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春景

作品数:9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癌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细胞
  • 3篇抑瘤
  • 2篇细胞淋巴瘤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瘤
  • 2篇内皮
  • 2篇聚合酶
  • 2篇抗CD20
  • 2篇抗原
  • 2篇合酶
  • 2篇B细胞
  • 2篇B细胞淋巴瘤
  • 2篇CD20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抗体
  • 1篇单克隆抗体治...
  • 1篇短串联重复
  • 1篇短串联重复序...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机构

  • 7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9篇王春景
  • 8篇刘玉琴
  • 7篇顾蓓
  • 5篇卞晓翠
  • 4篇朱琰
  • 4篇冯海凉
  • 4篇孙蕊
  • 3篇张宏
  • 2篇杨振丽
  • 2篇苏小玲
  • 1篇任民峰
  • 1篇吕立宁
  • 1篇张凤珠
  • 1篇杨善蓉
  • 1篇高进
  • 1篇赵爱芳
  • 1篇赵晓梅

传媒

  • 2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生命科学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免疫学会...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3
  • 1篇199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CCC-HPF-2细胞基因组DNA可作为STR分型标准物质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检测细胞培养传代过程中的基因稳定性,筛选符合中国人遗传特性的DNA标准物质,建立DNA标准细胞库。方法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核型分析检测细胞传代过程中形态、分子表达及核型是否稳定;应用PCR方法检测细胞的外源微生物及种属来源;STR检测验证细胞在传代过程中STR表达谱的平衡性及稳定性。结果 CCC-HPF-2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波形蛋白表达阳性,CK阴性;无外源微生物污染;细胞来源于人;所有15个STR基因座都得到扩增,呈现较好的扩增平衡性,各代细胞STR表达谱一致,表现了高度稳定性。结论 CCC-HPF-2细胞来源于人,30代内的该细胞DNA可作为STR分型标准物质。
杨振丽卞晓翠刘玉琴王春景苏小玲顾蓓张宏
关键词:短串联重复序列STR细胞库标准物质
在基金项目组织管理中更好地实施科研管理职能被引量:1
1998年
吕立宁张凤珠赵爱芳王春景宋光欣李曼歌杨善蓉
关键词:科研管理科研管理
抗CD20单链抗体融合显性抗原肽的原核表达和其抑瘤活性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人工设计并表达美罗华(C2B8)单链可变区抗体与李斯特菌溶细胞素O(Listeriolysin O,LLO)显性抗原表位构成的重组融合蛋白(Sc Fv-p LLO),初步分析其抗淋巴瘤细胞活性。方法:查询数据库获得美罗华(C2B8)单抗VH和VL基因序列,构建抗CD20单链抗体(Sc Fv)基因序列,选取LLO的2个CD4+T细胞表位,构建单链抗体融合抗原表位的重组蛋白基因序列,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经诱导表达纯化,流式细胞术和免疫共沉淀分析其与淋巴瘤细胞结合能力,细胞增殖实验测定其对淋巴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凋亡实验分析其诱导淋巴瘤细胞凋亡的能力,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分析其免疫原性。结果:成功诱导表达重组蛋白Sc Fv-p LLO。Sc Fv-p LLO可不同程度地靶向结合不同淋巴瘤细胞系,并明显抑制Raji细胞生长和诱导其凋亡。Sc Fv-p LLO可刺激免疫小鼠脾细胞增殖。结论:重组蛋白Sc Fv-p LLO保留了Sc Fv的功能,可靶向结合和抑制CD20阳性淋巴瘤细胞的生长,同时可激活机体免疫应答,为进一步研究其模拟瘤细胞表面抗原和作为瘤细胞疫苗佐剂的功能奠定基础。
孙蕊朱琰冯海凉卞晓翠顾蓓王春景刘玉琴
关键词:CD20B细胞淋巴瘤
靶向抑瘤活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人工设计并表达美罗华(C2B8)单链可变区抗体与李斯特菌溶细胞素O(LLO)显性抗原表位构成的重组融合蛋白(ScFv-pLLO),初步分析其靶向结合和抗B细胞淋巴瘤细胞活性.方法:查询数据库获得美罗华(C2B8)单...
孙蕊朱琰冯海凉卞晓翠顾蓓王春景刘玉琴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实验细胞来源的种属鉴定
<正>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鉴定常见细胞来源的种属,以判断培养细胞是否存在种间的交叉污染。方法离心柱法提取待检测细胞的基因组DNA;针对人、小鼠、大鼠、中国仓鼠、叙利亚仓鼠、非洲绿猴、兔、猪、牛、狗等十种常见...
卞晓翠刘玉琴王春景苏小玲赵晓梅顾蓓张宏
关键词:聚合酶链式反应细胞培养种属鉴定
文献传递
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效应机制被引量:4
2016年
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主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95%以上的B细胞淋巴瘤均表达B细胞分化抗原CD20。尽管目前CD20在B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的具体功能尚未阐明,但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和在细胞膜上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其成为B细胞淋巴瘤靶向治疗的主要靶点。近十年来,随着抗CD20单克隆抗体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联合传统的CHOP化疗方案,在NHL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虽然,近年来抗CD20单抗逐渐被用于B细胞相关的自身免疫病的治疗,但相关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在针对NHL的临床治疗中,抗CD20单抗的疗效被认为依赖于效应器机制,主要有ADCC、CDC和细胞凋亡。虽然抗CD20在淋巴瘤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免疫疗效,但部分瘤荷较大的病人出现了耐药和复发,循环中大量B细胞由于单抗的结合而被机体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或NK细胞杀伤,机体出现成熟B细胞空缺期,同时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和补体大量消耗,造成机体免疫效应功能饱和和效应器耗竭。本文就抗CD20单克隆抗体在治疗淋巴瘤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及可能造成的机体效应器耗竭问题做一简要的概述。
