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李君

李君

作品数:15 被引量:77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篇燃烧
  • 4篇数值模拟
  • 4篇燃烧器
  • 4篇微燃烧
  • 4篇微燃烧器
  • 4篇值模拟
  • 3篇堆积床
  • 3篇多孔介质
  • 3篇阴燃
  • 3篇平板
  • 2篇传热
  • 2篇
  • 1篇地热系统
  • 1篇烟气
  • 1篇烟气排放
  • 1篇氧浓度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增强型
  • 1篇增强型地热系...
  • 1篇升温速率

机构

  • 12篇天津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石家庄铁道大...

作者

  • 12篇李君
  • 2篇朱家玲
  • 2篇白冰
  • 2篇陈金星
  • 1篇李小春
  • 1篇石露
  • 1篇卢占斌
  • 1篇袁维
  • 1篇张国伟
  • 1篇王勇

传媒

  • 6篇燃烧科学与技...
  • 2篇太阳能学报
  • 1篇热能动力工程
  • 1篇岩土力学
  • 1篇推进技术
  • 1篇新能源进展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平板微燃烧器中过滤燃烧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本文分别采用单温模型和双温模型,对氢气和空气预混气体在多孔介质微燃烧器中的燃烧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两种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异,并重点研究了单温模型的适用条件。结果表明:与双温模型相比,单温模型计算的火焰温度偏低,火焰位置更靠近上游;在多孔介质导热系数较小或孔隙率较大时,单温模型和双温模型得到的火焰温度和火焰位置差异较小。
李擎擎李君陈金星
关键词:过滤燃烧微燃烧器数值模拟
裂隙通道内流固换热系数解析解及敏感性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以增强型地热系统中岩体裂隙通道内换热问题为核心,应用局部非热平衡法,针对圆柱岩体裂隙内流动换热理论模型,依据岩体截面二维导热方程推导出单裂隙流固换热系数解析解。通过将可测参数带入计算方程中,得出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换热系数,并与文献中将岩体半圆截面等效为矩形一维导热模型所计算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裂隙开度条件下,当流速较低时其结果与文献得出的结果吻合较好,但随着流速的增大误差逐渐增大。利用敏感性分析法,在外壁温变化条件下,分析裂隙开度与流速对换热系数的影响,表明流速的影响略大于裂隙开度。
朱家玲张国伟李君白冰
关键词:增强型地热系统换热系数解析解
静止气氛中单碳粒燃烧非稳态过程的影响因素
2023年
针对单个碳颗粒在静止气氛中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包括详细的物理和化学模型在内的瞬态数值模拟。研究了粒径收缩、初始粒径(50~200μm)、环境氧气的体积分数(9%~21%)和气相温度(1 200~1 600 K)对燃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粒燃烧过程中,碳粒表面温度先逐渐升高后迅速下降至环境温度,峰值温度出现在碳粒半径为35~45μm的范围内;碳粒收缩过程符合d_(2)定律,推导得到的碳粒单位面积燃烧速率φ与粒径r_(s)的反比例关系式可用于对碳粒燃烧速率的预测计算;碳粒燃烧过程的特征值只取决于当前的颗粒直径,与其先前的演变过程无关;碳粒粒径越小,温度越低,化学动力学对燃烧过程的控制能力越强;初始碳粒半径相同时,升高气相温度或环境氧气的体积分数不会改变燃烧过程特征值的基本变化趋势,燃烧速率和碳粒表面温度均随气相温度或环境氧气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大,其中气相温度升高会导致碳粒表面温度达到峰值时的粒径减小。
王勇李君
关键词:碳粒燃烧速率表面温度
一种双折减法与经典强度折减法的关系被引量:45
2015年
经典强度折减法的出发点是对强度值进行折减,进而导致对强度(准则)中的参数使用同一个折减系数。使边坡处于整体临界平衡状态的折减系数恰是边坡的强度储备安全系数。一些学者陆续提出了对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采用不同折减系数的所谓双折减法,但尚无严格的理论依据。提出双折减法的出发点是对强度(准则)中的参数进行折减,或简称"强度参数折减",这样可自然导致采用不同的折减系数,但此时已无法自动得到基于强度储备的安全系数。为此,提出了定义安全系数的新框架——基于参照边坡的安全系数定义,为双折减法建立了理论基础。将新提出的一种双折减法与经典强度折减法进行了比较,发现可以将经典强度折减法纳入该双折减法的计算过程,并从理论上证明了该双折减法的安全系数几乎总是小于经典强度折减法的安全系数,数值模拟实例也证实了这个结论。这表明,经典强度折减法有可能高估了边坡的安全性,建议的双折减法可作为边坡稳定分析的备选方法之一。
