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鹏 作品数:14 被引量:65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肺部炎性假瘤的CT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分析肺部炎性假瘤的高分辨率CT影像学表现极其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59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肺部炎性假瘤的患者为病例组,并于同一时期随机选取8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高分辨率CT影像学特征,并分析各种影像学特征与肺部炎性假瘤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刀切征、桃尖征及延迟期持续强化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分叶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Spearman的秩相关分析发现,刀切征、桃尖征及延迟期持续强化与肺部炎性假瘤诊断呈正相关关系(r=0.738,0.829,0.763,均P<0.05),分叶征与肺部炎性假瘤的诊断呈负相关关系(r=-0.791,P<0.05)。结论:CT影像学表现中的刀切征、分叶征、桃尖征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对肺部炎性假瘤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肺部炎性假瘤的重要影像学资料。 张成伟 初向阳 张连斌 温佳新 任志鹏关键词:肺部炎性假瘤 周围型肺癌 CT 影像学表现 上皮间质型循环肿瘤细胞在小细胞肺癌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6年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约占肺癌的20%,确诊时大约60%~70%患者已经处于晚期。与非小细胞肺癌相比,其生物学行为更差,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迅速,更易早期转移。目前,局限期和广泛期的小细胞肺癌治疗以全身化疗为主,小细胞肺癌患者对化疗敏感,但极易发生耐药,容易复发和转移,生存率低[1-2]。肿瘤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最直接原因。目前, 任志鹏 初向阳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肺癌切除术后乳糜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肺癌切除术后乳糜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胸外科肺癌切除术后并发乳糜胸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比较常规开胸与胸腔镜手术后乳糜胸的差别。结果 3 479例肺癌切除患者术后并发乳糜胸12例(0.34%,12/3 479),胸腔镜手术组的发生率为0.41%(7/1 719),开胸手术组为0.28%(5/1 760),两者之间未见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11例(91.7%)采用保守治疗,1例(8.3%)再次手术行胸导管结扎后,全部恢复顺利。胸腔镜手术组乳糜胸患者的手术时间(207±29.1)min、平均出血量(142.9±60.7)ml、清扫淋巴结数(20.1±5.7)枚、带胸管时间(13.9±4.9)d、住院时间(26.7±5.7)d,与开胸手术组乳糜胸患者的手术时间(192±72.2)min、平均出血量(220.0±109.5)ml、清扫淋巴结数(14.4±4.5)枚、带胸管时间(13.2±7.8)d、住院时间(27.0±8.7)d相比,未见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乳靡胸是肺癌术后的一种少见并发症,与手术方式无关,多数可采用保守措施治愈。 薛志强 温佳新 刘毅 任志鹏 王彬 张成伟 刘阳 初向阳关键词:支气管肺癌 乳糜胸 外科手术 肺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状态与组织病理亚型及CT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21年 背景肺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状态与病理学及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结果参差不齐。目的分析以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为特征的肺腺癌患者EGFR突变状态与组织病理亚型及CT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中心胸外科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肺腺癌患者,根据EGFR突变状态分为突变组和野生型组,分析两组间组织病理学亚型、CT特征及分子检测结果。结果共纳入94例术前CT表现为GGN、术后病理为肺腺癌患者,其中突变组67例,平均年龄(58.61±8.22)岁,男性21例,女性46例;野生型组27例,男性10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2.89±10.45)岁。野生型组年龄小于突变组(P=0.006)。EGFR突变组浸润性腺癌的比例高于野生型组(91.0%vs 63.0%,P=0.001),在以贴壁为主的病理亚型中比例低于野生型组(38.8%vs 63.0%,P=0.033),突变组更易出现胸膜浸润(44.8%vs 18.5%,P=0.017),且增殖指数Ki-67高于野生型组(P=0.001)。突变组中合并肿瘤蛋白p53(TP53)突变占比高于野生型组(14.9%vs 0,P=0.030)。突变组患者GGN直径大于野生型组(P=0.011),且mGGN数量占比更高(85.1%vs 44.4%,P<0.001)。