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 作品数:19 被引量:163 H指数:6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颈神经在keyhole入路后路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尸体解剖研究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通过模拟keyhole入路后路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研究颈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局部解剖关系。方法选用6具福尔马林浸泡的成人尸体颈椎标本,模拟keyhole入路后路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去除椎旁肌肉等软组织以暴露“V”点。以“V”点为中心,5 mm为半径设定keyhole范围。测量双侧C_(3~4)到C_(6~7)骨质厚度范围及keyhole范围内颈神经根与周围组织解剖关系。结果C_(3~4)到C_(6~7)上位椎板下缘的骨质厚度、下位椎板上缘的骨质厚度、关节突骨质厚度的数值范围分别为5.11~5.69 mm、5.09~5.42 mm、7.15~8.81 mm。C_(5~6)和C_(6~7)硬膜显露的长度明显大于C_(3~4)和C_(4~5);C_(6)和C_(7)神经根与硬膜间的距离明显大于C_(4)和C_(5)神经根;C_(3~4)至C_(6~7)“V”点距硬膜距离各节段逐渐增加;C_(5~6)和C_(6~7)“V”点距神经根距离明显大于C_(3~4)和C_(4~5)节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所描述的keyhole入路对于颈椎神经根减压是适合的。C_(5~6)和C_(6~7)应适当多去除“V”点外侧关节突骨质,以便更好避开硬膜及显露神经根。 许崧杰 陈学明 赵鹏 景鹏 刘丽 高艳关键词:颈神经根 KEYHOLE 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在熟地黄质量稳定性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在熟地黄质量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采用LC-10A HPLC仪,依利特Betasil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醋酸,检测波长为320 nm,柱温为25℃,流速为1 ml/min,进样量为5μl,梯度洗脱。结果:清蒸和酒炖熟地黄的指纹图谱分别有12个和13个特征峰,2种样品的共有模式图谱相似度较好,质量稳定性高。结论:HPLC指纹图谱法是研究熟地黄质量稳定性的有效手段。 高森 李正翔 赵鹏 王兵涛 房志仲 张彦文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 指纹图谱 熟地黄 稳定性 早期诊治肌萎缩型颈椎病1例报道 被引量:2 2019年 肌萎缩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amyotrophy,CSA)是一种主要累及上肢运动功能而伴或不伴有感觉障碍的颈椎病,称为Keegan型颈椎病[1]。由于该病发病率低,容易漏诊、误诊,易延误病情[24]。Tauchi等[5]的研究结果显示严重CSA术后恢复不佳。相反,早期诊治可获得良好的疗效[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于2018年3月15日收治近端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1例,疗效满意,汇报如下。 吴启超 张文凯 许崧杰 赵鹏 祁文龙 陈学明关键词:肌萎缩型颈椎病 上肢运动功能 早期诊治 疗效满意 HIV-1反式转录激活因子介导的脂质体在脊髓损伤大鼠体内分布的靶向性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HIV-1反式转录激活因子(trans-activator transcription,TAT)介导的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脊髓损伤大鼠体内分布的靶向性。方法:构建HIV-1 TAT介导的纳米脂质体,外接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作为标记。取8周龄雌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只,每组分为未损伤、伤后24h及伤后1周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各10只。每组20只采用Impactor ModelⅡ打击建立T10脊髓损伤模型。Ⅰ组每个时间点尾静脉注射外接TAT的脂质体(9μg/ml,500μl),Ⅱ组尾静脉注射不接TAT的脂质体(9μg/ml,500μl)。注射后1h取出T7~L1节段脊髓组织,冰冻组织切片暗视野下观察脂质体在脊髓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Ⅰ组未损伤、伤后24h及伤后1周均在脊髓内部观察到FITC标记的脂质体,但未损伤脊髓中脂质体未进入神经元,伤后24h及伤后1周脂质体在损伤中心神经元中聚集,伤后24h距离损伤中心近端1.5cm处和远端1.5cm处神经元中脂质体的FITC荧光平均光密度(AOD)明显小于损伤中心(P〈0.05)。Ⅱ组在未损伤脊髓及伤后1周脊髓损伤中心区未观察到脂质体,伤后24h在脊髓损伤中心区观察到脂质体在神经元中聚集。两组伤后24h脊髓损伤中心AO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外接TAT的脂质体可以穿过大鼠正常的血脊髓屏障进入脊髓内部,并且具有进入受损脊髓组织神经元的靶向特异性。 魏志坚 冯世庆 张大鹏 王颖 赵鹏 焦新旭 常津 王汉杰关键词:脊髓损伤 脂质体 血脊髓屏障 靶向 非外伤性与外伤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临床因素及伤椎影像学因素的比较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非外伤性与外伤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患者的临床因素及伤椎影像学因素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骨科行PVP治疗的369例(458个伤椎)OVCF患者资料。