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聪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银屑
  • 3篇银屑病
  • 3篇CD147
  • 2篇单抗
  • 2篇生物制剂
  • 2篇特应性
  • 2篇特应性皮炎
  • 2篇皮炎
  • 2篇组胺
  • 2篇荨麻
  • 2篇荨麻疹
  • 2篇慢性
  • 2篇黑素
  • 2篇黑素瘤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组学
  • 1篇代谢组学研究
  • 1篇蛋白
  • 1篇寻常型

机构

  • 9篇中南大学
  • 1篇湘雅医院

作者

  • 9篇彭聪
  • 7篇陈翔
  • 4篇李捷
  • 4篇粟娟
  • 2篇陈明亮
  • 2篇曾伟奇
  • 1篇张江林
  • 1篇杨波
  • 1篇赵爽
  • 1篇鲁丽霞
  • 1篇李芳芳
  • 1篇卓一鸣
  • 1篇张丽
  • 1篇陈翔

传媒

  • 2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银屑病的脂质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银屑病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红斑,鳞屑,其发病机制至今未能完全阐明.最新的研究显示代谢异常与银屑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探讨与银屑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代谢物质,本研究采用脂质代谢组学的...
彭聪曾伟奇粟娟贾学昆陈翔
CD147对细胞因子IL-22介导的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研究
目的 角质形成细胞对银屑病的发病起关键作用,活化的角质形成细胞能够分泌一系列炎症介质影响银屑病进程.CD147 在恶性肿瘤、免疫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CD147 是角质形成细胞高增殖低分化的标志,在银屑病...
张沈茜贾学昆彭聪陈翔
CD147参与黑素瘤细胞线粒体有氧氧化及对其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黑素瘤细胞株的线粒体有氧氧化能力及其与侵袭能力的相关性;检测黑素瘤细胞株线粒体中CD147 参与有氧氧化过程及其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1)运用transwell 及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与迁移能力;(...
鲁丽霞粟娟曾伟奇彭聪陈翔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接受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的中重度AD患儿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数据。根据患儿年龄和体重予度普利尤单抗首剂剂量200~600 mg,后每2~3周200~300 mg。分别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前、治疗后第4、12、16周采用研究者整体评估(IGA)、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EASI)、AD指数(SCORAD)、瘙痒峰值数字评分(PP-NRS)、以患者为导向的湿疹测量(POEM)量表和儿童皮肤病学生活质量指数(CDLQI)/婴儿皮炎生活质量指数(IDQoL)对AD患儿进行疗效及生活质量评估,同时记录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主要疗效指标是第16周时达到IGA0/1以及达EASI75(EASI评分较基线改善≥75%)的患者比例。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节点的临床评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变化,logistic回归分析度普利尤单抗治疗16周EASI75的影响因素。结果136例2~11岁儿童符合中重度AD诊断并接受至少1次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其中123例符合入排标准并纳入分析。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第4、12和16周时IGA、EASI、SCORAD、POEM、CDLQI/IDQoL和PP-NRS评分与基线相比显著改善(均P<0.01)。16周时达到IGA0/1、EASI50、EASI75、EASI90、CDLQI/IDQoL改善≥4分和PP-NRS改善≥4分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4.6%(33/74)、86.5%(64/74)、70.3%(52/74)、48.7%(36/74)、56.8%(42/74)和77.0%(57/74)。与基线值相比,治疗后第16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下降(P=0.001)。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总IgE水平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第16周时度普利尤单抗应答率的相关因素为年龄(与6~11岁患儿相比,2~5岁患儿:OR=0.148,95%CI:0.027~0.823,P=0.029)和荨麻疹家族史(OR=0.033,95%CI:0.002~0.601,P=0.021),未发现性别、AD病程、AD亚型和主要临床表型、过敏史、特应性疾病家族史、�
王佳怡曹巧芝彭聪李捷
关键词:皮炎特应性生物制剂药物不良反应
奥马珠单抗治疗对抗组胺药反应不佳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了解奥马珠单抗治疗H1抗组胺药控制不佳的慢性荨麻疹(CU)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使用H1抗组胺药疗效不佳并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的CU患者,通过7 d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荨麻疹控制评分(UCT)评估治疗后4、12、24周的疗效。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分析临床特征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共121例符合入排标准且数据资料相对完整的CU患者纳入本研究,男54例(44.63%)、女67例(55.37%),年龄13~70(39.88±14.36)岁;88例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72.73%),10例(8.26%)为慢性诱导性荨麻疹,23例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合并慢性诱导性荨麻疹(19.01%)。奥马珠单抗治疗4周时有效率为50.86%(59/116),完全应答率为25.86%(30/116);12周时有效率为78.26%(54/69),完全应答率为34.78%(24/69);24周时有效率为64.71%(22/34),完全应答率为23.53%(8/34)。治疗4周时,基线血清总IgE<40 IU/ml的CU患者(26例)治疗有效率(30.77%)显著低于血清总IgE≥40 IU/ml者(61例)(65.57%,χ^(2)=8.93,P=0.004)。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年龄、发病年龄、合并过敏性疾病、伴随症状、基线红细胞沉降率、基线C反应蛋白水平均与UCT评分显著相关(均P<0.05),而病程、临床类型、血清总IgE水平、外周血细胞计数、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UAS7评分等与UCT评分无显著相关性。121例CU患者中,8例(6.61%)报道了轻中度不良反应。结论奥马珠单抗可有效改善H1抗组胺药控制不佳CU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且耐受性良好;对于无合并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共病、无血管性水肿等伴随症状、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水平相对较低的患者在奥马珠单抗治疗中可能获益更多。
