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扬

作品数:19 被引量:87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水陆交错带
  • 6篇土壤
  • 4篇植被
  • 3篇灌木
  • 2篇地形
  • 2篇陡坡
  • 2篇豆科
  • 2篇毒蛾
  • 2篇造林
  • 2篇造林方法
  • 2篇植被恢复
  • 2篇滞育
  • 2篇树种
  • 2篇水文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2篇土壤性质
  • 2篇退耕
  • 2篇退耕还林
  • 2篇气候

机构

  • 19篇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19篇李扬
  • 6篇王冬梅
  • 6篇信忠保
  • 5篇赵磊磊
  • 5篇李青山
  • 5篇朱清科
  • 5篇王晶
  • 4篇任远
  • 4篇张岩
  • 4篇赵荟
  • 4篇聂立水
  • 3篇薛智德
  • 3篇秦伟
  • 3篇刘中奇
  • 3篇关立新
  • 2篇邝高明
  • 2篇宋吉红
  • 2篇常存
  • 2篇王蕊
  • 2篇张金香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林业教育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教育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0
  • 1篇2009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概述被引量:11
2010年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当今地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相关学科研究的基础,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查阅相关文献,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数据来源、研究尺度、研究内容3个方面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和现状,提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
李扬
关键词:土地利用
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首先划分黄土坡面的立地类型,调查研究不同立地类型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困难程度,确定对应的主要植被类型;然后在相同立地条件的坡面内,调查局部微地形的数量和特征,并根据所述微地形的不同生...
朱清科赵磊磊张岩秦伟吴宗凯聂立水刘中奇薛智德赵荟张宏芝邝高明王晶谢静常存李扬关立新郑学良
五分钟林思考——林业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6
2020年
课程思政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新领域,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模式。文章以林业院校的代表——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总结了北林大林学院结合林学专业特色,创新开展“五分钟林思考”课程思政工作的基本思路、组织模式和初步成果,探讨了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思考和计划,对高校特别是农林高校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石彦君李扬
关键词:林业高校
吴起县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黄土高原是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其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状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此区域陆续开展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绩。陕西省吴...
李扬
关键词: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变化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首先划分黄土坡面的立地类型,调查研究不同立地类型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困难程度,确定对应的主要植被类型;然后在相同立地条件的坡面内,调查局部微地形的数量和特征,并根据所述微地形的不同生...
朱清科赵磊磊张岩秦伟吴宗凯聂立水刘中奇薛智德赵荟张宏芝邝高明王晶谢静常存李扬关立新郑学良
文献传递
豆科种子抗旱包衣组合物、包衣的种子和包衣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豆科种子抗旱包衣组合物、包衣的种子和包衣方法,通过扭形球囊霉菌种、羧甲基壳聚糖、植物生长调节剂、膨润土和保水剂的联合使用,使得到的包衣种子及其幼苗具有显著的抗旱性,能够为豆科种子提供优良的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微...
赵磊磊朱清科聂立水张岩苟丽晖王蕊张金香赵荟朱松李扬王晶周泽圆朱岩
文献传递
舞毒蛾卵滞育过程几种主要物质的含量变化被引量:1
2014年
