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婧

作品数:35 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研究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2篇化学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新生儿
  • 10篇早产
  • 9篇早产儿
  • 9篇产儿
  • 7篇缺血
  • 6篇缺氧
  • 5篇脑损伤
  • 4篇血性
  • 4篇缺血性脑损伤
  • 4篇缺氧缺血性
  • 4篇缺氧缺血性脑
  • 4篇缺氧缺血性脑...
  • 4篇PTEN
  • 3篇新生鼠
  • 3篇新生鼠缺氧缺...
  • 2篇代谢
  • 2篇蛋白
  • 2篇动脉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机构

  • 35篇川北医学院附...
  • 2篇阆中市人民医...
  • 1篇川北医学院
  • 1篇德阳市人民医...
  • 1篇广元市中心医...

作者

  • 35篇赵婧
  • 13篇陈玉蓉
  • 12篇皮光环
  • 7篇许玉霞
  • 5篇何玲
  • 3篇方平
  • 2篇向军
  • 2篇周碧琼
  • 2篇康迁
  • 2篇李强
  • 2篇周玉
  • 1篇孙群英
  • 1篇莫国梁
  • 1篇刘黎明
  • 1篇赵燕
  • 1篇刘利
  • 1篇何云
  • 1篇刘英
  • 1篇唐菁华
  • 1篇林杰

传媒

  • 2篇河北医学
  • 2篇川北医学院学...
  • 2篇现代医学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安徽医学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广西医学
  • 1篇四川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西部医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保健医学研究...
  • 1篇医学信息