男77例,女292例;年龄73(66,79)岁。根据骨折原因不同将患者分为非外伤组(127例160个伤椎)和外伤组(242例298个伤椎)。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因素: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症状时长、伤椎个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随访时间、新发椎体骨折;伤椎影像学因素:伤椎位置、骨折形态、椎体压缩程度、骨折范围、皮质缺损位置、裂隙征、椎管侵占、椎基底静脉孔、骨水泥分布状态、骨水泥分布范围、骨水泥渗漏、骨水泥量、伤椎高度恢复率、伤椎再塌陷。比较两组的患者临床因素、伤椎影像学因素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与外伤组患者相比,非外伤组患者的年龄更大[75(71,83)岁vs.71(65,76)岁]、女性比例更高(85.0%vs.76.0%)、症状时长更长[10.0(7.0,15.0)d vs.6.5(2.0,12.0)d]、术前疼痛VAS评分更低[7(6,8)分vs.7(7,8)分]、术后1 d疼痛VAS评分更低[2(2,3)分vs.2(2,3)分]、术前ODI更低[66%(63%,72%)vs.70%(65%,73%)]、术后1 d ODI更低[32%(30%,34%)vs.32%(31%,34%)]、随访期间新发椎体骨折率更高(34.6%vs.12.8%),胸腰段比例更低(51.9%vs.70.1%)、骨折形态差异显著、前缘皮质缺损率更少(20.0%vs.31.5%)、海绵型骨水泥发生率更高(83.1%vs.71.8%)、B型渗漏率更高(50.6%vs.31.9%)、C型渗漏率更低(5.6%vs.12.8%)、伤椎再塌陷率更低(43.8%vs.5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的临床因素、伤椎影像学因素,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外伤性与外伤性OVCF采用PVP治疗的患者临床因素及伤椎影像学因素中,诸多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非外伤性OVCF� 唐本强 陈学明 崔利宾 王彦辉 袁鑫 刘亚东 赵鹏 刘亮关键词: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脊柱骨折 外伤 年龄≥80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2020年 目的:探讨年龄≥80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5年11月~2019年6月收治的236例(344节椎体)年龄≥80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急性、亚急性、慢性)、有无外伤、伤椎位置(中胸段、下胸段、腰椎)、有无椎体皮质连续性中断、有无裂隙征、骨折形态(楔形、双凹、压缩)、骨折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椎体后壁皮质是否突入椎管、是否发现椎基底静脉孔、穿刺方式(单侧、双侧)、骨水泥形态(弥散样、团块样)、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类型。骨水泥渗漏类型分为:经椎基底静脉型(B型),经骨皮质型(C型)、经椎体节段静脉型(S型)。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与各骨水泥渗漏类型的关系。结果:B型渗漏率28.5%(98/344);C型渗漏率24.4%(84/344);S型渗漏率34.3%(118/3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B型渗漏相关的因素(P<0.05)为骨水泥形态、是否发现椎基底静脉孔;与C型渗漏相关的因素(P<0.05)为有无椎体皮质连续性中断;与S型渗漏相关的因素(P<0.05)为骨水泥形态、是否发现椎基底静脉孔、裂隙征、骨折程度、椎体后壁皮质是否突入椎管、性别。结论:年龄≥80岁患者,不同类型骨水泥渗漏有各自的危险因素;分析骨水泥渗漏危险因素,或有助于降低渗漏发生率。 崔利宾 唐本强 王彦辉 许崧杰 袁鑫 刘亚东 赵鹏 陈学明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渗漏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颈髓的弥散张量成像 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分析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对15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患者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I和DTI扫描,分别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患者组FA为(0.475±0.109),ADC为(1.438±0.252)×10-3mm2/s。对照组FA为(0.604±0.096),ADC值为(1.371±0.280)×10-3mm2/s。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FA降低(P<0.05),ADC无显著性差异(P=0.267)。纤维束示踪成像(FT)显示,患者组颈髓白质纤维束不同程度受压凹陷、扭曲、减少、稀疏甚至断裂。结论 DTI能够敏感地发现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FT能直观显示颈髓白质纤维束的细微损伤,为颈髓损伤程度的临床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赵鹏 陈学明 刘亚东 彭如臣 张殿平关键词: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纤维束示踪成像 初级感觉神经元外周突预损伤促进受损中枢突修复的机制 2015年 目的 通过Microarray技术寻找环磷酸腺苷(cAMP)表达上调的机制.