边缘特征方面,野生型组中GGN形状规则占比更高(55.6%vs 28.4%,P=0.013),但突变组的GGN分叶征(44.8%vs 7.4%,P=0.001)、毛刺征(64.2%vs 25.9%,P=0.001)、空泡征(76.1%vs 51.9%,P=0.021)、血管集束征(59.7%vs 18.5%,P<0.001)、支气管充气征(35.8%vs 11.1%,P=0.017)比例高于野生型组。突变组GGN的结节实性成分比值(consolidation tumor ratio,CTR)大于野生型组(P=0.003)。ROC曲线分析,以CTR值0.35为临界值鉴别EGFR突变型和野生型,敏感度为71.6%,特异性为70.4%,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8。结论 GGN、mGGN直径较大以及CTR值≥0.35的肺腺癌更易出现EGFR突变,且这部分患者更易合并TP53突变。 张连斌 申磊磊 王波 马克峰 任志鹏关键词:肺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 病理学 影像学特征 PD-1/PD-L1抑制剂对肺鳞状细胞癌患者调节性T细胞及其亚型的影响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PD-1/PD-L1抑制剂对肺鳞状细胞癌(鳞癌)患者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及其亚型的影响。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肺鳞癌初诊患者纳入本项研究;患者均接受Nivolumab治疗,根据治疗效果不同,将患者分为缓解组(n=20)和无效组(n=20);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总Treg细胞、PD-1+Treg细胞、CD150+Treg细胞、CTLA-4+Treg细胞、LAG-3+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缓解组外周血总Treg细胞、CTLA-4+Treg细胞和LAG-3+Treg细胞的比例分别为4.052±0.231%、1.616±0.099%和0.328±0.021%,无效组的比例分别为5.532±0.395%、3.277±0.224%和0.857±0.108%,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3.239,P=0.009;t=6.776,P<0.001;t=4.807,P<0.001);缓解组外周血PD-1+Treg细胞和CD150+Treg细胞的比例分别为0.195±0.016%和1.530±0.113%,无效组的比例分别为0.203±0.018%和1.787±0.157%,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318,P=0.757;t=1.329,P=0.214)。结论:PD-1/PD-L1抑制剂治疗无效的肺鳞癌患者外周血总Treg细胞、CTLA-4+Treg细胞和LAG-3+Treg细胞的比例均显著升高。 李廷慧 刘芳 任志鹏 侯晓彬关键词:鳞癌 调节性T细胞 免疫治疗 PD-1 62例纯磨玻璃结节患者手术切除后的病理分析及预后观察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观察纯磨玻璃结节(p GGO)恶性比例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行手术切除的62例p GGO患者,同时符合三个条件:(1)影像学表现为p GGO;(2)随访时间超过2年;(3)排除多发p GGO。分析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并观察预后。结果 62例p GGO中,恶性肿瘤48例(77.4%),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8例(12.9%),良性疾病6例(9.7%)。44例p GGO在术前的随诊观察中持续稳定,此亚组p GGO的术后病理:恶性肿瘤33例(75.0%),其中原位腺癌(AIS)31例,微浸润腺癌(MIA)1例,腺癌1例;AAH(15.9%)7例,良性病变4例(9.1%)。10例p GGO在术前观察期间病变增大或密度增加,在此亚组中术后病理为恶性肿瘤的有9例,恶性率90.0%。术后随访中位时间为30.7个月。1例患者在随访期间于不同肺叶出现新发病灶,仍表现为p GGO,目前仍在随诊观察中,病变稳定,暂未手术治疗。其余所有患者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亦无死亡患者。结论对随诊观察没有变化的p GGO应相对积极进行手术治疗,观察过程中增大尤其是密度增加的p GGO,手术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任志鹏 侯晓彬 张连斌 刘毅 温佳新 初向阳关键词:病理学 外科 预后 双侧创伤性肺假性囊肿——两例报道及文献综述 @@创伤性肺假性囊肿(Traumatic Pulmonary Pseudocysts TPP)是一种少见的肺部空洞样病变,在和肺实质损伤相关的胸部损伤中发生率不到3%,双侧空洞更为少见。之所以称之为“假性囊肿”是因为该空... 任志鹏 初向阳 薛志强关键词:出血 手术治疗 微创Ivor-Lewis手术与McKeown手术治疗食管癌的短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对比观察两种不同术式(Ivor-Lewis和Mc Keown)下微创食管切除术(minimal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治疗食管癌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6年5月在本院接受MIE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Ivor-Lewis组和Mc Keown组的术中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开腹率)和术后结果 (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和生活质量)。