李丽俏彭聪陈翔李捷
关键词:荨麻疹生物制剂
度普利尤单抗对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度普利尤单抗对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接受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的中重度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59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2、4、16、24周采用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EASI)、特应性皮炎评分(SCORAD)、瘙痒峰值数字评分(NRS)、以患者为导向的湿疹测量评分(POEM)和皮肤病学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估患者疗效,同时记录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评分变化和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259例患者的年龄为(35.4±25.9)岁,AD病程[M(Q_(1),Q_(3))]为4.00(2.00,9.00)年,男性占64.1%(166例)。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第2、4、16、24周的EASI、SCORAD、POEM、DLQI和NR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均P<0.001)。第16周时EASI50、EASI75和EASI90构成分别为91.0%(101/111)、71.2%(79/111)和40.5%(45/111),第24周时构成分别为95.0%(76/80)、80.0%(64/80)和45.0%(36/80)。第24周的基础总IgE水平(P=0.005)和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P<0.001)与治疗前相比降低。54(20.9%)例患者出现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面颈部顽固性红斑(5.0%,13例)和结膜炎(1.9%,5例)。结论度普利尤单抗可有效改善中重度AD的皮疹面积、皮疹严重程度和瘙痒程度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王佳怡周冰静曹巧芝彭聪陈明亮陈翔李捷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3
胞浆CD 147通过调节Ca++/NFAT信号通路上调MMP9并促进黑素瘤细胞侵袭转移
目的 BSG (basigin)基因编码CD147蛋白,该蛋白也被称为EMMPRIN (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iloproteinase inducer).CD147是膜蛋白,包含一段约23个...
曾伟奇粟娟张江林卓一鸣彭聪陈翔
HIF-1α可能通过增加CD147和GLUT1的表达促进寻常型银屑病的糖酵解过程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分析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白细胞分化抗原147(CD147)及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和正常人表皮中的分布与表达,并探索这些蛋白质之间的关联及其在缺氧的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CaT细胞)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4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33例正常人皮肤活检组织中HIF-1α、CD147和GLUT1蛋白质的表达;在HaCaT细胞系中运用氯化钴诱导缺氧、RNA干扰和转染技术后,通过实时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探索蛋白质间的关联;通过检测ATP和乳酸浓度反映皮肤组织和HaCaT细胞的糖酵解能力。结果: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HIF-1α,CD147,GLUT1的表达增加及糖酵解能力增强;在诱导HaCaT细胞缺氧的过程中,HIF-1α使CD147和GLUT1的表达增加,同时乳酸浓度升高及ATP浓度降低,而CD147和GLUT1之间也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结合。结论:糖酵解能力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增强,提示与其有关的HIF-1α,CD147,GLUT1可作为银屑病潜在的治疗靶点。
唐雯龙婷婷李芳芳彭聪赵爽陈翔粟娟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Α糖酵解银屑病CD147葡萄糖转运蛋白1
止痒消疹颗粒联合第2代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慢性荨麻疹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经过,其一线用药为第2代抗组胺药,治疗选择有限,且抗组胺药的疗效存在个体差异,并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本研究旨在探索止痒消疹颗粒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且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接受常规的第2代抗组胺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在常规的第2代抗组胺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止痒消疹颗粒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2组7日荨麻疹活动度评分(Weekly Urticaria Activity Score,UAS7)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的差异,采用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ymptom Score Reduce Index,SSRI)评价并比较2种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UAS7均明显降低(分别P=0.001,P<0.001)。尽管根据UAS7计算SSRI来评价疗效时,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1.11%和59.38%,2组间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根据DLQI计算SSRI来疗效评价时,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3.33%和46.88%,2组间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均有3例患者存在嗜睡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止痒消疹颗粒联合第2代抗组胺药可有效降低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疾病活动度,且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单用第2代抗组胺药。
张丽杨波杨波彭聪彭聪粟娟陈明亮李捷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临床疗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