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涛

作品数:34 被引量:180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心肌
  • 9篇心脏
  • 8篇心力衰竭
  • 8篇衰竭
  • 7篇血管
  • 6篇心血管
  • 6篇细胞
  • 6篇阿霉素
  • 5篇动脉
  • 5篇毒性
  • 5篇心肌细胞
  • 5篇心脏病
  • 5篇心脏病学
  • 5篇肌细胞
  • 5篇冠状
  • 5篇冠状动脉
  • 4篇心血管病
  • 4篇肿瘤
  • 3篇凋亡
  • 3篇心肌病

机构

  • 25篇中国医学科学...
  • 10篇北京协和医学...
  • 6篇北京大学肿瘤...
  • 2篇甘肃中医药大...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山东省肿瘤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安徽省阜阳市...

作者

  • 34篇安涛
  • 21篇张宇辉
  • 15篇张健
  • 13篇黄燕
  • 11篇张荣成
  • 7篇赵雪梅
  • 6篇王运红
  • 6篇韩森
  • 5篇季诗明
  • 5篇周琼
  • 4篇季新强
  • 4篇方健
  • 4篇毛懿
  • 4篇乔树宾
  • 4篇刘妮妮
  • 3篇邹长虹
  • 3篇朱军
  • 3篇杨跃进
  • 3篇翟玫
  • 3篇甘天翊

