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邦
- 作品数:60 被引量:75H指数:4
- 供职机构:五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魏源与湖南文化传统──兼论魏源“经世致用”思想被引量:3
- 1997年
- 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众多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之际,魏源成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突出代表;其"经世致用"思想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换的理论旗帜.这除了魏源能敏锐地把握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脉博外,冈时也与他思想深处蕴含着丰富的湖南文化传统有着内在的联系.魏源"经世致用"思想是当时时代特点和湖南地域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 刘兴邦
- 关键词:经世致用地域文化文化传统
- 论岭南心学
- 2015年
- 岭南心学是陈白沙开创、湛甘泉集大成的心学学术派别。陈白沙建构了以心为主的"自得之学"的心本论,实现了明代程朱理学向明代心学的转变。湛甘泉建构了以心为主的"随处体认天理"的心本论,形成了与王阳明心学不同的另一条心学路线。岭南心学的核心思想是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内外合一之学,而与程朱理学"偏于外"的支离之学和王阳明心学"偏于内"的支离之学相区别。
- 刘兴邦
- 陈白沙心学价值取向及思想特色被引量:3
- 1998年
- 明代思想家陈白沙以自然为宗旨,以自得为归宿,创立了江门心学。其价值取向是把道德主体确立在心上,突出自我的价值、个体的价值。这种价值观,一反程朱理学建立道德本体哲学体系时所遵循的理—心—理与心合一的思维路向;而沿着心—理—心与理合一的思维路向,使心与理内在地统一起来,并使明代文化实现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
- 刘兴邦
- 关键词:心学理学价值观
- 儒家民本主义价值观与近代民主主义被引量:2
- 1994年
- 本文通过对儒家民本主义思想理论前提,特定内容,历史走向的分析,说明儒家民本主义与中国近代民主主义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历史接合点.从而显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思想决不仅仅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舶来品,它具有自己的理论的源头,文化基因,民族特色和特定内容.其特定内容就是群体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体现了中国近代民主主义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差异性.
- 刘兴邦
- 关键词:民本主义西方资产阶级逻辑联系群体主义民贵君轻历史走向
- 孔子政治文明审视
- 2005年
- 孔子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以仁释礼”的“仁治”(人治)思想。孔子的“仁治”思想是对周人“礼治”思想批判、创新的产物。周人“礼治”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开端,它实现了从“神治”到“礼治”的转化,但周人的“礼治”思想仍然处于“神治”思想的束缚之中。孔子的“仁治”思想冲破了“神治”思想的束缚,实现了从“礼治”思想到“人治”思想的转化。孔子“仁治”思想所包含的“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内容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人治”思想与“民本”思想的基本框架和理论形态,并为当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政治文化资源和经验教训。
- 刘兴邦
- 关键词:礼治仁治
- 论陈白沙的政治思想被引量:1
- 2007年
- 陈白沙的政治思想包括"士不居官终爱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无负于斯世斯民"的民本思想。"士不居官终爱国"体现了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无负于斯世斯民"体现了其政治思想的根本宗旨。
- 刘兴邦
- 关键词:政治思想爱国民本
- 儒学岭南化与岭南化儒学——兼论白沙心学被引量:1
- 2014年
- 儒学在岭南的发展经历了儒学岭南化到岭南化儒学的发展过程。儒学岭南化是指儒学与岭南地区长期分裂的政治特征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厚政治特征的岭南儒学。它经历了两汉之际的政治论儒学、唐代的宇宙论儒学和宋代的事功论儒学三个阶段,代表人物有两汉之际的"三陈""四士",唐代的张九龄、韩愈,宋代的余靖、崔与之等。岭南化儒学是指儒学发展到明中叶以后,儒学在岭南经历了儒学岭南化向岭南化儒学、程朱理学向明代心学的两次转变,岭南儒家学者建构了岭南地区的儒家学派——江门学派,形成了具有岭南特色的岭南心学思想体系,代表人物是明代的陈白沙、湛若水等。
- 刘兴邦
- 市场经济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 1996年
- 中国传统的商品经济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商品经济,儒家伦理渗透到商品交换活动中,形成了“以义取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商品交换原则,但其交换的主体是缺乏独立人格的主体。市场经济要求塑造伦理经济人,同时也必然塑造出非伦理经济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承认、允许伦理经济人的存在,又必须克服、杜绝非伦理经济人的滋生,同时还应该提倡超越伦理经济人的道德理想和情怀。市场经济中伦理经济人的伦理原则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理想都可以在中国传统伦理中找到文化思想资源。
- 刘兴邦
- 关键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经济伦理道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理想农耕经济
- 江门学派的和谐文化特质
- 2010年
- 江门学派的和谐文化特质是指江门学派提出的"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心与理的和谐统一。它强调自我意识与社会规范、个体情欲与道德理性的协调,克服了朱熹理学以理主宰心和陆王心学以心替代理的心与理的对立与冲突,实现了心与理的融合。
- 刘兴邦
- 关键词:心理和谐
- 论朱熹理欲观的价值义蕴被引量:1
- 1995年
- 天理与人欲的关系问题是宋明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也是朱熹理学思想讨论的主要问题。天理与人欲关系讨论的中心是社会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社会伦理道德与社会物质利益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朱熹天理人欲关系的讨论,以揭示朱熹对社会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社会伦理道德与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的积极主张和现代意义。
- 刘兴邦
- 关键词:社会伦理道德理欲观《朱子语类》天理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