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实

作品数:11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卫生教育联合攻关计划项目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胰腺
  • 10篇胰腺癌
  • 10篇腺癌
  • 6篇代谢
  • 6篇核磁
  • 6篇核磁共振
  • 5篇代谢组学
  • 4篇血清
  • 4篇磁共振
  • 3篇上皮
  • 3篇上皮内
  • 3篇皮内
  • 2篇血清标志
  • 2篇血清标志物
  • 2篇胰腺癌组织
  • 2篇原位
  • 2篇原位种植
  • 2篇人胰腺癌
  • 2篇上皮内瘤
  • 2篇上皮内瘤变

机构

  • 11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厦门大学

作者

  • 11篇文实
  • 9篇林贤超
  • 9篇黄鹤光
  • 3篇李志水
  • 3篇冯江华
  • 1篇方海宗
  • 1篇杨媛媛
  • 1篇王丛菲
  • 1篇陈燕昌
  • 1篇林荣贵
  • 1篇陆逢春
  • 1篇陈飞

传媒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8
  • 2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胰腺癌核磁共振血清代谢组学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代谢组学分析胰腺癌患者血清代谢变化的临床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23例胰腺癌患者(设为胰腺癌组)及同期16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运用核磁共振方法检测胰腺癌组患者和对照组者血清,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方差判别分析(OPLSDA)的多变量统计分析,筛选胰腺癌组患者和对照组者的差异代谢物。观察指标:(1)核磁共振氢谱数据的多变量统计分析:PCA结果、PLSDA结果和OPLSDA结果。(2)筛选差异代谢物。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1)核磁共振氢谱数据的多变量统计分析:PCA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PC1)和第二主成分(PC2)对原始资料的解释率分别为54.9%、23.5%,两者的累计贡献率达78.4%。PLSDA结果显示:胰腺癌组和对照组样本得分点显示出较好的分离趋势。该模型的X矩阵解释率(R2X)、Y矩阵解释率(R2Y)和预测率(Q2)分别为0.254、0.816和0.385。OPLSDA结果显示:胰腺癌组和对照组者样本对比的差异进一步凸显,两组得分点达到很好的区分效果,以此为基础筛选两组间的差异代谢物。该模型的R2X、R2Y与Q2分别为0.254、0.816和0.433。(2)筛选差异代谢物:胰腺癌组患者和对照组者血清共归属出35种代谢物。与对照组比较,胰腺癌组患者血清中3羟基丁酸、柠檬酸、甲酸、谷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表达量升高(r=0.524,0.511,0.656,0.566,0.503,0.498,0.648,P〈0.05);而3甲基组氨酸、丙氨酸、谷氨酰胺、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表达量降低(r=-0.607,-0.508,-0.560,-0.568,-0.559,P〈0.05)。
林贤超占博涵文实李志水冯江华黄鹤光
关键词:胰腺肿瘤核磁共振代谢组学血清标志物
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大鼠胰腺癌及上皮内瘤变组织代谢变化
目的 研究SD大鼠胰腺上皮内瘤变(Panln)、胰腺癌(P.C)与正常胰腺组织的代谢差异,提出潜在的代谢生物标志物,并探讨其应用于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SD大鼠胰体尾荷包包埋7,12-二甲基苯并蒽(DMBA)建立动...
文实李志水林贤超白建喜黄鹤光冯江华
基于核磁共振氢谱的胰腺癌组织代谢组学分析
2015年
目的 观察胰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代谢组的差异,进而筛选与胰腺癌发病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 收集胰腺癌癌症患者手术切除下的胰腺导管腺癌组织(HPC) 19例,癌旁组织(HPP) 13例,正常组织(HPN)7例.采用甲醇-氯仿法萃取、上清液冻干等预处理后,采用核磁共振波谱并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处理,筛选出特征性代谢生物标志物和相应的代谢路径.结果 HPC-HPP和HPN-HPP建模效果不够理想;HPC-HPN建模成功,模型的解释率R2Y=0.765,预测率Q2=0.607,共筛选出24种差异代谢物.癌组织中1-甲基组氨酸、β-羟基丁酸、丙氨酸、一磷酸腺苷、三磷酸腺苷、乙醇胺、富马酸、甘氨酸、甘油磷脂酰胆碱、肌苷、异丁酸、甲硫氨酸、N-乙酰天冬氨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乙酰血清素、苯丙氨酸、丙酮酸、色氨酸、酪氨酸、尿嘧啶核苷、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的含量相对正常组降低,而亮氨酸和苏氨酸的含量在癌症组中升高.结论 成功建立了腺癌组织和正常组织模式识别,从中找到了可以用来区别癌症和正常组织的生物标志物.