海藻糖葡萄糖和小分子多元醇在昆虫滞育及接受低温刺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小分子多元醇及海藻糖和葡萄糖含量变化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昆虫的生理状况。通过气相色谱测定舞毒蛾整个滞育阶段海藻糖、葡萄糖、甘油、甘露醇、山梨醇、肌醇6种重要物质含量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海藻糖浓度升高再下降,冷处理30天时达到峰值(273.5±19.34)μg/mL,将低温处理150天的卵放入25℃后,海藻糖含量大幅下降。葡萄糖在试验开始时含量升高,但是低温刺激后又急剧下降,此后仅略有起伏,舞毒蛾卵放入25℃后,与海藻糖不同葡萄糖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试验中肌醇含量不断升高;甘露醇在滞育前期含量缓慢升高,但是低温刺激60天之后含量逐步下降;山梨醇含量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含量波动较大;甘油含量先是大幅升高然后下降,低温刺激后含量又反而升高。从葡萄糖、海藻糖以及小分子多元醇变化趋势看,以舞毒蛾卵内化学物质变化作为卵滞育开始或解除的标准并不可靠。试验期间,舞毒蛾卵肌醇含量一直升高,而其他5种化学物质都经历先升高随后持续下降的过程,说明在滞育期间卵内仍进行活跃的代谢活动;低温刺激后,平均卵重并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同时试验中几种物质含量是先升高再降低,此时卵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3种小分子多元醇在试验初期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低温刺激之后含量又进一步升高,但是随着低温刺激的继续,含量又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多元醇在特定条件下仍可以转化为糖类为代谢提供能量。
李扬梁韵石娟
关键词:舞毒蛾海藻糖葡萄糖甘油滞育
漓江水陆交错带典型灌木群落根系分布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被引量:12
2015年
在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选取一叶萩、细叶水团花、枫杨3种典型灌木群落,对不同土层深度的根长密度,以及根长密度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漓江流域生态修复过程中灌木植被恢复、主要灌木植被配置、快速绿化材料选取等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漓江水陆交错带典型灌木群落各土层根长密度差异性显著,分布规律均为:枫杨>细叶水团花>一叶萩。0—10 cm到40—60 cm土层,各灌木群落根长密度均减小,但不同灌木群落根长密度的差异程度逐渐缩小,表明地形、地表植物类型及生长状况对根长密度分布的影响也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2)枫杨(25.10g/kg)灌木群落底层腐殖质层厚,有机质含量最高,分别是细叶水团花、一叶萩的1.24、1.87倍。各灌木群落全氮含量从大到小依次是枫杨、细叶水团花、一叶萩,其值分别为:3.23、2.41、1.46 g/kg。土壤有效磷分布规律为一叶萩(11.56 mg/kg)>细叶水团花(5.37 mg/kg)>枫杨(3.99 mg/kg);一叶萩灌木群落有效磷含量远远大于枫杨和细叶水团花,原因是漓江水长期受人为洗漱影响,导致受江水干扰大的一叶萩灌木群落有效磷含量高。(3)根长密度与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正相关,与有效磷含量呈负相关,说明适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减少土壤有效磷,有利于土壤根系的生长。根长密度与0
李青山王冬梅信忠保李扬任远
关键词:水陆交错带灌木群落根长密度根系分布土壤性质
漓江水陆交错带不同淹没区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特征被引量:8
2015年
针对旅游区水陆交错带出现植被退化、砾石裸露导致景观观赏度降低的问题,以广西桂林市大圩古镇水陆交错带为研究区域,按照水陆交错带淹没程度将其划分不同淹没区,并在详细调查基础上研究了各淹没区植被指标与土壤理化特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水陆交错带物种组成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物种多样性在各个不同淹没区基本呈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具体为轻度淹没区>中度淹没区>重度淹没区>微度淹没区;随着水文作用的减弱,土壤砂粒含量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粉粒和黏粒含量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全磷含量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全氮含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全钾含量在各淹没区差异不明显;研究表明大圩古镇水陆交错带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多样性强烈地受以水位为主导的水文过程的影响与控制。扁蓄可以作为一种指示水淹时间的物种;此外,大圩古镇水陆交错带除受水文作用影响较大外,高强度旅游干扰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植被恢复工作应兼顾生态和旅游,提升大圩古镇景观游憩度。
李扬王冬梅信忠保王晶任远李青山
关键词:水文土壤水陆交错带旅游区
广西桂林漓江河岸带植被配置类型与退化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河岸带植被结构与组成等配置状况直接影响其稳定河岸、净化水质、生物多样性、生物栖息地以及旅游景观等重要功能。查明漓江河岸带主要植被配置类型及其各自退化表现、原因与恢复途径,是开展河岸带退化植被恢复的基础与前提。该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对漓江桂林-阳朔河段51个河岸带断面的地形、土壤、植被等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了河岸带植被退化的主要表现、主导干扰因素,并通过流域与河岸带尺度综合的角度,提出了漓江河岸带植被恢复的思路。从岸坡地形与植被组合出发,按照自然、近自然、人工等干扰程度,广西漓江河岸带可划分为江心洲宽滩地疏林灌草自然型、丘陵陡坡林灌草自然型、平原农田缓坡灌草近自然型、平原滩地林草近自然型、聚落阶地疏灌林草人工-自然混合型、城镇岸坡林草人工型等6种典型植被配置模式。漓江河岸带植被退化主要表现为多样性差、景观破碎、生态功能弱,而城镇、交通、旅游等不合理开发建设是主导性的干扰因素。从生态稳定和景观美观的角度,提出了漓江河岸带植被恢复与优化的思路,以期为广西漓江河岸带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信忠保肖玉玲王冬梅李扬任远李青山
关键词:河岸带植被配置生态退化植被恢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