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同型半胱氨酸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梗死患者
  • 2篇急性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急性脑梗死患...
  • 2篇梗死
  • 2篇氨酸
  • 2篇半胱氨酸
  • 2篇EGF
  • 2篇HCY
  • 1篇蛋白尿
  • 1篇动态检测
  • 1篇新型冠状病毒
  • 1篇血栓
  • 1篇乙醛
  • 1篇乙醛脱氢酶
  • 1篇幽门螺
  • 1篇幽门螺杆菌

机构

  • 7篇合肥市第二人...
  • 1篇安徽省合肥市...

作者

  • 8篇金娟
  • 5篇陈正徐
  • 4篇郑元杰
  • 3篇严波
  • 3篇张白银
  • 3篇李曼
  • 3篇袁润林
  • 2篇何雁
  • 2篇李祥
  • 2篇肖强
  • 1篇俞谦

传媒

  • 2篇医学检验与临...
  • 1篇山东医药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肝脏
  • 1篇中国消毒学杂...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内源性内参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标本检测实验室污染判断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探索内源性内参在判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标本检测实验室污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现场采样和检测方法,对某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内源性内参检出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不同消毒方法清除内源性内参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验室内各区域均可检出内源性内参,主要分布在移液器、门把手、试验台面、生物安全柜和核酸提取仪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采用含氯消毒剂和75%乙醇消毒湿巾擦拭消毒,均可明显降低重点区域内源性内参检出率。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应定期监测内源性内参污染,对重点区域加强清洁消毒工作,以有效避免标本污染。
姚春艳金娟郑元杰陈正徐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EGF、VEGF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Hcy、EGF、VEGF浓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住院最近无新发脑梗死患者30例为对照组。入院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经CT或MRt测量脑梗死体积,分为大、中、小梗死三组,同时测定被检者血Hcy、EGF、VEGF浓度。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Hcy、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G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大、中、小梗死三组血Hcy、EGF、VEGF浓度两两比较均有差异。结论:Hcy、EGF、vEGF联合检测在判断急性脑梗死的损伤程度和预后有较重要的指导价值。
李曼陈正徐金娟张白银俞谦袁润林郑元杰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HCYEGFVEGF
动态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Hcy、EGF、VEGF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动态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入院时经MRI或CT测量的脑梗死体积分为大、中、小梗死3组,并在入院第1、7、14天分别测定3组患者的血Hcy、EGF、VEGF水平。同时选择近期住院无新发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第1、7和14天血清Hcy与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EG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大、中梗死组和第1、7和第14天Hcy、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小梗死组(P〈0.01),而第1、7和第14天水平均显著低于小梗死组(P〈0.01)。结论:Hcy、EGF、VEGF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呈动态变化并与脑梗死体积相关,联合检测对判断脑梗死的损伤程度和评价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李曼陈正徐张白银金娟郑元杰袁润林
关键词: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表皮生长因子
尿外泌体二肽基肽酶4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尿外泌体二肽基肽酶4 (exosome-DPP4)在糖尿病肾病肾早期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白蛋白肌酐比(UACR)分为A1组(40例)、 A2组(40例)和A3组(40例),另选健康对照组40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尿外泌体DPP4,同时检测Cys C、肌酐(CREA)、尿素(UREA).应用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DPP4与Cys C、 UACR、 CREA、 UREA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尿外泌体DDP4水平在A1组就开始升高(P<0.05),且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ys C水平在A1组就升高,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A2、 A3组显著高于对照组;UREA、 CREA在A3组显著升高(P<0.01),但A1、 A2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尿外泌体DDP4与Cys C、 UACR、 CREA、 UREA呈正相关(r=0.711、 0.705、 0.469、 0.389).结论: DPP4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病情密切相关, DPP4检测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陈正徐李曼袁润林金娟张白银郑元杰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蛋白尿