传媒

  • 9篇中华心力衰竭...
  • 4篇中国循环杂志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 3篇中国分子心脏...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1
  • 6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RG-1降低阿霉素所致的乳鼠心肌细胞自噬
安涛张宇辉张健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芪参益心颗粒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2023年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药理学实验揭示芪参益心颗粒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和分子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收集芪参益心颗粒有效化学成分信息;DisGeNET、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取HFpEF相关靶点;Metascape对芪参益心颗粒及HFpEF交集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PPI网络的构建与分析;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网络图;对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用AutoDock Vina软件分子对接,用pymol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对结果分析出的重要蛋白进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结果:共得到芪参益心颗粒66个成分及对应240个靶点,HFpEF对应靶点1931个,芪参益心颗粒与HFpEF二者交集靶点127个,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等;TNF、AKT1、IL-6、P53、JUN为核心靶点,分子对接显示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对接良好;主要涉及了基因表达正向调节、凋亡调控、细胞增殖和衰老、缺氧反应、炎症反应等,PI3K-Akt、AGE-RAG、MAPK、TNF、IL-17为主要相关信号通路。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阴性对照组TNF、AKT1、IL-6、P53及JUN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NF、IL-6、P53及JUN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AKT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芪参益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TNF、IL-6、P53及JUN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AKT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芪参益心颗粒可能是通过作用于TNF、AKT1、IL-6、P53、JUN等靶点,通过参与调节基因表达细胞凋亡和增殖、缺氧反应、炎症反应等作用,从而治疗HFpEF。
陈玉林蒋虎刚王新强刘凯李应东安涛赵信科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血浆三种标志物变化在晚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预测中的初步分析被引量:32
2015年
目的 :观察晚期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浆三种标志物早期的动态变化,并探讨这种变化在心血管事件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入选2013-10至2014-01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衰中心住院的晚期心衰患者64例。分别测定患者入院时、3天及6天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B型利钠肽(BNP)及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 ST2)的水平,终点事件为心衰再住院、心脏移植或心血管死亡。随访观察6个月后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与否分为发生心血管事件组(24例)和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40例)。结果 :发生心血管事件组患者住院6天各标志物水平无明显变化,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患者NT-pro BNP及BNP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 ST2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分析,与入院时水平相比,治疗后6天各标志物水平可以更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s ST2在各研究阶段预测心血管事件的能力均高于NT-pro BNP与BNP。结论 :晚期心衰患者治疗后标志物的水平较入院时具有更强的心血管事件预测能力,s ST2可以更有效评估晚期心衰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张荣成张宇辉张健黄燕郭潇王运红安涛周琼赵雪梅刘妮妮吕荣季诗明
关键词:标志物心力衰竭心血管事件
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其潜在影响因素
2020年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其潜在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二科2012年9月至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肺癌合并VTE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肺癌的诊断情况、VTE的诊断和治疗情况、VTE的抗凝治疗效果和出血不良反应。通过多变量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影响VTE抗凝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15例肺癌患者发生VTE,年龄为(58.5±11.0)岁(范围27岁~79岁),男性78例(67.8%)。肺腺癌76例(66.1%),肺鳞癌19例(16.5%),小细胞肺癌13例(11.3%),其他类型肺癌7例(6.1%)。VTE的抗凝治疗效果:52例(45.2%)血栓消失或者好转,32例(27.8%)未好转或复发,31例(27.0%)未复查或者情况不详。VTE抗凝治疗过程中发生出血不良反应9例(7.8%)。多变量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癌肿瘤分期越低(Ⅰ~Ⅲ期比Ⅳ期,比值比OR=4.839,P=0.010)和不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OR=0.124,P=0.025)是VTE抗凝治疗效果较好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基线或血栓发生时血小板计数升高(OR=4.511,P=0.034)是VTE抗凝治疗中出血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癌合并VTE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不理想。肺癌分期较早及不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抗凝治疗效果较好。基线期或血栓发生时血小板升高患者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较高。
马旭安涛张宇辉张艳华方健聂鋆戴玲胡维亨陈筱玲张洁马向娟田广明吴頔龙皆然韩金娣王洋张自然韩森
关键词:肺癌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疗效
药物洗脱球囊在冠状动脉原位病变中的疗效评价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评估在冠状动脉原位病变中应用药物洗脱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 DCB)的治疗效果。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在术后3~6个月接受造影复查的冠状动脉原位病变患者。结果共入选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平均年龄(54±12)岁。共干预病变22处。直径22.8 mm病变6处(27%),分叉病变7处(32%),慢性闭塞病变4处(18%)。靶病变平均长度为(21±7) mm,参考血管直径为(2.3±0.7) mm。术前和术后最小管腔直径分别为(0.5±0.5) mm和(1.5±0.4)mm。无患者在DCB治疗时出现严重夹层。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1例患者(5%)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事件发生前1个月患者停用抗血小板治疗)。随访时最小管腔直径为(1.5±0.4)mm。晚期管腔丢失为(0.1±0.4)mm,管腔净获得为(0.9±0.4)mm。结论冠状动脉原位病变中应用DCB的短期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田涛安涛毛懿杨伟宪乔树宾杨跃进
