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林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政治
  • 2篇政治教育
  • 2篇治教
  • 2篇思想政治
  • 2篇思想政治教育
  • 2篇主义
  • 2篇网络民粹主义
  • 2篇民粹
  • 2篇民粹主义
  • 2篇教育
  • 1篇大学生
  • 1篇当代大学生
  • 1篇社会
  • 1篇社会转型
  • 1篇社会转型期
  • 1篇群体性
  • 1篇群体性事件
  • 1篇网络群体
  • 1篇网络群体性事...
  • 1篇文化

机构

  • 4篇上海大学

作者

  • 4篇李林
  • 2篇顾晓英

传媒

  • 2篇上海党史与党...
  • 1篇理论导刊
  • 1篇成都行政学院...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网络民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被引量:7
2015年
网络民粹主义是由社会转型矛盾诱发的蔓延于网络舆情的一种立场、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其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既开阔文化视野、促进政治参与、激发了爱国情怀,又曲解正确认知、冲击科学信念、加剧了极端行为。为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引导网络民粹主义的着力点应在于:管好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管好阵地,以高校意识形态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引导大学生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管好队伍,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为基础引导大学生做出理性的行为选择,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李林
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时代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机理及治理路径被引量:5
2014年
民粹主义是当前较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之一。微时代为网络民粹主义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平台,"微媒体"降低了公众意见表达的门槛,"微用户"增强了"沉默的螺旋"作用,"微话语"综合了多媒体技术优势。针对微时代网络民粹主义的"双刃剑"效应,应善用微媒体,创建制度化参与监督的"微平台",提升网络意见领袖的"微权威",增强平衡话语对抗的"微力量",全面推进互联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顾晓英李林
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
社会转型期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
2014年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入调整的关键时期,但也易导致社会利益的多元分化而引发社会矛盾,并以极端的形式爆发出来,其中群体性事件就是典型表现。作为群体性事件和网络技术衍化的产物,网络群体性事件表现出瞬间爆发性、现实批判性和虚实互动性等行为,破坏社会秩序、对抗法治权威,进而给中国现代化造成了巨大的骚乱。为此,需要深入把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通过标本兼治,预防和消除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危害。
李林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网络群体性事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权的“微”变迁及其重塑——基于后喻文化理论的探索被引量:7
2015年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着制度安排和角色赋予的绝对话语权,但微时代话语传播权的弥散,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性话语权、知识性话语权和个体性话语权等主体话语权的变迁。教育双方话语圈子"代沟"的存在,将阻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一种凸显多维代际话语主体共存的后喻文化理论,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前喻""并喻"和"后喻"三喻主体形态,为应对"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权变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李林顾晓英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后喻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