导致肝硬化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2018年
目的 :探讨导致肝硬化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PVT)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诊的25例肝硬化合并PVT患者作为PVT组,另选取同期该院接诊的55例未合并PVT的肝硬化患者作为无PVT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中找出导致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 :PVT组患者门静脉的最大血流速度低于无PVT组患者,其门静脉的宽度宽于无PVT组患者,其脾脏的厚度厚于无PVT组患者,其Child-Pugh的评分、D-二聚体的水平均高于无PVT组患者,P <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门静脉的最大血流速度较低、门静脉的宽度及脾脏的厚度增加、Child-Pugh评分和D-二聚体的水平较高均为导致肝硬化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的最大血流速度与其门静脉的宽度及脾脏的厚度均呈负相关(r=-0.991,P=0.000;r=-0.977,P=0.000);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的最大血流速度与其D-二聚体的水平呈负相关(r=-0.986,P=0.000);肝硬化患者的Child-Pugh评分与其D-二聚体的水平呈正相关(r=0.979,P=0.000)。结论 :导致肝硬化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门静脉的最大血流速度较低、门静脉的宽度及脾脏的厚度增加、Child-Pugh评分和D-二聚体的水平较高等。
肖强杨善峰李祥何雁严波金娟陈军任德丽
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血栓
一种检验科用采样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检验科用采样装置,包括放置架支撑底座组件,所述放置架支撑底座组件的顶部抱合插设有试管放置架组件,所述试管放置架组件上插设有检验科采样试管,检验科采样试管通过采样试管插槽插入到试管放置顶板的板体内,通过...
金娟
文献传递
NAFLD、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
2023年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方法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经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结直肠息肉患者133例,其中增生性息肉54例,腺瘤性息肉79例。另选70名健康体检者。检测所有患者的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幽门螺杆菌(Hp)及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Ⅰ(PGⅠ)与胃蛋白酶Ⅱ(PGⅡ)的比值(PGR)。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结肠息肉的影响因素;观察NAFLD、胃组织病理、Hp感染等指标在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间差异;分析腺瘤性息肉伴肠上皮瘤变进展与G17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年龄>60岁(χ^(2)=7.436,P=0.006,OR=2.657)、Hp感染(χ^(2)=17.702,P<0.001,OR=4.650)、PGR(χ^(2)=10.794,P=0.001,OR=1.129)、胃泌素17升高(χ^(2)=4.471,P=0.034,OR=3.706)与结肠息肉发生相关。腺瘤性息肉组Hp阳性占75.9%(60/79)高于增生组59.3%(32/54)(χ^(2)=4.190,P=0.041)、腺瘤组NAFLD的构成比32.9%(26/79)高于增生组的14.8%(8/54)(χ^(2)=5.520,P=0.019)、腺瘤组年龄>60岁占81.0%较增生组64.8%高(χ^(2)=4.423,P=0.035),合并胃癌前病变(30.4%比44.4%)和G17升高(17.7%比11.1%)、PGR水平(14.18±7.74比13.93±8.75)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患者进展期组较非进展组NAFLD占比(20.8%比38.2%)、G17升高比率(41.7%比3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吸烟率37.5%高于非进展组16.4%(χ^(2)=4.243,P=0.039)、伴有癌前状态的严重慢性胃病比率45.8%较非进展组的23.6%高(χ^(2)=3.892,P=0.049)、Hp感染率91.7%高于非进展组的69.1%(χ^(2)=4.662,P=0.031)。结论结直肠息肉患者的腺瘤性息肉发生和进展与胃癌前病变、HP感染和NFALD有一定的关联。
胡召锁姚春艳金娟严波陈正徐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非酒精性脂肪肝结直肠息肉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外周血ALDH1、G-17水平变化及意义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外周血乙醛脱氢酶1(ALDH1)、胃泌素17(G-17)水平变化,并探讨其在胃癌进程中的意义。方法选择胃癌患者41例(胃癌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2例(萎缩性胃炎组)、非萎缩性慢性胃炎患者25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三组外周血ALDH1、G-17水平,并分别对三组ALDH1、G-17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胃癌组外周血ALDH1、G-17水平均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和对照组,萎缩性胃炎组外周血ALDH1、G-17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胃癌组外周血ALDH1与G-17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518、P<0.05),萎缩性胃炎组外周血ALDH1与G-17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632,P<0.05),对照组外周血ALDH1与G-17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208,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外周血ALDH1、G-17水平均升高,二者共同参与了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至胃癌的过程。
严波杨善峰李祥肖强何雁金娟
关键词: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