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文系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重复的自动性与象征秩序的坚执——解析拉康的《关于<失窃的信>的研讨班讲演》被引量:2
- 2015年
- 1966年,拉康将文章《关于!失窃的信"的研讨班讲演》作为其自选集《文集》的首篇,以此举呼应弗洛伊德在《快乐原则之外》中对主导心理生活的首要原则"强迫性重复"原则的探讨。在文章中,拉康从主体、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和象征秩序三个层面阐明了能指的移动在主体的建构中的决定性影响,并在象征性重复的固有机制中揭示出弗洛伊德提出但未全然解决的概念——死亡本能的几重内涵。
- 于洋
- 关键词:象征秩序死亡本能弗洛伊德
- 殖民主体的诞生——对《射象》及其他缅甸文本的拉康式解读被引量:1
- 2018年
- 本文旨在以拉康的逻辑时间概念和有关焦虑的论述重新解读乔治·奥威尔的随笔《射象》。奥威尔对射象事件的叙述凸显了主体顿悟的几个时刻。这些时刻与拉康论述心理主体的生成机制时给出的逻辑时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个角度,本文揭示了奥威尔笔下的殖民主体生成的三重悖论,并结合奥威尔的另外两部缅甸作品《绞刑》和《缅甸岁月》以及其他史料进一步证明,奥威尔的文学创作在早期就显现出探知主体生成和主体间逻辑关系的深刻倾向,而在逻辑时间下所必然生成的焦虑不仅成为奥威尔笔下殖民者身份的固有特征,并且也成为他本人文学创作从始至终的潜在推动力。
- 于洋
- 关键词:焦虑
- “我”之生成的时间动因与系统性误认——解析拉康的《逻辑时间与预期确定性的判定:一种新的诡辩》被引量:1
- 2017年
- 主体的时间性是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式主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批评界鲜少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拉康早期论述时间问题的代表作《逻辑时间与预期确定性的判定:一种新的诡辩》,一方面说明主体的时间性的内涵和特点以及逻辑时间对群体中的主体生成所发生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史实阐明主体的系统性误认与群体逻辑之间的必然关联,进而彰显拉康对社会现实的忧思与批判。
- 于洋
- 从“怪怖者”到“自动机”:对《摸彩》的精神分析解读被引量:6
- 2020年
- 《摸彩》是美国现代小说家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代表作,问世之后因在主题和情节上的强烈的反常理倾向饱受争议。本文试图以精神分析理论从小说的恐怖特点和主体关系两个方面对此进行阐释。本文认为,《摸彩》故事的费解和恐怖之处既不在于无端杀人的习俗和仪式,也不在于投石暴行本身,而在于全村人对杀人习俗的习以为常和由民主流程所确保的杀人暴行的不断重复。本文将结合杰克逊的其他小说,以弗洛伊德的"怪怖者"理论解读杰克逊式恐怖对日常生活暴虐一面的揭示,再以拉康的能指理论和"自动机"概念说明小说对秩序之恶和主体关系僵局的深刻批判。
- 于洋
- 关键词:恐怖自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