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 作品数:21 被引量:90H指数:5
- 供职机构: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高产高效优质高油玉米自交系的选育研究综述
- 2010年
- 高油玉米具有粮、油、饲、经、工、能等多种用途,品质优良(商品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卫生品质)对其需求不断增加。该文通过对高油玉米的发展现状、育种手段和方法、基本途径的概述,指出:构建新型高油玉米育种材料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加强高油玉米种质资源的扩增、改良、创新,同时利用已有的杂种优势模式,侧重于广适耐密植和综合抗性的提高,选择高产优质普通系与高油系的合理组配方式,探测未知的高油玉米杂优模式,系统地选育高产高效优质高油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种,对加快吉林省高油玉米育种步伐以及高油玉米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刘学玲王平姜立雁齐晶邹俊岩牛宏伟宋涛
- 关键词:自交系杂优模式
- 吉林省早熟玉米杂交种推广应用初探
- 2016年
- 现代农业对玉米杂交种的要求是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大数量的优质产品,以获得最高生产效益。近年来吉林省白山,靖宇,抚松,汪清,敦化、延边等早熟玉米生产区玉米总产有大幅度提高,种植早熟、高产、抗倒、抗病、耐密植玉米杂交种发挥了重要作用。
- 时彦王平姜立雁刘学玲孟令媛宋涛郑东亮
- 关键词:玉米杂交早熟抗倒
- 德美亚系列玉米杂交种对早熟玉米育种的启示被引量:5
- 2019年
-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德国KWS公司在东北推广的早熟玉米品种德美亚系列以其高产、优质、抗性强、适应性广、耐密植、脱水快、适宜机收等特点,快速占领早熟玉米市场。本文分析德美亚1号、2号、3号的特征特性及生产推广应用,结合玉米早熟区域的土壤类型、气候特点、主推品种特性,提出适应我国东北早熟区玉米育种目标与策略。
- 廉军姜立雁李福林张健王振萍王平刘学玲
-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机械化设计育种
- 玉米新品种通玉9585在吉林地区的种植技术要点被引量:2
- 2019年
- 该文主要介绍玉米新品种通玉9585的品种定义、主要特征特性以及产地种植环境要求,同时介绍玉米品种种植过程中的轮作、深耕、整地、起垄,种子精选、晾晒、拌种,适时播种、施肥、病虫害等田间管理技术。
- 王振萍刘学玲姜立雁李福林张健曲海霞王平董本春
- 关键词:玉米栽培方式播种病害
- 种植杂交玉米丰产优质的几项栽培措施
- 2012年
- 近年来,通过选用优良玉米杂交种,特别是以先玉335为代表的高产耐密植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增加种植密度,使玉米产量和品质均大幅度提高。同时使商品粮具有良好的商业品质和较高的市场价格,除品种遗传本能增产外,栽培上要配合几项栽培措施,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更好地发挥玉米的增产潜力。
- 尹斌王平姜立雁刘学玲薛凤华李杰刘长平
- 关键词:密植追肥
-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被引量:10
- 2008年
- 1整地种植玉米对土壤的要求不高,肥地、瘦地均可种植。但玉米要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和养分,故要选择地势平坦,质地疏松,肥力中等以上的地块,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 王平孟令媛刘学玲金真王越人张晓梅李洁
- 关键词:玉米穗养分苗期管理虫害追肥
- 地膜覆盖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被引量:42
- 2007年
- 文章根据地膜覆盖玉米的营养、生育特点和多年生产经验,总结出一套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
- 杜立志王越人马凤有王平康恒张晓梅李杰王晓蔷
- 关键词:地膜玉米栽培技术
- 玉米种植方式的演变与玉米新品种选育被引量:2
- 2016年
- 该文从玉米新品种选育更替和种植方式的演变两方面,总结了玉米生产中的玉米新品种及相应配套的种植方式,证明不同的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合理的种植方式能大幅度提高玉米的产量,其中合理密植是最好的种植方式。
- 张森王平姜立雁刘学玲李洁金真
- 关键词:玉米新品种选育品种更替
- 种植甜黏玉米的经济效益和前景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对青玉米的需求。甜、黏玉米以其独具特色的籽粒构造、营养成分、加工品质及松软可口的天然风味等特点。集色、香、味、营养于一体,有着独特的用途、加工、栽培要求和相应的销售市场。加之农民经济意识的提高,种植甜黏玉米的面积越来越大.是大、中城市、饭店和旅游胜地的畅销食品.产值在1.5万~2.5万元/hm^2(按0.3-0.5元/穗计算)。如何提高种植甜黏玉米的经济效益是当前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甜黏玉米的营养特点、生育特点和多年生产经验.总结出一套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供参考。
- 马凤有刘学玲王越人王平姜立雁姜海英张晓梅
- 关键词:青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营养成分天然风味
- 玉米丝黑穗病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1年
-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全国不同地区都有发生,发病率基本上等同于损失率。在北方地区更容易发生,且病害比较严重,部分地区发病率甚至在50%~60%,严重损害玉米生产。笔者总结了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病害表现和防治措施,以及多地区不同研究人员对不同品种接种丝黑穗病后的抗性表现,为玉米种植人员在今后种植中提供参考,以避免该病害的发生。
- 马艺文张艳辉刘学玲王振萍姜立雁张健徐正学王平
-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抗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