孙蕊朱琰冯海凉卞晓翠顾蓓王春景刘玉琴
关键词:B细胞淋巴瘤CD20抗CD20单克隆抗体
体外肿瘤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的观察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观察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及其在体外直接接触培养时内皮细胞的形态变化。方法 免疫磁珠阳性选择法分离培养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 ,生长至汇合状态时加入不同的肿瘤细胞 (小鼠树突状细胞肉瘤细胞DCS、人胃癌细胞MGC 80 3、小鼠肺腺癌细胞LA795 )共培养 ,光镜、扫描电镜、免疫组织化学、transwell法及荧光分子传递等方法观察内皮细胞的形态、功能的变化。结果 培养的内皮细胞部分呈卵石样 ,部分呈长梭形。长至汇合状态的内皮细胞再加入肿瘤细胞后 ,内皮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 ,汇合细胞中间出现许多圆形管腔样结构 ;肿瘤细胞往往分布在新形成的腔隙内 ;肿瘤细胞条件培养基可支持内皮细胞的生长 ,促进内皮细胞的运动 ;lucifferyellow分子可直接从肿瘤细胞传递到内皮细胞。结论 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可进行通讯 。
刘玉琴顾蓓王春景张宏高进任民峰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细胞结构细胞运动
分泌IL-21的白血病细胞系的建立及其抑瘤作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建立及鉴定稳定表达白介素21的4种白血病细胞系,并初步分析其刺激活化的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功能。方法构建携带白介素21和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质粒,包装慢病毒,感染4种白血病细胞系,连续传代后,通过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ELISA法鉴定建立的4种细胞系。以稳定分泌IL-21白血病细胞为抗原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细胞分析计数仪检测增殖倍数,流式细胞仪分析淋巴细胞的表型,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增殖后的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建立稳定表达IL-21的4种细胞系:K562-IL-21、THP-1-IL-21、jurkat E6-1-IL-21和RPMI8226-IL-21。3份人PBMC在4种分泌IL-21的白血病细胞的作用下都有增殖,增殖倍数在1.147±0.057~2.725±0.345倍之间。不同数量的IL-21分泌白血病细胞都可激活淋巴细胞增殖,增殖的倍数在1.127±0.152~2.213±0.200之间。增殖后CD3+T淋巴细胞和CD56+NK细胞的比例降低(P<0.05),CD19+B淋巴细胞比例增加(P<0.05);由分泌IL-21白血病细胞激活后的淋巴细胞对母系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高于对照组。由分泌IL-21白血病细胞激活后的淋巴细胞对母系白血病细胞和其他7种肿瘤细胞均有杀伤作用,杀伤率在(28.68±9.31)%^(78.45±0.61)%之间。结论 4种分泌IL-21的白血病细胞可刺激PBMC增殖并激活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朱琰孙蕊王春景刘玉琴
关键词:白血病细胞系白介素21肿瘤治疗
猿猴病毒40T抗原转化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PUMC-HUVEC-T1的建立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建立猿猴病毒40(SV40)T抗原转化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VUEC)模型,为内皮研究提供可利用资源。方法分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原代培养。感染含有SV40大T、小T抗原的慢病毒,连续传代培养。对感染后的HUVEC,RT-PCR检测大T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检测vWF、CD31、CD34的表达及结合凝集素能力,透射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Matrigel检测管状成型,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皮下接种BABL/c-nu裸鼠检测致瘤性,PCR法进行种属鉴定及支原体检测,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检测鉴定细胞身份。结果转化后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命名为PUMC-HUVEC-T1,扁平多角状,汇合时典型铺路石排列,体外传代40代以上(1∶3~4);细胞中有SV40LT mRNA的表达;vWF、CD31、CD34表达均阳性,可结合荆豆凝集素-1(UEA-1);电镜可见WP小体;不同代数细胞核型正常稳定,裸鼠体内接种不成瘤。PUMC-HUVEC-T1种属鉴定为人源性,STR结果与原代HUVEC一致,无支原体的污染,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收藏。结论建立了易获得、背景清楚、质量可靠的SV40 T抗原转化的HUVEC细胞系PUMC-HUVEC-T1。
冯海凉王春景顾蓓杨振丽刘玉琴
关键词:SV40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