)利益相关方的逐利冲动是生态用地违法耗损的根本动因,而地方政府的监管不到位与土地监察制度的不健全,为违规案件的发生提供了可能,社会对生态用地价值的低估与忽视,难以真正建立全民参与的生态大保护机制;(4)提高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对中心城区边缘重点监管,建立绿色GDP的政绩考核制度,创新生态用地保护首长负责制,探索建立全民参与的生态大保护机制等,有利于城市圈发展过程中生态用地的保护。
- 刘成武朱锦维
- 关键词:生态用地武汉城市圈
- 惠农政策下丘陵山区农地边际化的理论分析与实证——以湖北省通城县为例被引量:27
- 2009年
- 农地集约度下降、季节性闲置和常年撂荒是农地边际化现象之一。即使在当前惠农政策背景下,我国中部丘陵山区依然大量存在这种农地边际化现象。经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其原因如下:1.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农业劳动存在较高的机会成本,导致丘陵山区农民非农化现象突出,农地集约利用程度下降;2.丘陵山区农业生态条件较差,农地边际收益较低;3.国家惠农政策的激励作用在丘陵山区存在相对失灵;生态政策与农业政策的不协调,对农业生产存在负外部性,从而加剧了当地的农地边际化。解决丘陵山区农地边际化问题的途径在于农业技术和组织制度的创新,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和特色农业,提高农地的边际效益;国家农业政策要因地制宜,并与生态政策协调一致。
- 定光平刘成武黄利民
- 关键词:农地边际化农业政策生态政策丘陵山区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成效评估方法及应用
- 2024年
- 创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成效评估方法,对优化生态修复管理政策、夯实生态修复过程与提升生态修复成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成效监测评估的需求,以湖北省为案例研究区,在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依托部门数据,采用层次分析与专家咨询等方法,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成效的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实施进展”和“目标达成”两个维度构建的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客观反映当前生态修复规划的实施成效。(2)湖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进展顺利,“实施进展”与“目标达成”的评估结果分别为67.97分与86.40分,阶段性“目标达成”效果优于“实施进展”成效。从整体来看,在“项目实施、条件建设”等环节得分较高,而在“资金筹措、项目管理”等环节由于社会资本参与不足、项目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成效有待提升;从“目标达成”情况看,生态保护目标成效要好于修复治理目标成效,相关约束性指标的完成度好于规划中的预期性指标。(3)构建的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成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具有操作性,评估结果可以客观反映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的成效,研究结果得到地方政府认可。
- 刘成武谭书德焦文轩
- 麦冬道地药材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现状分析被引量:25
- 2010年
- 从地域保护范围、质量技术要求、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等方面,介绍涪城麦冬、襄麦冬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保护地域范围限定太小,尤其是襄麦冬,不利于区域专业化发展;2)未能充分利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3)只有地方性质量标准,未建立国家质量标准;4)襄麦冬尚未注册相应的地理标志商标;5)麦冬中仅涪城麦冬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GAP认证。同时探讨了麦冬道地药材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发展对策,提出相应的建议。
- 孙志国程东来钟学斌陈志张敏刘成武
- 关键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道地药材中药材GAP
- 农地边际化及其与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关系研究——以湖北省通城县为例被引量:1
- 2010年
- 在理清农地边际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诊断农地边际化程度的指标,包括农地利用的纯收益、总收益和单位面积农地的农产品产量。依托在湖北省通城县的685份农户调查资料,结合1985~2006年通城县的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应用综合指标法、聚类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研究了通城县的各类型农地的边际化程度及其与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关系。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通城县农地发生了2次边际化现象,旱地的边际化程度深于水田;农地边际化程度与农村劳动力迁移具有显著相关性,且水田边际化程度与劳动力迁移的相关性大于旱地;农地边际化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在目前农地流转不畅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的迁移会进一步加深农地边际化程度,因此,农地边际化是农村劳动力迁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 黄利民刘成武
- 关键词:农地利用农地边际化劳动力迁移
- 基于NRCA的中国省际能源利用评价研究被引量:11
- 2011年
- 利用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运用NRCA计算各地区各部门能源资源利用的规模、效益优势指数和比较优势度,经分类时空分异分析提出:人口、能源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及用能效率是中国生产用能比较优势的驱动因子;城市化发展水平是生活用能比较优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农业用能优势区域为四川、湖北、安徽、广西、云南、海南和吉林等地;工业用能的规模优势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河南和江苏等地;建筑业用能优势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南和江西等地区。第三产业用能优势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带。分析结果证实了NRCA在能源资源优势评价的可行性。
- 汤进华刘成武吴永兴
- 关键词:能源利用比较优势
-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武汉城市圈生态用地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被引量:46
- 2020年
- 生态用地对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武汉城市圈32个研究单元生态用地为对象,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探索性回归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首先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成果对2000-2005、2005-2010和2010-2015年各个单元生态用地的时空演变进行统计,然后利用公司企业、生活服务等点位及数量大数据完善传统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进行探索性回归分析,精选最优回归模型,最后基于GWR模型对不同时期影响因素及空间分异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城市圈内生态用地非生态转化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形变化规律,空间上呈现由点到面的扩张趋势;城市圈内共有8.4%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转化,其中,耕地、林地、草地、水体和未利用地向非生态用地转型量占41.9%;空间格局由武汉中心城区逐渐向市级次中心、县级城镇周边扩展。探索性回归分析3期的通过模型数为326个,对所有模型进行GWR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比较分析,3期最优模型的调整R^2分别为0.83、0.91和0.76,前者较后者提高了0.02、0.03和0.02,AICc值分别减小2.88、3.42和0.83。GWR模型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生态用地转化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明显,影响模式在空间上以不同方向的逐渐过渡为主,兼有"V"形分布等其他模式。空间因素影响效果显著,空间数据潜在信息增强了城市圈内生态用地演化的解释力度。
- 刘彦文刘成武何宗宜周霞韩冰华郝汉舟
- 关键词:生态用地地理加权回归武汉城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