年份

  • 3篇2025
  • 4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所致感染性休克的临床高危因素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LOS)所致感染性休克的临床高危因素,为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78例新生儿LOS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的病情进展,92例为A组(发生感染性休克),86例为B组(未发生感染性休克)。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LOS所致感染性休克的高危因素。结果 92例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病例中,死亡45例,病死率为48.91%。与B组比较,A组胎龄及出生体重明显更低,且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占比明显更高(P<0.05)。A组泌尿系统感染、消化道感染、宫外生长发育迟缓、体温不升、呼吸暂停、出血倾向占比明显高于B组(P<0.05)。A组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占比均显著高于B组(P<0.05)。与B组比较,A组血培养阳性占比、CRP、PCT、血清乳酸水平更高,血小板计数、血糖及白蛋白水平更低(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极低出生体重、消化道感染、不合理使用抗菌方案及宫外生长发育迟缓是LOS患儿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消化道感染、不合理使用抗菌方案及宫外生长发育迟缓是发生新生儿LOS所致感染性休克的高危因素。
赵婧许玉霞皮光环陈玉蓉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联合孟鲁司特对哮喘患儿症状改善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探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与孟鲁司特联合应用对哮喘患儿症状改善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4月~2014年9月接受治疗的哮喘患儿1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再增加孟鲁斯特,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日间、夜间症状评分、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日、夜间症状评分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FEV1/FVC及PEF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46%(64/65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15%(56/6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85%(9/65例),与对照组的10.77%(7/65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与孟鲁斯特联合治疗哮喘患儿,对患儿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地改善作用,可提高疗效,而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詹璐赵小芳余忠红赵婧
关键词:孟鲁司特哮喘患儿症状改善
不同无创通气模式下NRDS早产儿发生FI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NIPPV和NCPAP模式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F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6例首次应用NIPPV或NCPAP模式并诊断NRDS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模式分为NIPPV组和NCPAP组,根据是否发生FI分为FI组和FT组,探究早产儿发生FI的危险因素。结果①NIPPV组136例、NCPAP组110例,两组在发生FI、腹胀、喂养情况、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FI组96例、FT组150例,两组在出生体质量及胎龄、双胎、生后首次开奶量、无创通气模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与NCPAP模式相比,应用NIPPV模式和双胎是F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OR=2.105;P=0.012,OR=2.151);③在NIPPV模式中,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吸气峰压(PIP)≥14cmH_(2)O是F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OR=4.073),母亲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是保护因素(P=0.004,OR=0.292)。结论早产儿发生NRDS时,使用NIPPV模式发生FI的风险高于NCPAP模式,过高的PIP及双胎是发生FI的危险因素,可延长全肠内喂养及住院时间,临床医生需密切关注。
邓洪戴露胡莉鸿梁道新尹琳琳赵婧
关键词: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喂养不耐受胃肠减压
术前应用氨甲环酸对行体外循环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血液保护作用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氨甲环酸对行体外循环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将17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101例、对照组77例。所有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畸形矫治术。在手术开始前30 min,氨甲环酸组单次输注25 mg/kg氨甲环酸,对照组输注等容生理盐水。于术前、术后24 h,检测患儿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记录患儿术后总引流量、二次开胸情况、血液制品输注情况、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 h,两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下降,而INR较术前升高,但氨甲环酸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INR低于对照组(均P<0.05)。氨甲环酸组患儿术后总引流量、红细胞悬液输注量及血浆输注量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儿的血小板输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二次开胸率、围手术期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体外循环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术前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患儿术后的引流量及输血量,并可促进凝血功能的恢复,具有血液保护作用。
何玲向军赵婧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氨甲环酸术前血液保护
早产儿贫血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早产儿贫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1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贫血分为贫血组(n=153)和非贫血组(n=257)。比较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性别、胎数、受孕、分娩方式、胎膜早破、孕期贫血、母孕期胆汁淤积、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产前使用激素、宫内窘迫、心肺复苏、子痫前期、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机械通气使用、静脉营养使用、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胎龄、出生体质量、住院时长、出生血红蛋白含量、出生红细胞计数、机械通气、怀孕、生产次数、孕母年龄等)资料,分析影响早产儿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早产儿宫内窘迫、心肺复苏、子痫前期、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静脉营养使用、住院时间、胎龄、机械通气时间、出生血红蛋白含量、出生体质量、出生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日数、静脉营养使用、合并有孕母子痫前期是早产儿贫血的危险因素(OR=1.105,2.424,5.113,P<0.05);出生体质量、出生血红蛋白含量是早产儿贫血的保护因素(OR=0.999,0.904,P<0.05)。结论:出生体质量轻、出生血红蛋白含量越低、住院时间长、孕母合并子痫前期、使用静脉营养会增加早产儿贫血发生的风险。
李果明方平赵婧蒋林
关键词:早产儿贫血影响因素
