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X线摄影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辅助乳腺X线摄影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青海红十字医院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并进行病理诊断的80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医师、人工智能、医师+人工智能对乳腺X线摄影检查病灶,采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诊断;并比较三者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分析三种检查方法在乳腺X线摄影诊断中的一致性。结果:80例患者共116张有病理结果的乳腺病变X线摄影图像经三种方法诊断后,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医师+人工智能辅助组诊断与病理检测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为0.867、灵敏度为90.2%、特异度为96.0%、准确度为93.9%、阳性预测值为92.5%、阴性预测值为94.7%。结论:人工智能辅助可以提高乳腺X线摄影诊断的准确度与效能。 王海尧 冯昭 解晓婷 张赟 许华关键词:乳腺X线摄影 人工智能 乳腺肿瘤 双低扫描联合单能量在肝硬化门静脉重建中的应用价值 2021年 目的:探讨双低(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浓度)联合单能量在肝硬化门静脉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3月—2020年1月我院120例肝硬化需检查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Ⅰ组采用常规扫描;Ⅱ组采用能谱成像;Ⅲ组采用能谱成像+低浓度造影剂。比较三组患者门静脉CT值、肝实质CT值及其差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计算(ED)、使用碘量、对比剂用量、血管显影、三级以下分支显示和伪影。结果:Ⅱ组、Ⅲ组门脉主干及各分支CT值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噪声、CNR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R值Ⅲ组与Ⅰ组、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显示三级以下分支与Ⅰ组、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辐射剂量CTDIvol、DLP值、ED值、使用碘量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低扫描联合单能量可在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浓度的前提下,取得肝硬化患者门静脉满意的重建图像。 冯昭 刘刚 李小花 杨海云 王海尧 何慧关键词:肝硬化 门静脉重建 长链非编码RNA SNHG7靶向微小RNA-186-5p及对肝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7(SNHG7)靶向微小RNA-186-5p(miR-186-5p)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基于UALCAN网站分析TCGA数据库中肝癌组织的SNHG7水平,应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SNHG7水平与肝癌预后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人正常肝上皮细胞HL-7702和肝癌细胞(HCCLM3、Hep3b、HepG2、HuH-7)的SNHG7水平。选择HuH-7细胞并转染靶向SNHG7的小干扰RNA(si-SNHG7组)或阴性对照序列(si-NC组)并以未转染的细胞为对照组,MTT、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SNHG7与miR-186-5p及miR-186-5p与AKT3间的靶向关系,Western blotting检测磷酸化PI3K调节亚基p85α(p-PI3K p85α)和磷酸化AKT(p-AKT)的水平。结果肝癌组织的SNHG7水平较正常组织升高且与肿瘤分期和分级有关(P<0.05);肝癌组织的SNHG7水平与无进展生存期(PFS)有关,其中SNHG7低水平者的中位PFS为25.13个月,优于高水平者的15.07个月(P<0.05)。肝癌细胞的SNHG7水平高于HL-7702细胞(P<0.05);与对照组和si-NC组相比,si-SNHG7组的细胞活力降低,划痕愈合率和穿膜细胞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miR-186-5p是SNHG7的作用靶点,且miR-186-5p表达受SNHG7负调控;miR-186-5p能够靶向负调控AKT3表达。与对照组和si-NC组相比,si-SNHG7组HuH-7细胞的p-PI3K p85α和p-AKT水平降低(P<0.05)。结论SNHG7可能通过调控miR-186-5p/PI3K/AKT3轴来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本研究结果为探究肝癌转移提供一种新机制。 付明月 吴春成 冯昭 李万瑀 窦炜关键词:肝癌 MRI多序列扫描在诊断乳腺癌中应用研究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MRI多序列扫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青海红十字医院收治的150例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成3.0T MRI T1加权成像(T1WI)、抑脂T2加权成像(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成像(DCE)、氢质子波谱成像(1H-MRS)扫描,以手术病理作为金标准,分析MRI多序列扫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MRI平扫确诊乳腺癌100例,乳腺良性病变38例;DCE-MRI确诊乳腺癌97例,良性乳腺病变40例;DWI确诊乳腺癌82例,乳腺良性病变33例;1H-MRS确诊乳腺癌69例,确诊乳腺良性病变45例;其中,DCE诊断乳腺癌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为95.1%、83.3%、89.3%,常规平扫为88.2%、79.2%、85.3%,DWI为80.4%、68.8%、76.7%,1H-MRS为64.7%、93.8%、74.0%。结论 MRI平扫、DWI、DCE序列对乳腺癌诊断综合价值高,尤其以DCE扫描诊断优势更高。 杨海云 刘刚 张林奎 马登云 甘郑宁 冯昭关键词:乳腺癌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成像 CT引导肝内消融术治疗肝癌并发胆结石患者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 2019年 晚期肝癌患者常伴发肝性脑病、肝肾功能衰竭等,威胁患者生命[1]。现阶段对肝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但多数患者在发现肿瘤时已不适于外科切除[2]。同时由于外科切除术后患者胆囊血流不足、胆囊排空障碍等原因,合并胆结石肝癌患者术后常会出现病情加重现象,影响患者预后[3]。CT引导下的肝内消融术是近些年新兴肝癌治疗手段,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本文作者通过研究发现,CT引导肝内消融术在治疗肝癌合并胆结石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术后患者恢复较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现报道如下。 