关键词:冠心病
抗肿瘤药物所致心功能异常的防治被引量:1
2018年
目前的抗肿瘤药物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但是应用抗肿瘤药物可导致多种心血管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衰)、心律失常、高血压和心包疾病等. 其中心功能异常和心衰是常被关注的事件,被认为是心脏毒性的代名词. 本文对抗肿瘤药物引起心功能异常的诊断、监测及防治做一综述.
安涛张宇辉
关键词:心功能心包心衰毒性药物
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了解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情况,探讨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173例已经发生死亡并且死亡原因已知淋巴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和相关死亡信息,分析死于心血管病淋巴瘤患者的特点。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173例淋巴瘤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病75例(6.4%),其中冠心病27例,脑卒中25例,高血压7例,心源性猝死5例,肺栓塞4例,心力衰竭3例,其他心血管病4例。在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病者占16.1%(35/217例)。在生存时间超过10年的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病者占11.7%(7/6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瘤的原发部位(OR=0.521,P=0.039)、分期(Ⅱ期:OR=2.487,P=0.016;Ⅲ期:OR=3.233,P=0.002)和诊疗过程中是否发生心血管毒性(OR=3.019,P=0.001)是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影响因素,淋巴瘤原发部位为淋巴结的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风险低,淋巴瘤分期为Ⅱ~Ⅲ期、诊疗过程中发生心血管毒性的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风险高。结论心血管病是影响淋巴瘤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随着生存时间的延长,死于心血管的风险明显增加。淋巴瘤原发部位、分期和诊疗过程中是否出现心血管毒性可能是淋巴瘤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独立影响因素。
韩森刘卫平米岚季新强方健刘江美殷鹏王黎君周脉耕安涛张宇辉朱军
关键词:淋巴瘤心血管病
纽兰格林-1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减弱阿霉素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 探索细胞凋亡在纽兰格林-1减弱阿霉素所致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并培养1 ~2 dSD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阿霉素组(1μmol/L)、不同浓度梯度纽兰格林-1组(10 ~1 000 ng/ml)、磷酸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LY294002组(10 μmol/L).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细胞色素C、Cleaved caspase 3水平及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总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阿霉素组相比,纽兰格林-1呈浓度依赖性升高阿霉素诱导的低水平心肌细胞活性,特别是1 000 ng/ml处理组效果最为显著[(58.45±6.24)%比(96.32±5.42)%,P<0.05].与阿霉素组相比,纽兰格林-1可以降低阿霉素所致的细胞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 3[(2.92±0.34)%比(1.34±0.25)%,P<0.05]、cytochrome c[(1.92 ±0.21)%比(0.87±0.13)%,P<0.05]的表达水平,纽兰格林-1使Akt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0.83±0.21)%比(2.02 ±0.13)%,P<0.05].与纽兰格林-1联合阿霉素相比,加用PI3K抑制剂LY294002可阻断纽兰格林-1对Akt的磷酸化作用,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比值降低[(0.91±0.19)%比(0.48±0.15)%,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1.76±0.28)%比(5.43±0.31)%,P<0.05].结论 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纽兰格林-1抑制阿霉素所致的心肌细胞凋亡.
黄燕安涛张荣成翟玫姚佑楠黄宇晖张琦许天昱张宇辉张健
关键词:阿霉素细胞凋亡
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老年患者桥血管通畅情况观察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对比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对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n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老年患者桥血管通畅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同期CABG手术并规律随诊的患者161例,男118例,平均年龄(67.8±5.25)岁,术后中位随访1608 d。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抗血小板治疗组为移植生物瓣或行瓣膜成形术的患者,抗凝治疗组为移植机械瓣的患者。排除标准为:①分期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和CABG术;②术后未规律行抗血小板和(或)抗凝治疗;③合并心房颤动;④行冠脉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时间为术后6个月以内。结果抗血小板治疗组和抗凝治疗组乳内动脉桥的通畅率分别为78.4%和83.3%(P>0.05),大隐静脉桥通畅率分别为75.9%和71.3%(P>0.05)。随访期间两组出血事件均为牙龈出血,抗血小板组和抗凝治疗组出血事件比率为7.3%和8.9%(P=0.30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在维持桥血管通畅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且在医师指导下接受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并未显著高于抗血小板治疗。
安涛杨研乔树宾杨跃进毛懿侯志辉
关键词:同期手术通畅率
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评分在住院心力衰竭患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常伴有肝功能损害,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可用于评估肝脏功能,但其在心衰患者的应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评估CTP评分在预测住院心衰患者死亡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1180例因心衰住院的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肝功能情况进行CTP评分并按照CTP评分由小到大将患者分为3组:CTP A级组(n=951)、CTP B级组(n=206)及CTP C级组(n=23),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结果:随访1年后,有180例患者发生死亡,CTPA、B、C级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率及1年死亡率均随着CTP等级的升高而增加(住院死亡率0.8%,11.7%,56.5%,P<0.001;1年死亡率9.6%,34.5%,78.3%,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TP等级越高患者住院及1年死亡风险越高。CTP评分对住院死亡及1年全死亡判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与0.74。Kaplane Meier生存曲线显示出院时由CTP B或C级改善为CTP A级的患者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改善的患者(P=0.028)。结论:CTP评分可以独立预测住院心衰患者的死亡风险,其住院期间的变化可用于评估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
赵雪梅张宇辉张荣成黄燕胡奕然刘小宁翟玫王运红安涛甘天翊张健
关键词:心力衰竭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