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佳

作品数:8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双创
  • 2篇土壤
  • 2篇土壤侵蚀
  • 2篇农业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教学
  • 2篇教学改革
  • 2篇赋存形态
  • 1篇岩溶
  • 1篇岩溶裂隙
  • 1篇营养
  • 1篇营养研究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覆盖度
  • 1篇润湿
  • 1篇生菜
  • 1篇碳储量

机构

  • 8篇贵州大学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湖南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成都大学

作者

  • 8篇陈佳
  • 3篇方怒放
  • 2篇吴泽燕
  • 1篇李忠武
  • 1篇程剑平
  • 1篇薛文韬
  • 1篇严俊
  • 1篇詹志杰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耕作与栽培
  • 1篇创新创业理论...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喀斯特地质高背景区浅层裂隙土壤Cd剖面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024年
[目的]研究浅层喀斯特裂隙土壤Cd的剖面分布规律,分析不同因素对裂隙中Cd分布的影响状况,为今后研究地下裂隙土壤中Cd的分布规律及Cd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黔西北典型地质高背景区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浅层裂隙土壤Cd的全量和形态,以及pH、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粒径和团聚体等5种土壤性质指标,通过方差和相关分析阐明裂隙剖面土壤Cd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1)裂隙土壤的理化因子对Cd分布影响显著;(2)裂隙土壤pH平均为6.70,Cd含量平均为2.99 mg/kg,其剖面分布呈现0—20 cm富集,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少,赋存形态以可还原态为主;(3)Cd全量主要受pH、CEC、黏粒、粉粒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共同影响,但其剖面分布的主控因子是CEC;(4)Cd形态分布的控制因子则因形态而异,弱酸提取态的分布主要受有机质控制,可还原态主要受CEC控制,可氧化态受CEC、黏粒和粉粒共同影响,残渣态的主控因子为粉粒含量;(5)漏斗形和梯形裂隙剖面土壤Cd含量显著小于长方形裂隙剖面土壤Cd含量。[结论]裂隙土壤Cd剖面分布规律受土壤理化性质和裂隙形态共同影响,长方形裂隙更易导致Cd的累积。
范萍萍陈佳张峰牛勇方怒放方怒放吴泽燕
关键词:岩溶裂隙剖面分布影响因素
红壤丘陵区不同植被覆盖阈值小流域时空分布规律被引量:3
2023年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土壤侵蚀状况的关键指标,实施植被恢复是防治小流域土壤侵蚀的重要措施,但小流域植被覆盖度到底恢复到多少才能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尚不清楚。基于土壤侵蚀治理的小流域植被覆盖度阈值效应,对红壤丘陵区33 157个小流域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评估不同植被覆盖阈值小流域时空分布规律与格局,以期精准制定小流域土壤侵蚀治理方式与对策。结果表明:(1) 2000—2015年,84%的小流域植被覆盖呈不断增加趋势,植被覆盖下降的小流域占15%,植被覆盖度基本不变的小流域仅有1%;(2)植被覆盖小于40%(低阈值带)的小流域占比小且相对稳定(3%~7%),说明大规模人工治理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局面已扭转,但耕地依然是重点关注的对象;(3)植被覆盖位于40%~80%(过渡带)的小流域占比一直最高(超过83%),应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治理方式,重点关注土地利用结构和植被结构的优化配置;(4)植被覆盖大于80%(高阈值带)的小流域占比从2010年前的1%~2%上升到2015年的14%,可见具有自我修复植被覆盖条件的小流域显著增加,实施自然恢复(如封禁)是高阈值带小流域的优先选择。
陈佳李忠武方怒放刘成宁珂王凌霞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小流域红壤丘陵区
润湿灌溉条件下生菜磷素营养研究
2015年
润湿灌溉是贵州大学农学院研发适宜石漠化山地区的高效集雨灌溉于一体的新技术,该技术具有阻止水分渗漏,防止土表水分蒸发、减少杂草生长等特点。为了解该技术施肥应用效果,在润湿灌溉和传统灌溉方式下,不同磷素供应水平对生菜鲜重、干重及其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润湿灌溉对生菜生长的前期具有促进作用。就施磷水平而言,传统灌溉方式下生菜在施磷水平为0.06g/kg条件下生长更旺盛,而润湿灌溉在施磷水平为0.02g/kg条件下对促进生菜生长具有显著效果,且优于传统灌溉方式。
陈佳薛文韬严俊詹志杰程剑平
关键词:生菜
“双创”背景下“精准农业”教学改革分析
2022年
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在新时代的教学改革发展中,许多高校教师已经开始将“传统农业”教学转变为“精准农业”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从现实的角度看问题。就目前的教学形势来看,教师需要以“双创”作为基础背景,探究“精准农业”教学改革的现实依据,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使其能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减少现代化教学中产生的问题。
陈佳
关键词:教学改革
侵蚀—沉积对土壤重金属形态、浓度及富集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4年