白冰袁维石露李君李小春
关键词:边坡安全系数强度折减法
盖层对煤堆积床阴燃过程影响的小尺度实验研究
2024年
为掌握盖层影响下煤火阴燃传播情况,根据地下煤火的空间结构特征,设计搭建了实验室小尺度煤堆积床阴燃实验装置,在煤层上方放置多孔陶瓷模拟真实煤火中的上覆盖层.通过改变盖层中的裂隙特征揭示了盖层对煤阴燃传播过程及烟气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煤层上方存在完整的气体通路,是在盖层影响下阴燃成功点火和传播的必要条件.改变盖层中裂隙之间的距离会影响裂隙向下方煤体供氧的能力,从而影响煤阴燃到达峰值温度的时间.盖层主要对浅层煤层阴燃产生影响.随着盖层裂隙开度的减小,煤层阴燃反应速率逐渐下降,峰值温度逐渐降低;在本实验条件下,裂隙开度为4 mm时,阴燃无法传播.
刘志航李君潘俊杰
关键词:阴燃盖层烟气排放
自然通风下煤堆积床阴燃过程的基本特性被引量:1
2022年
为研究地下煤火的蔓延特性,根据真实煤火背景设计搭建了煤火阴燃的实验装置.采用加热棒进行强制点火,并根据工况需要改变实验装置的通风条件,揭示了自然通风下煤火阴燃过程中温度分布和质量损失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点火过程表面裂隙的发育具有随机性,导致点火阶段不可重复.水平方向上,上、中层峰值温度稳定在590℃和540℃,传播速度为0.274 mm/min和0.261 mm/min.根据升温速率和加速度曲线将煤-氧反应过程分为吸附热控制区、水分蒸发控制区、氧化控制区、热解控制区和氧化-热解反应竞争区5个区间.将质量损失分为4个阶段,随着反应的进行,质量损失速率不断减小.侧边通风增大边界处氧气浓度,氧气从侧面沿水平方向进入煤层有一个渗透距离,大约为6 cm.
潘俊杰李君
关键词:阴燃自然通风温度分布
多孔介质微燃烧器内的火焰驻定机理研究
2022年
为解释毫米尺度多孔介质燃烧器中火焰可在一个当量比范围内驻定的物理现象,搭建了二维非稳态数学物理模型,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定性研究了氢气/空气预混气在部分填充不锈钢网的微通道内的火焰传播特性。通过分析浸没火焰及表面火焰的温度分布特点并量化燃烧室内的预热和散热发现:火焰驻定在多孔介质内的不同位置时对应的传热特性存在差异,是控制火焰传播速度在一定当量比范围内保持恒定的关键因素,而预热及散热的相对大小可作为衡量传热对火焰宏观影响的重要参数。对火焰的总预热与总散热之比R越临近多孔介质入口边界,变化越剧烈,导致浸没火焰易驻定在多孔介质的中上游区域;多孔介质对火焰的预热虽在多孔介质出口边界外减小,但与多孔介质散热之比Rp呈上升趋势,使得低流速工况下易形成表面火焰。同时,R随当量比的变化规律导致多孔介质下游火焰的稳定性相对较弱。
李姝李君卢占斌
关键词:微尺度燃烧多孔介质回热传热特性
煤自燃过程中的温升及CO生成特性被引量:10
2017年
设计搭建了研究煤田火灾的实验模拟装置.采用中心开通孔的耐高温泡沫陶瓷模拟上覆盖层,通过在煤体下端外加热源的方式对煤层加热,研究了盖层表面的温度和生成的CO随煤样温度的变化规律,并测量了煤体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盖层厚度的增加可以加快煤低温氧化进程,减少到达快速氧化临界温度所需的时间;根据煤体的升温速率、CO体积分数和盖层标志点温度随煤温的变化规律,可推断出实验用煤样氧化加速的临界温度约为80,℃,CO体积分数与煤样温度近似呈指数式关系.CO体积分数与煤样温度的关系方程可以用来判断煤低温氧化的程度,对煤田火灾的早期探测有一定指导意义.
王聪李君付彭宾
关键词:煤田火灾升温速率
多孔介质微小燃烧器的传热特性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H2/空气预混气在全填充多孔介质平板微燃烧器内的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多孔介质导热系数、壁面导热系数、当量比、孔隙率对微燃烧器回热循环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预热区对流回热效率、多孔介质导热效率与多孔介质导热系数呈正相关趋势;壁面导热系数增大会使预热区对流回热效率下降,壁面对流回热效率上升;预热区对流回热效率、壁面对流回热效率与当量比呈负相关趋势;多孔介质孔隙率是影响回热效率的重要因素,随着孔隙率的增大,预热区对流回热效率下降,壁面对流回热效率上升.
肖洪成李君李擎擎
关键词:数值模拟
多孔介质微燃烧器的稳燃范围的数值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氢气/空气预混气在部分填充多孔介质的微平板燃烧器中的实验现象进行了模拟,研究了多孔介质热导率、壁面热导率、多孔介质孔隙率对稳燃范围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稳燃范围的大小与多孔介质热导率呈正相关趋势,较高的多孔介质热导率将会拓宽稳燃范围;随着壁面热导率的增加,稳燃范围与壁面热导率呈V型比例;多孔介质孔隙率也是影响稳燃范围的一个重要因素,在0.5~0.9的区间内,随着孔隙率的增大,稳燃范围也随之增大.
陈金星李君李擎擎
关键词:多孔介质数值模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