基于叶酸代谢基因多态性指导孕期叶酸补充方式对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叶酸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指导孕期叶酸补充方式对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上制定孕期叶酸个体化补充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8月—2022年8月于四川省某医院建档,定期产检并分娩的216例产妇(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依据叶酸补充方案将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110例)与观察组(106例)。其中对照组研究对象予以常规叶酸补充,观察组研究对象予以基于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的叶酸补充。比较2组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孕妇贫血发生率,并探讨基于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叶酸补充前后,观察组孕妇叶酸、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身长、头围及体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研究对象的早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0.9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研究对象贫血总发生率为31.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风险等级的观察组研究对象补充叶酸3个月后,其叶酸水平均上升,Hcy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叶酸代谢基因多态性孕期叶酸指导的补充有利于减少孕期贫血的发生风险,便于控制叶酸和Hcy水平,可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
戴亮高桂珍李敏赵婧
关键词:叶酸基因多态性新生儿缺陷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被引量:8
2019年
背景:目前研究虽已证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10 d龄新生SD大鼠(由川北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置于6 000 m海拔高原低压环境模拟仓生活和运动(运动方式为在舱内游泳槽内进行为期15 d的运动,60 min/d),建立高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模型。造模成功24 h后,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模型组,移植组脑组织海马内注射DAPI标记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模型组以同样方法注射等量PBS;另取30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不建模不移植。细胞移植48 h后,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Caspase-3、p-Akt蛋白表达;细胞移植后21 d,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细胞移植28 d后,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炎性因子表达,组织学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①TUNEL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仅见极少量凋亡细胞,模型组可见大量细胞凋亡,移植组细胞凋亡介于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之间,3组间细胞凋亡数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②移植组脑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 <0.05),p-Akt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 <0.05);③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结果显示,移植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与游泳距离均明显短于模型组(P <0.05);④与模型组比较,移植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质量浓度明显降低(P <0.05),白细胞介素8质量浓度明显升高(P <0.05);⑤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水肿,核染色质结构不清,有空泡形成,室管膜细胞重度水肿;移植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水肿程度轻于模型组,核染色质结构不清,未见空泡形成;⑥结果提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调控炎性因子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来改善新生大�
周玉莫国梁赵婧方平
关键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神经保护缺氧缺血性脑损伤CASPASE-3蛋白蛋白脐血干细胞移植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葵花油按摩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研究使用葵花油按摩是否能有效增加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体重。方法:78例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成葵花油按摩组(41例,采用10 ml·kg-1葵花油按摩)和无油按摩组(37例)。分别在按摩后1、2个月测量体重、身长、头围等生长参数,并在2个月时评估疾病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早产儿的年龄、胎龄、性别、出生体重、身长、头围及住院时间、母亲教育水平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葵花油按摩组早产儿体重在按摩后1、2个月明显高于无油按摩组(P<0.05),且脓疱疮及尿布皮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油按摩组(P<0.05)。结论:采用葵花油按摩可能促进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体重增长,防止皮肤感染。
赵婧皮光环陈玉蓉
关键词:早产儿低出生体重葵花油按摩
新生儿出生缺陷与叶酸代谢产物及关键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探究新生儿出生缺陷与叶酸代谢产物及关键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22年9月产下出生缺陷新生儿的产妇174例及产下健康新生儿产妇150例,分别作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收集2组产妇一般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1基因G1958A位点、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及A1298C位点、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A2756G位点、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TRR)基因A66G位点、细胞膜还原叶酸转运载体(RFC)基因A80G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产妇各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MTRR基因A66G位点G等位基因、RFC基因A80G位点G等位基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P<0.01)。MTRR基因A66G位点基因型在显性、共显性模型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FC基因A80G位点在隐性、共显性模型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RR基因A66G位点、RFC基因A80G位点联合分析显示,AA/GG型、AG/AG型与纯合子AA/AA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期叶酸服用史、MTRR基因A66G位点多态性、RFC基因A80G位点多态性是出生缺陷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叶酸代谢相关基因MTRR、RFC与新生儿出生缺陷相关,临床可通过检测母体相关基因多态性,评估叶酸利用能力,进而评估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
高桂珍戴亮李敏赵婧刘英
关键词:叶酸代谢基因多态性MTRMTRRRFC
不同胎龄、出生体重与早产儿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2022年
通过回顾性研究早产儿住院期间的病例资料,总结不同胎龄、出生体重与早产儿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相关性,为早产儿治疗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7月19日-2022年2月19日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并存活的1017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胎龄大小将其分为早期早产儿96例(≥28周~<32周),中期早产儿186例(≥32周~<34周),晚期早产儿735例(≥34周~<37周);按出生体重将其分为超低出生体重儿9例(1000g),极低出生体重儿71例(≥1000g~<1500g),低出生体重儿593例(≥1500g~<2500g),正常出生体重儿344例(≥2500g~<4000g)。比较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各早产儿住院时间长短与早产儿主要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与出生体重无明显相关性,其余主要并发症均随着胎龄越小、出生质量越低,发生率越高,住院时间也越长。结论 尽量延长孕周,加强围产期保健和产儿科医生协作,积极治疗早产的原因,避免早产儿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早产儿各项机能恢复,促其健康发育。
林杰方平赵婧
关键词:早产儿并发症不同胎龄住院时间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