[目的]探讨侵蚀—沉积对土壤重金属形态、浓度和富集的作用规律,旨在明晰侵蚀—沉积对土壤重金属形态、浓度和富集的影响机制,为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国内外有关侵蚀—沉积对土壤重金属影响的相关文章,借助CiteSpace和VOSveiwer软件对侵蚀—沉积过程中影响土壤重金属的知识图谱进行研究,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结果]①近30 a侵蚀—沉积与重金属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在2017—2023年迅猛上升,地球化学特征、生态风险评价、源解析、迁移转化等是侵蚀—沉积与重金属研究的热点。②侵蚀过程中降雨促使重金属由颗粒态向溶解态转化。径流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异,沉积环境中土壤团聚体和黏粒含量影响重金属分布和富集。③有机质对重金属具有双重作用。既能吸附游离态重金属离子,降低土壤重金属的交换态含量,又能与重金属发生络合作用,提高重金属的有机结合态含量。④pH值对重金属形态的转化具有显著影响。酸性条件下促进重金属离子间络合、沉淀等作用;而碱性条件下土壤颗粒表面正电荷增加与重金属离子所带正电荷相排斥,进而影响土壤颗粒表面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⑤土壤水分影响重金属的还原释放。土壤水分越高重金属的溶解度越大,但过量的水分会导致氧气不足,降低氧化还原电位(Eh),Eh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壤铁锰氧化物和硫化物的稳定性,进而造成重金属浓度变化。[结论]侵蚀—沉积过程中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浓度变化和富集特征受多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呈现侵蚀区到沉积区显著的差异,未来研究应关注侵蚀—沉积过程中重金属动态演化监测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开发;侵蚀—沉积过程对重金属的赋存形态、浓度变化和富集特征的内在联系机制的研究;不同因素在侵蚀—沉积过程中
张峰陈佳范萍萍牛勇方怒放方怒放谭廷俊吴泽燕邰良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
“双创”背景下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3年
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及当前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背景下,革新农业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尤为重要。该文结合“双创”教育培养模式和学科特点,理清“双创”背景下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思路,分析现有培养模式下学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教学模式、多元化考核、建立合作平台、加大学科支持等具体优化建议,促进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断完善。
陈佳
关键词:农业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
贵州省退耕还林(草)时空格局及其固碳效应
2024年
[目的]为探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对贵州省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方法]以贵州省为例,利用ArcGIS与InVEST模型相结合,研究2000—2020年贵州省退耕还林(草)时空分布格局及碳储量变化。[结果](1)2000—202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显著,综合动态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依次为0.32%,0.11%,0.09%,0.35%。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相互转换,建设用地与水域主要来源于耕地。(2)2000—2020年退耕还林(草)总面积为238.17万hm^(2),土地利用转型主要以耕地转向林地为主,占总退耕还林(草)总面积的84.86%,主要分布在遵义市、毕节市和黔西南州等地。(3)2000—2020年退耕还林(草)区的碳储量共增加257.40×10^(6)t,呈逐渐增长的趋势。耕地转向林地的固碳量最大,达239.89×10^(6)t(93.2%),土壤碳库为主要贡献者,碳储量为178.15×10^(6)t(69.21%)。[结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有助于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耕地转向林地的固碳能力最大,耕地转向草地的固碳能力较小,在未来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可优先考虑耕地退耕成林地,有助于提高区域碳储量。
邰良陈佳龙文涛蔡华银王欣星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工程碳储量
土壤侵蚀对重金属迁移的作用规律与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24年
[目的]揭示土壤侵蚀作用下重金属的迁移规律,阐明重金属在土壤侵蚀作用下的迁移机制,为重金属的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基于国内外有关土壤侵蚀作用下重金属迁移的文章,从土壤性质、重金属性质、环境因子3方面就土壤侵蚀对重金属迁移的作用规律与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1)侵蚀作用下土壤重金属主要以颗粒态形式进行横向/纵向迁移,溶解态重金属迁移占比小但活性强,侵蚀造成沉积区的泥沙特性与侵蚀区土壤存在差异,可能影响重金属富集特征的空间分布格局;(2)土壤pH、有机质和黏粒含量越高,吸附重金属的能力越强,重金属被释放迁移的能力越弱;(3)土壤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对其迁移方式有影响,一般溶解态重金属主要来源于有效态,而相对稳定的残渣态通常以颗粒态形式迁移;(4)降雨、地形、植被等环境因子影响泥沙颗粒的迁移过程,并优先迁移细颗粒,使泥沙粒径分布随迁移路径呈一定的变化规律。[结论]侵蚀作用下重金属迁移受土壤—重金属性质及环境因子等多种因素影响,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不同地质背景与污染成因条件下土壤侵蚀对重金属迁移过程的影响;不同粒径土壤颗粒的重金属赋存形态异质性研究;喀斯特地下漏失对重金属迁移的作用机理,探究不同侵蚀条件下重金属地表流失与地下漏失的分配机制。
陈佳范萍萍龙文涛邰良
关键词:土壤侵蚀重金属迁移泥沙颗粒赋存形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