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学周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小鼠
  • 2篇脊髓
  • 2篇脊髓损伤
  • 1篇性关节炎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培养
  • 1篇胰酶
  • 1篇原代培养
  • 1篇软骨
  • 1篇神经元
  • 1篇鼠模型
  • 1篇贴壁
  • 1篇啮齿
  • 1篇啮齿类
  • 1篇椎板
  • 1篇椎间隙
  • 1篇微侵袭
  • 1篇无血清
  • 1篇无血清培养
  • 1篇小鼠模型

机构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武汉大学

作者

  • 4篇张可可
  • 4篇陈学周
  • 4篇尤涛
  • 3篇董洲
  • 3篇张明凯
  • 1篇方望
  • 1篇汤健
  • 1篇李光宇

传媒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啮齿类海马神经元的原代培养及方法改进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通过对新生啮齿类海马神经元的分离和培养,尝试建立一个简单、稳定、高效的啮齿类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为脊髓损伤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目的细胞。方法:取新生SD乳鼠的海马组织,通过低浓度胰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4h差速贴壁后使用无血清Neurobasal培养基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免疫荧光对海马神经元相关微管蛋白-2(MAP2)行特异性染色,结合DAPI核染色鉴定神经元。结果:该方法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生长状态良好,纯度较高。结论:采用低浓度胰酶消化,差速贴壁及无血清培养啮齿类海马神经元符合体外细胞实验要求,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良好的目的细胞。
陈学周毕意辉张可可张明凯尤涛
关键词:海马神经元差速贴壁无血清培养
保留与切除椎板制备小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的比较研究
2016年
目的比较应用自制的脊髓打击仪制备保留与切除椎板小鼠急性脊髓损伤(SCI)模型的优缺点,探讨进一步改进小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6周龄SPF级雌性KM小鼠30只,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只)。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切除椎板40g打击组;C组为保留椎板40g打击组。分别记录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且于术后1—8周的不同时间点行BMS评分、足迹分析及组织学检查,评价小鼠急性脊髓损伤的程度。结果保留椎板组手术时间(36.4±5.21)min、切口长度(1.32±0.08)cm、出血量(0.14±0.03)mL;椎板切除组手术时间(45.7±5.48)min、切口长度(1.7±0.08)cm、出血量(0.24±0.05)mL,保留椎板组均优于切除椎板组(P〈0.05);两组Basso小鼠后肢行为学(BMS)评分、足迹分析、组织学检查均相似。结论保留椎板的小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与切除椎板一样能有效显示脊髓损伤的行为学及病理学过程,且操作较切除椎板模型更加简单、快捷,手术创伤更小,更有利于后续科学研究的开展。
陈学周毕意辉张可可董洲张明凯尤涛
关键词:椎间隙保留椎板
应用自制装置建立微侵袭小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构建自制的脊髓打击仪以及简易棘突间的牵开及稳定装置,探讨利用其建立保留椎板微侵袭小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电动推杆、压力传感器等制备脊髓打击仪及棘突间的牵开稳定装置;将32只成年雌性KM小鼠随机分成4组,利用上述装置分别以无打击(0 g)、轻度(5 g)、中度(10 g)、重度(20 g)打击力建立保留椎板的小鼠脊髓损伤模型.术后12 h每组随机取2只小鼠行脊髓损伤区苏木素-伊红(HE)染色病理切片,并在术后1、3、7、14d行小鼠后肢运动评分(BBB评分).结果 成功制造了脊髓打击仪及简易棘突间牵开稳定装置,并建立了保留椎板的微侵袭小鼠脊髓损伤模型;脊髓损伤的病理学检查结果及后肢运动评分在不同打击力度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自制的装置可建立稳定、可靠的保留椎板的微侵袭小鼠脊髓损伤模型,有助于脊髓损伤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董洲张可可陈学周李光宇方望尤涛汤健
关键词:微侵袭脊髓损伤小鼠模型
建立大鼠骨性关节炎模型及补体复合物表达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骨性关节炎(OA)模型探讨补体复合物(MAC)在软骨及滑膜中的表达。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4周组、8周组、12周组,每组10只。手术组取大鼠后肢一侧膝关节行前交叉韧带切断加内侧半月板切除术制造OA模型,手术后4周、8周及12周取两侧膝关节软骨行大体观察、HE染色、番红O-固绿染色、甲苯胺蓝染色估计软骨退变程度以及进行组织病理学的Mankin评分,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MAC在软骨中沉积及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大鼠膝关节软骨4周、8周及12周后呈现软骨粗糙、糜烂、裂隙形成、缺损及骨赘形成等早中晚期OA表现。各组间Mankin计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损伤逐渐加重。各组间滑膜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炎症逐渐降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软骨细胞膜周围出现环形MAC沉积,滑膜中没有MAC。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实验组有MAC条带,对照组没有。结论 MAC在OA大鼠软骨中表达增多,补体系统可能作为诊治OA的新方向。
张可可毕意辉陈学周董洲张明凯尤涛
关键词:骨性关节炎补体软骨滑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