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林
- 作品数:68 被引量:24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 一种高度和阻尼自适应的半主动悬架智能控制与进化方法
- 本发明提出一种高度和阻尼自适应的半主动悬架智能控制与进化方法,属于汽车悬架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高度和阻尼可调半主动空气悬架系统不具备智能进化的能力,随着车辆使用机时的增加,控制效能将得不到充分保证,甚至不及被动悬架的效能...
- 杨明亮朱洪林刘亚磊丁渭平朱茂源杜通
- 一种减振器温度特性实验台架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振器温度特性实验台架,包括上横梁、上连接板、导向柱、高低温箱、可上下振动的作动头、底座、下连接板、减振器、变速风机和风机支架,导向柱位于上横梁和底座之间,上横梁的底部与上连接板相连,底座的上部与下连...
- 丁渭平廖振科黄海波杨明亮张闻见朱洪林
- 文献传递
- 轮毂驱动汽车轮荷估计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轮毂驱动汽车轮荷估计方法,包括:分析不同工况下的车辆载荷转移机理,并形成轮荷计算统一模型;将车辆载荷转移受力分析过程中的质心位置视为动态变化,并基于对质心位置动态变化规律的分析形成质心位置估算模型;将所述...
- 杨明亮杨勇彬朱洪林丁渭平包扬扬
- 一种低频减振超材料复合阻尼板
- 本实用新型介绍了一种低频减振超材料复合阻尼板,它包括板体,板体是由第一上复合层、中间层和第一下复合层构成,第一上复合层和第一下复合层均为纤维复合材料层,中间层为粘弹性薄膜阻尼层,第一上复合层与中间层之间以及第一下复合层与...
- 丁渭平杨明亮吴昱东朱洪林
- 文献传递
- 一种低频隔振超材料轴结构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频隔振超材料轴结构,包括串联排列的晶胞单元,晶胞单元包括轴基体、套设于轴基体外圆周上的弹性圈以及套设于弹性圈外圆周上的质量圈,弹性圈上沿其轴向均匀开设有缓冲槽。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低频隔振超材料轴结构...
- 吴昱东丁渭平杨明亮朱洪林马逸飞
- 文献传递
- 基于Bi-LSTM的多类型特征融合驾驶员疲劳识别方法
- 2023年
- 针对传统的基于驾驶员面部图像采集的单一类型特征的疲劳识别方法,在阴影遮挡及光照变化场景下存在准确性、鲁棒性不足的问题,深入开展基于多类型特征融合的驾驶员疲劳识别方法研究。在分析非图像化的驾驶员疲劳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机器人操作系统(Robot Operating System,ROS)的话题订阅来实现驾驶员生理特征、操作行为特征及面部特征的多源数据同步采集。处理原始数据并分析数据特性,提出了一种融合生理特征与驾驶员及观测者主观评价的数据标注策略,标注疲劳特征,构建驾驶员疲劳数据集;将驾驶员操作行为特征与面部特征融合,形成多类型特征融合序列,并基于双向长短时记忆(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网络,构建多类型特征融合的疲劳识别模型;通过单一类型特征与多类型特征对比试验、不同场景对比试验证明,基于Bi-LSTM的多类型特征融合识别方法的准确率和鲁棒性较单一类型特征识别方法均有明显提升,能在各种场景下更好地识别驾驶员的疲劳状态。
- 杨婧宜丁渭平朱洪林
- 关键词:卷积神经网络
- 汽车悬架减振器冲击噪声识别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悬架减振器冲击噪声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固定在减振器活塞杆顶端,采集活塞杆轴向运动方向的振动加速度信号;S2、选择减振器试验台架输入的激励信号的种类;S3、提取减振器冲击噪声...
- 黄海波丁渭平杨明亮廖振科张闻见朱洪林
- 一种声学超材料悬置隔振结构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声学超材料悬置隔振结构,该悬置隔振结构由弹性薄膜以及设置于弹性薄膜上下两侧的两块包裹层呈弓字形折叠而成,所述包裹层上设置有周期性的开口,每个开口处的弹性薄膜上设置有质量块。本发明提供的声学超材料悬置隔振结...
- 吴昱东丁渭平杨明亮马逸飞朱洪林
- 文献传递
- 一种动态特性可调的汽车副车架与车身连接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态特性可调的汽车副车架与车身连接装置,包括从下到上依次相连的基座、防尘罩、压电陶瓷保护罩和连接板,防尘罩内部安装有橡胶衬套,橡胶衬套的底部通过橡胶衬套下连接法兰与基座相连,橡胶衬套的上部通过橡胶衬套...
- 黄海波杨明亮丁渭平朱洪林丁伟
- 文献传递
- 基于ADAMS与iSIGHT的刚柔耦合系统优化方法研究
- 2015年
- 基于刚柔耦合模型优化分析计算量大与计算周期长这一现状,提出了一种可提高优化效率的方法;在详细阐述此方法流程的基础上,以某型车前麦弗逊独立悬架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柔化处理流程的详细说明,对相关弹性部件进行柔化处理,建立研究对象的刚柔耦合模型,拟合系统的响应面近似模型,进而完成系统的多目标优化设计分析,最后将优化结果代入原模型中进行仿真对比,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 朱洪林丁渭平杨明亮黄海波邢天龙
- 关键词:刚柔耦合响应面多目标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