白建喜黄鹤光李志水冯江华文实林贤超胡伟泽
关键词:胰腺癌代谢组学核磁共振氢谱
微创手术治疗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疗效分析(附单中心89例报告)
2023年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含保留胰腺实质手术)治疗胰腺实性假乳头瘤(SPN)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2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治疗的89例胰腺SPN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记录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89例病人中有7例(7.9%)中转开放手术。42例(47.2%)行腹腔镜手术,47例(52.8%)行机器人手术。其中规则切除术68例,保留胰腺实质手术21例。手术时间为270(90~840)min,术中出血100(15~1500)mL。32例(36.0%)病人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19例(21.3%)术后胰瘘(均为B级胰瘘),5例(5.6%)腹腔感染,4例(4.5%)肺部感染,2例(2.2%)腹腔出血,1例(1.1%)胆瘘和1例(1.1%)胃排空延迟,无再手术病例。中位术后住院时间为9(4~45)d。随访43(3~140)个月,所有病人均存活,未见复发或转移。12例(13.5%)病人出现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10例(11.2%)病人出现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保留胰腺实质手术病人的手术时间为280(90~530)min,术中出血50(15~500)mL。15例(71.4%)病人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1例(52.4%)为胰瘘(均为B级胰瘘),术后住院时间为15(4~39)d。术后出现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各1例。结论微创手术切除胰腺SPN安全可行,远期疗效良好;保留胰腺实质的胰腺切除术可能有助于更好保护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但术后胰瘘发生率高。
林贤超林荣贵陆逢春陈燕昌杨媛媛王丛菲方海宗文实黄鹤光
关键词: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胰瘘
三种原位种植人胰腺癌裸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血清代谢组学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分析三种不同分化程度人胰腺癌细胞株原位种植胰腺癌裸鼠模型血清与正常裸鼠血清之间的代谢差异。方法分别将三种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中分化)、BxPC-3(低一中分化)、Panc-1(低分化)接种于裸鼠皮下。皮下成瘤后,取皮下癌组织原位移植于裸鼠胰腺,从而建立裸鼠原位种植胰腺癌模型。造模成功后,采集血清标本,然后采用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技术,联合多变量统计分析处理,筛选出三种胰腺癌裸鼠模型与正常裸鼠血清标本的差异代谢物。结果三种裸鼠原位种植癌模型均成功构建。SW1990组成瘤率为79%(11/14),病死率为7%(1/14);BxPC-3组成瘤率为93%(13/14),无死亡;Panc-1组成瘤率为86%(12/14),病死率为7%(1/14)。三种胰腺癌裸鼠血清中肌酸、丙氨酸、谷氨酰胺、1-甲基组氨酸、异亮氨酸、乳酸、苯丙氨酸、色氨酸及缬氨酸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裸鼠,而甘油磷酸胆碱及葡萄糖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裸鼠。三种胰腺癌裸鼠血清中异亮氨酸及缬氨酸水平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结论采用原位种植的方法可建立稳定可靠且成瘤率较高的裸鼠胰腺癌模型。胰腺癌裸鼠与正常裸鼠两者糖代谢、脂质代谢及氨基酸代谢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人胰腺癌原位种植裸鼠模型血清中具有某些相同的代谢物,可作为诊断胰腺癌的潜在标志物。