结果接受Ivor-Lewis手术和Mc Keown手术的患者数量分别为120例和65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但微创Ivor-Lewis组肿瘤位置主要位于胸中下段,微创Mc Keown组肿瘤位置主要位于胸中上段。两组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或开腹次数、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Ivor-Lewis组手术时间较微创Mc Keown组稍长[(314±45)min vs(303±37)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Ivor-Lewis组吻合口瘘和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微创Mc Keown组(2.5%vs 12.3%,0.8%vs 9.2%,P均<0.05),而肺部并发症、乳糜胸、胃排空障碍、心律失常、转入ICU例数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80例(97.3%)获得随访,随访1~18(8.4±6.8)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反酸、吞咽困难、排空障碍、胸部不适等情况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初步显示,微创Mc Keown和Ivor-Lewis手术治疗食管癌均具有可行性、安全性和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侯晓彬 任志鹏 杨博 刘阳关键词:食管癌 IVOR-LEWIS手术 MC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微创Ivor-Lewis手术(附102例报告)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微创Ivor-Lewis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02例食管癌患者进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微创Ivor-Lewis手术(胸腹腔镜组),以同期94例行左胸后外侧切口食管癌切除术者为对照(左侧开胸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围手术期情况进行比较,应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结果胸腹腔镜组和左侧开胸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36±40)min和(228±44)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1±45.4)ml和(192.5±58.3)ml,淋巴结平均切除数分别为(19.7±5.4)枚和(9.3±5.7)枚,术后胸腔闭式引流带管时间分别为(5.8±2.1)d和(6.7±2.6)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2.4±6.1)d和(15.6±7.5)d。两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带管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83,13.116,-2.675,-3.288;P均<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相当。胸腹腔镜组和左侧开胸组术后第1天平均NRS分别为(3.7±0.9)分和(4.8±2.1)分,术后第3天平均NRS分别为(2.1±0.7)分和(3.0±1.4)分,术后第5天平均NRS分别为(2.0±0.7)分和(2.1±0.5)分。两组术后第1天、第3天平均NR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1,-5.759;P均<0.05)。结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微创Ivor-Lewis手术与左胸后外侧切口手术相比,并没有增加手术并发症,同时表现出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淋巴结清扫更彻底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侯晓彬 任志鹏 杨博 李捷 王钰琦 马永富 范开杰 刘阳关键词:胸腔镜 腹腔镜 食管肿瘤 食管切除术 微创手术 IVOR-LEWIS手术 肺类癌的18 F-FDG PET-CT显像结果分析 2019年 目的 回顾我院肺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ET-CT在肺类癌上的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7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肺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PET-CT信息,比较肿瘤大小、病理亚型与SUVmax值的关系,评估其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 33例患者中,典型类癌(TC)10例,不典型类癌(AC)23例.肿瘤长径与SUVmax值正相关(P<0.001),不典型类癌的SUVmax均值较典型类癌高(11.27对3.54),控制肿瘤长径,单因素协方差分析提示病理亚型与SUVmax值相关(P=0.012);PET-CT判断肺类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66.7%(95%CI:12.5%~98.2%),特异度为90.9%(95%CI:83.0%~95.5%).结论 不典型类癌较典型类癌表现出更高的SUVmax,但肺类癌的PET-CT表现并无特异性,在判断淋巴结转移上有较高的特异度. 张少伟 李灿 王观筠 温佳新 任志鹏 薛志强关键词:类癌 PET-CT 神经内分泌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