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红梅

作品数:8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血管
  • 3篇细胞
  • 2篇心梗
  • 2篇心肌
  • 2篇造血
  • 2篇受体
  • 2篇受体酪氨酸激...
  • 2篇瘢痕
  • 2篇瘢痕疙瘩
  • 2篇酪氨酸
  • 2篇酪氨酸激酶
  • 2篇基因
  • 2篇激酶
  • 2篇梗塞
  • 2篇氨酸
  • 1篇心肌梗塞
  • 1篇心肌纤维
  • 1篇心肌纤维化
  • 1篇血管变化
  • 1篇血管功能

机构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协和医科...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唐红梅
  • 4篇张晓东
  • 2篇毛运春
  • 2篇王艳梅
  • 2篇李若凡
  • 2篇廉瑞青
  • 2篇归来
  • 2篇刘伟
  • 1篇杨冰
  • 1篇王冬
  • 1篇董毅龙
  • 1篇王乃利
  • 1篇庄强

传媒

  • 2篇微循环学杂志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年份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前胸部瘢痕疙瘩微血管的形态与分布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前胸部瘢痕疙瘩微血管形态与分布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前胸部瘢痕疙瘩、正常皮肤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后常规石蜡包埋、切片,采用HE、CD34免疫组化微血管染色,观察微血管数量、分布和口径变化。结果:正常前胸部皮肤真皮乳头层血管网稀疏;真皮网状层微血管细小,分布比较均匀。瘢痕疙瘩微血管分布明显不均匀,乳头层微血管、网状层浅层微血管、网状层深层微血管分界清楚。和正常皮肤相比,瘢痕疙瘩浸润部乳头层微血管、网状层浅层微血管、网状层深层微血管丰富,微血管数量增加,微血管内径增大;老化部乳头层微血管、网状层深层微血管数量增加,微血管内径增大,网状层浅层微血管内径增大,微血管数量明显减少。和瘢痕疙瘩浸润部相比,瘢痕疙瘩老化部乳头层微血管、网状层深层微血管数量、微血管内径无明显变化,网状层浅层微血管数量减少,微血管内径无明显变化。瘢痕疙瘩浸润部、老化部网状层浅层微血管明显少于本组乳头层微血管和网状层深层微血管。结论:前胸部瘢痕疙瘩微血管不但数量和内径异常,而且分布异常。
毛运春唐红梅庄强归来
关键词:微血管功能瘢痕疙瘩细胞外基质微血管变化瘢痕组织
瘢痕疙瘩局部皮肤温度测定及微循环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及其周边皮肤组织微循环状态。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图测定瘢痕疙瘩及其相邻皮肤、周边正常皮肤,正常切口瘢痕的温度,间接反映其局部微循环及血液灌注与回流状态。结果:正常切口瘢痕与正常皮肤红外线热图一致;瘢痕疙瘩及其相邻皮肤较外周正常皮肤温度升高(P<0.01);而瘢痕疙瘩局部温度不均,边缘区温度较高,中央区温度较低(P<0.01)。结论:瘢痕疙瘩血液灌流量较正常切口瘢痕及正常皮肤增加,瘢痕疙瘩局部微循环平衡失调。
毛运春唐红梅归来张晓东
关键词:血液微循环局部皮肤瘢痕疙瘩皮肤温度血液灌流量局部微循环
曲尼司特对大鼠心肌梗塞后心肌纤维化及TGF-β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曲尼司特对大鼠心肌梗塞(MI)后左室心肌纤维化(M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心肌梗塞模型,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MI模型组和曲尼司特治疗组(400 mg.kg-1.d-1)。4周后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价心功能,测量左心室重与体重之比、梗死面积、非梗死区心肌羟脯氨酸(HYP)含量和TGF-β1的表达。结果:与MI模型组比较,曲尼司特治疗后心肌梗死面积无明显改变(P>0.05),但左室功能显著改善(P<0.05),左心室肥大减轻(P<0.01),非梗死区心肌HYP含量和TGF-β1表达降低(P<0.05)。结论:曲尼司特可下调大鼠非梗死区心肌TGF-β1表达及降低HYP含量,减轻MI后左室非梗死区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功能。
杨冰廉瑞青李若凡刘伟唐红梅王艳梅张晓东
关键词:心肌纤维化曲尼司特转化生长因子-Β1
胚胎干细胞移植结合TMR及VEGF对大鼠心梗的修复作用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胚胎干细胞移植结合透室壁性心肌血管重建术(transm 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TMR)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大鼠心梗的修复作用。方法:制备实验性大鼠心梗模型,1周后实施TMR,术后10min于TMR微孔道凝血块内及其周围注射重组VEGF,孔周三点注射移植由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胚胎生殖细胞。4周后测量血液动力学指标评价心功能,并测量左心室重与体重之比,梗塞面积,毛细血管密度,评价移植区的组织学和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单独移植细胞组相比,干细胞移植联合TMR、VEGF组心室肥大减轻,梗塞面积减少(P<0.01),梗塞区毛细血管密度增加(P<0.01),心功能明显改善(P<0.01)。结论:胚胎生殖细胞移植联合TMR、VEGF与单纯的细胞移植相比,能更有效地促进心梗区血管生成和移植细胞存活,改善梗塞心肌的心功能。
王艳梅王冬李若凡董毅龙唐红梅刘伟王乃利张晓东
关键词:细胞移植TMRVEGF血管生成
纳米转基因技术可用于大鼠心梗后血管再生
2008年
目的探讨包载VEGF165质粒的聚乳酸-乙醇酸(PLGA)纳米粒子对大鼠心肌梗死后血管再生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制备大鼠心梗模型36只,实验组24只、对照组12只,术后1周在梗死区和与正常心肌交界处注射pVEGF165-PLGA纳米粒子和pVEGF165。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不同的时间点(3、7、11、14和21 d)的表达;组织切片观察梗死区血管形成特点及其密度;以及纳米粒子对人体的毒副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VEGF可在心肌组织持续稳定表达;梗死区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活跃,再生血管数量增加。注射48 h后心肌细胞核内可见纳米粒子,8周后组织活检未见血管瘤。结论PLGA纳米粒子有效介导pVEGF165转染心肌,并通过心肌细胞表达VEGF165,促进缺血区心肌组织的血管再生。
唐红梅廉瑞青张晓东
关键词:心肌梗塞血管再生转基因技术
Tyro3受体酪氨酸激酶亚家庭在调节小鼠红细胞发生中的功能
Tyro3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RTKs)亚家族包括Tyro3,Axl和Mer三个成员,配体是Gas6和Protein S。它们广泛表达于哺乳动物的神经、免疫、生殖、造血和血...
唐红梅
关键词:AXLMER造血
文献传递
Tyro3受体酪氨酸激酶亚家族在调节小鼠红细胞发生中的功能
Tyro3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RTKs)亚家族包括Tyro3,Axl和Mer三个成员,配体是Gas6和Protein S。它们广泛表达于哺乳动物的神经、免疫、生殖、造血和血...
唐红梅
关键词:酪氨酸激酶红细胞造血祖细胞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