胡伟泽李志水冯江华林贤超文实白建喜黄鹤光
关键词:胰腺癌代谢组学
胰腺癌患者及大鼠血清中microRNA-21和microRNA-155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索胰腺癌患者和胰腺癌大鼠血清中microRNA(miRNA)-21和miRNA-155的表达水平及其用于胰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8例胰腺癌患者(胰腺癌组)及同期收治的12例胰腺良性疾病(胰腺良性疾病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清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血清中miRNA-21和miRNA-155的表达水平。同时建立20只由7, 12-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导的胰腺癌大鼠模型,并设置对照(10只空白对照组大鼠行假手术),采集胰腺癌大鼠组(建模成功的胰腺癌大鼠)和空白对照组大鼠的血清,同法检测血清中miRNA-21和miRNA-155的表达水平。结果胰腺癌组患者血清中miRNA-21和miRNA-155的中位表达水平分别为1.99(1.43~5.30)和7.06(4.98~21.48),胰腺良性疾病组患者分别为1.28(0.58~2.01)和2.20(1.76~3.02),胰腺癌组患者的血清miRNA-21和miRNA-155表达水平均较高(Z=–2.621,P=0.009;Z=–3.430,P=0.001)。动物实验中,实验组建模成功并存活大鼠11只,空白对照组存活大鼠9只。胰腺癌大鼠组血清中miRNA-21和miRNA-155的中位表达水平分别为2.12(1.33~2.72)和16.45(7.18~25.40),空白对照组大鼠分别为1.00(0.45~1.60)和1.49(1.25~1.97),胰腺癌大鼠组血清中mi RNA-21和miRNA-155的表达水平均较高(Z=–2.621,P=0.009;Z=–3.609,P<0.001)。在区分胰腺癌和胰腺良性疾病方面,血清miRNA-21表达水平的最佳临界值为4.21,此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61.1%;血清miRNA-155表达水平的最佳临界值为4.67,此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83.3%。结论胰腺癌患者及大鼠血清中miRNA-21和miRNA-155的表达水平均异常升高,血清miRNA-155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区分胰腺癌与胰腺良性疾病。
林贤超文实潘誉滕天鸿陈飞黄鹤光
关键词:胰腺癌血清标志物MICRORNA-21
三种原位种植人胰腺癌裸鼠动物模型建立及其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 分析三种不同分化程度人胰腺癌细胞株所建立原位种植胰腺癌裸鼠血清与正常裸鼠血清的代谢差异.方法 1、裸鼠原位种植癌模型的建立:分别将三种人胰腺癌细胞株SW 1990(中分化)、BxPC-3(低一中分化)、PANC-1...
胡伟泽文实林贤超黄鹤光白建喜
基于核磁共振氢谱的胰腺癌组织代谢组学分析
目的 研究胰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代谢组的差异,进而筛选与胰腺癌发病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 收集胰腺癌癌症患者手术切除下的胰腺导管腺癌组织(HPC)19例,癌旁组织(HPP)13例,正常组织(HPN)7例.
白建喜冯江华林贤超文实李志水黄鹤光胡伟泽
基于核磁共振的SD大鼠诱导的胰腺癌及上皮内瘤变组织水溶性萃取物代谢组学研究
本课题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SD大鼠原位诱导胰腺癌模型建立方法及建模过程特点。第二部分通过建立大鼠胰腺癌模型,获得上皮内瘤变(PanIN)及胰腺癌(P.C)组织样本,采用NMR代谢组学和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检测P....
文实
关键词:胰腺癌上皮内瘤变核磁共振
7,12-二甲基苯并蒽诱导大鼠胰腺癌模型的建立及其特点被引量:1
2014年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呈稳步上升趋势[1].有研究表明[2],胰腺癌呈现上皮内瘤变(pancre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PanIN)至癌的多阶段发生发展过程.由于缺乏不同阶段的临床标本[3],建立动物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7,12-二甲基苯并蒽(DMBA)包埋的方法建立胰腺癌大鼠模型,明确建模特点及实用性.
文实黄鹤光林贤超白建喜胡伟泽
关键词:二甲基苯并蒽胰腺癌诱导大鼠上皮内瘤变恶性程度临床标本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