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敏
- 作品数:78 被引量:232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现代化被引量:2
- 2011年
- 文化是以观念为内核的人的精神生活状态,有其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产生于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形成传统,发展变迁。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引入马克思主义和世界进步文化,创造新文化,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当下中国文化建设应着眼于增强软实力和引导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吸收世界进步文化,以进一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 朱志敏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文化
- 近二十年中共党史若干热点问题研究述评被引量:5
- 2001年
-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及其失败原因、1 949—1 956年中国社会的性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一边倒”外交方针、陈独秀与张闻天研究、毛泽东与民粹主义 7个热点问题研究状况的简要介绍 ,展示了 2 0年来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趋势、重要成果 。
- 朱志敏沈传亮
- 关键词:中共党史领导权中国社会毛泽东民粹主义
- 论五四时代民主观念的特点被引量:3
- 1991年
- 民主观念是五四时期广为流行的观念之一。五四时期的民主思潮是近代以来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高峰。以往已有很多文章涉及这一课题,但似较少有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由于五四时期国内外政治格局和思想潮流发生巨变所产生的影响,作为社会思潮的民主观念的形态、内容。
- 朱志敏
- 关键词:民主观念五四时代民主思想民主思潮社会思潮
- 毛泽东家世研究评述
- 1993年
- 近几年来,应“毛泽东热”带来的深入了解、认识毛泽东的需要,出现了不少涉及毛泽东家世情况的文章、著作。这些成果对于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来说,既丰富了其内容,也拓宽了其范围,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拟就这些成果及以往发表的相关资料或文章、著作等,作一概括性评述。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毛泽东家世”作为书或文章的题名始自1989年7月出版的《毛泽东家世》一书。该书和1992年6月出版的《湘魂——毛泽东的家世》是我们所见以“毛泽东家世”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两本有代表意义的著作。但这两本书的内容有相当部分不是撰述。而是对以往相关文章、作品的编辑、改写。这样。在我们回溯“毛泽东家世”这一课题的研究历史时,便不能不从那些更早的、涉及“家世”内容的成果说起。按此原则,我们将“毛泽东家世”研究的历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朱志敏
- 关键词:杨开慧毛岸英毛泽东研究
- 新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与经验
- 2010年
- 新中国60年走向世界经历两个阶段:前30年在反帝革命意识指导下从"一边倒"到提出"三个世界"理论,重返联合国,初步打开走向世界的大门。后30年坚持改革开放,经济、文化、政治融入全球化进程,全方位走向世界。根本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发生根本转变。
- 朱志敏
- 关键词:新中国
- 口述史对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三方面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近十余年来,中国现代口述史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研究成果,一些著名史学家高度肯定口述史的价值,一些口述史学者热议"口述与文献谁能还原历史",一些著名文化史学者预言口述史将会引起史学领域的革命。的确,大量的口述史成果为当代中国文化增添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也对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为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生动的资料,为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提供了纵深研究、细致描述的途径,并有助于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和书写范式的创新。
- 朱志敏
- 关键词:口述史
- 中共历史与和谐社会被引量:4
- 2007年
-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因此,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历史的探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经验,是党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本刊特邀几位专家学者就此笔谈,供读者参考。
- 朱志敏
-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共历史特色社会主义六届六中全会和谐社会建设党史工作者
- 五四时期进步知识分子民主观新探被引量:3
- 1998年
- 五四时期进步知识分子民主观新探朱志敏五四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民主观念及其演变,是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第一批共产主义者形成之历史的重要因素,因此是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已出现一些新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
- 朱志敏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进步知识分子民主观念民主政治民主主义
-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现代化被引量:2
- 1998年
-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一套较完整的现代化理论,但有内在矛盾且无缘被付诸实践。毛泽东的革命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邓小平理论牢牢的抓住现代化这个百多年来中国人为之努力奋斗的根本目标,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从而真正将中国社会推进了现代化建设的轨道。
- 张静如朱志敏
-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本质论生产力
- 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 1998年
-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及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都有着指导中国社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意义,但是只有邓小平理论真正将中国全面推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地、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在现实中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成功地指导了改革实践,使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奋力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它指导中国敞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为中国与各国共享人类文明进步成果。
- 朱志敏
-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