方法 利用Microarray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方法,寻找与初级感觉神经元外周突预损伤促进中枢突损伤修复有关的关键微小RNA(miRNA,miR),并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Western blot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反义miRNA寡核苷酸抑制剂和咯利普兰[磷酸二酯酶4A(PDE4A)抑制剂]等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预损伤组背根神经节cAMP在各时间均有升高,而后索损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损伤组NF-200累计吸光度值(79 473.86 ±2018.15)明显高于后索损伤组(89 623.43±1 984.6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预损伤组和后索损伤组共有681个miRNA发生表达变化,预损伤组miR-139-5p在脊髓后索损伤后4h、3d和7d明显上调,而14 d开始下降.与对照组比较预损伤组各时间点PDE4A m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DE4A蛋白含量在脊髓后索损伤后4h、3d和7d下降.培养基中加入AMO-139抑制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miR-139-5p后PDE4A蛋白含量较未加入AMO-139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高.加入咯利普兰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轴突较空白神经元明显延长,而在加入咯利普兰的同时加入AMO-139则轴突长度与空白神经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级感觉神经元外周突预损伤使miR-139-5p上调,通过抑制PDE4蛋白的表达导致神经元内cAMP含量上升进而促进中枢突损伤修复. 陈学明 张衍军 赵鹏 刘亚东 冯世庆关键词:脊髓损伤 微小RNA 环磷酸腺苷 不同浓度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疗效。[方法]利用NYU Impactor model-Ⅱ打击器制作大鼠T10 SCI模型,分组为: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DMEM实验对照组(A组)、1×104HUCMSCs移植组(B组)、1×105HUCMSCs移植组(C组)和1×106HUCMSCs移植组(D组),每组20只。对各组实验动物SCI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行为学评分(BBB评分),并以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及生物素葡聚糖胺(BDA)顺行示踪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染色观察SCI处轴突再生情况。[结果]与实验对照组相比,HUCMSCs移植能促进SCI后轴突再生,改善大鼠后肢功能恢复。D组优于其他组,各组间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200免疫荧光染色累积光密度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UCMSCs在体内可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分化,促进SCI后轴突再生和肢体功能恢复。 赵鹏 冯世庆 王颖 魏志坚 焦新旭关键词:脊髓损伤 细胞移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HPLC法测定红卫蛇药片中4种成分的含量 2015年 目的:建立测定红卫蛇药片中薯蓣皂苷元、黄独乙素、鬼臼毒素和山柰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ypersil C18,流速为1.0 ml/min;薯蓣皂苷元和黄独乙素的流动相为乙腈-水-磷酸(67∶33∶0.5,V/V/V),检测波长为305 nm;鬼臼毒素和山柰素的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1 mol/L磷酸二氢钾水溶液(55∶40∶5,V/V/V),检测波长为360 nm。结果:薯蓣皂苷元和黄独乙素的进样量分别在0.109 4~2.188 0、0.328 6~6.572 0μg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5、0.999 2);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1%;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01%、97.14%,RSD分别为1.01%、0.79%(n=6)。鬼臼毒素和山柰素的进样量分别在0.159 8~3.196 0、0.033 4~0.668 0μg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3、0.999 7);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1%;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04%、96.87%,RSD分别为1.59%、1.19%(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红卫蛇药片的质量控制。 高森 李正翔 张彦文 齐春胜 赵鹏 房志仲关键词:薯蓣皂苷元 鬼臼毒素 山柰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