李小花 刘刚 卓改 陈宇 冯昭 何慧关键词:肝癌患者 CT引导 胆结石 消融术 肝内 急性胆囊穿孔的CT、MRI诊断及漏诊情况分析 2024年 探讨分析急性胆囊穿孔的CT,MRI诊断及漏诊情况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病例治疗时间段为2020年03月至2023年09月,研究对象选择方式为电脑随机抽选,均为我院接受治疗的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患有急性胆囊穿孔患者,共计80例符合条件患者,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施以CT与MRI检查,并对参与本次研究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研究完成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参与本次研究的80例患者之中,含有男53例,女27例,中位年龄为45.20岁。对参与本次研究的80例患者进行治疗,均出现了胆囊穿孔现象,其中穿孔部位处于胆囊底部、胆囊体部以及胆囊颈区的患者数量分别有33例、40例和7例。胆囊瘘口的之间处于4-16mm范围,瘘口中位大小为8mm。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均出现了胆囊结石症状,其中穿孔位置处于胆囊颈部、胆囊底部、胆囊体部的患者分别有46例、20例和14例;影像学所测定的瘘口直径大小为7-16mm,瘘口中位数为11mm;80例胆囊穿孔的漏诊例数有48例,漏诊率达到了60.00%,其中误诊胆囊结石合并出现胆囊急性单纯性胆囊炎的有40例,误诊率达到了50.00%。结论 对于急性胆囊穿孔的患者,在使用CT与MRI检查的作用下,能够准确的判断出患者的瘘口为主,当患者瘘口相对较小或者认知不足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将该症状误诊为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因此需要临床医师更加准确的掌握急性胆囊穿孔的特征,有利于后续临床的疾病诊断。 王海尧 冯昭 薛长菊关键词:急性胆囊穿孔 CT MRI CT与MRI诊断胰腺癌与胰腺炎性肿块的临床价值 2024年 研究分析CT与MRI诊断胰腺癌与胰腺炎性肿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2020年6月-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胰腺癌与胰腺炎性肿块患者,所有患者经病理证实,胰腺癌、胰腺炎性肿块分别为31例、49例,均接受CT与MRI技术诊断。对比诊断结果。结果 胰腺癌的局限性递增9.68%、非肿块型强化不均征象6.45%显著低于胰腺炎性肿块38.78%、44.90%,胰周淋巴结递增38.71%、胰周血管变化35.48%征象则要高于胰腺炎性肿块10.20%、0.00%(P<0.05);胰腺癌的门脉期(52.02±5.27)Hu、胰腺期(102.89±9.05)Hu和动脉期(53.88±7.62)HuCT值均要高于胰腺炎性肿块(25.13±4.10)Hu、(73.51±7.65)Hu、(30.34±7.29)Hu(P<0.05);CT和MRI诊断准确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 在胰腺炎与胰腺炎性肿块的临床诊断中,采用CT、MRI均有着良好的优势,两者联合能够弥补单一诊断的不足,充分发挥出诊断优势,促使诊断效能提升。 王海尧 冯昭 薛长菊关键词:CT MRI 胰腺癌 能谱CT成像在子宫内膜癌检出及分期的应用价值 2020年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对于子宫内膜癌检出及分期方面准确率。方法:收集我院经诊刮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80例,按不同CT检查方法分为能谱组和常规组,能谱组40例进行CT能谱扫描,常规组40例进行常规CT增强扫描。将影像学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能谱成像的检出率90.00%明显高于常规组70.00%,影像分期与病理分期一致性Kappa值能谱组0.920优于常规组0.566。结论:能谱CT成像对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率和分期诊断准确率更高,可为临床医生诊断与方案制定提供帮助。 冯昭 刘刚 李小花 何慧 杨海云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能谱成像 CT分期 多层螺旋CT和MRI诊断胆囊癌临床价值分析 2024年 全面评估在胆囊癌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以2021年6月2023年6月间接纳的60例疑似胆囊癌患者为主体,均对其实施多层螺旋CT和MRI诊断,以手术病理作为诊断的“黄金标准”,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应用效能,并分析二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黄金标准”检测结果分析:通过手术病理检查,60例疑似胆囊癌患者中阳性有49例,占比81.67%;阴性有11例,占比18.33%。多层螺旋CT检测结果显示:真阳性40例,真阴性8例;MRI检测结果显示:真阳性41例,真阴性10例。多层螺旋CT和MRI检测的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特异性均较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特征显示:胆囊癌可分为肿块型、厚壁型、腔内型、混合型,且不同类型在多层螺旋CT和MRI的表现中均不同;间接征象显示肝转移或浸润,肝前、左内段受到侵犯,与胆囊边界模糊等特征。结论:多层螺旋CT和MRI对胆囊癌的诊断和鉴别均有较大的应用价值,都可以为以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最适合的检查方式,或者联合使用,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王海尧 冯昭 薛长菊关键词:多层螺旋CT MRI 胆囊癌 双低技术在盆腔数字化三维动脉血管网的构建和应用价值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和低浓度对比剂技术在盆腔血管网构建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80例进行盆腔CT检查的患者按不同扫描方案分为两组,Ⅰ组(双低组):40例采用100 k V,350 m A,威视派克270 mg/m L,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Ⅱ组(对照组):40例使用120 k V、350 m A,碘海醇350 mg/m L,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FBP),使用宝石能谱CT扫描并进行3DCTA重建。对照观察两组病例盆腔动脉网显影情况,重点测量双侧髂总、髂内、髂外、子宫动脉CT值,比较图像噪声、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图像均可满意构建盆腔三维动脉血管网,双低组各支血管CT值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组中CTDIvol、DLP及E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低技术结合适当的迭代重建可满意的构建盆腔数字化三维动脉血管网的图像,同时大幅降低了X线辐射剂量,减少对患者的危害。 刘刚 王烈红 杨爱萍 何慧 冯昭 毛旭 杨卫国关键词:动脉 血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