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飚
- 作品数:8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双流县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特急性外伤性颅内多发血肿的手术治疗
- 2008年
- 目的:总结颅脑损伤致特急性颅内多发血肿的手术治疗经验,提高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颅脑损伤后特急性颅内多发血肿的临床资料。根据血肿的主要分布情况,对病例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型的血种进行适当的治疗,个体化处理。着重探讨不同血肿类型的治疗原则、手术策略、术中处理等方面的问题。结果:96例全部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其中恢复良好38例(39.6%),中残23例(23.9%),重残或昏迷状态13例(13.5%),死亡22例(22.9%)。结论:颅脑损伤特急性多发颅内血肿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措施,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方法能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 李舜元王飚谢锐锋
- 关键词:颅脑损伤手术治疗
- 额下外侧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20例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经额下外侧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1-2014年收治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20例,均通过额下外侧入路显微镜下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治疗,观察手术效果、预后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一次性满意夹闭动脉瘤,术前Hunt-Hess分级I级10例,II级8例,III级2例,无死亡及重度致残病例,其中3例出现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6~12月,按GOS预后评分,其中5分18例,4分2例;1例术后6月仍表现为缄默状态,2例有短期记忆力下降表现。结论经额下外侧入路处理前交通动脉瘤操作较简单、手术创伤较小,可临床上推广应用。
- 周智王飚雷军王婷黄弋洋
-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动脉瘤夹闭术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危重患者中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同时总结并发症有效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方法纳入2009年9月-2012年9月期间行PICC的190例神经外科重症住院患者,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开展针对性预防和护理。结果本组患者PICC置管后有75例发生不同类型并发症,其中置管时并发症17例,包括导管异位8例,送管困难6例,穿刺失败3例,发生率为9%;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58例,包括穿刺点渗血、渗液16例,意外拔管12例,静脉炎10例,导管部分脱出9例,导管堵塞7例,导管相关性感染3例,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30.5%。根据其发生的不同原因,采取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并发症得以治愈,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结论规范护理流程,加强临床培训,熟悉和掌握PICC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提高PICC置管、使用的安全性。
- 胡静雷军王飚苟永胜
-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神经外科重症并发症护理
- 成人外伤性脑梗塞4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成人外伤性脑梗塞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48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资料。结果:CTMRI扫描和追踪观察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及早发现,及早综合治疗,预后良好。结论:要重视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认识,及早诊断、合理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 李舜元王飚谢锐锋
-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梗塞
- 闭合性颅脑损伤中低颅压综合征的诊治处理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外伤性低颅压综合征的表现、病因及诊治经验。方法分析41例外伤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资料;41例均行腰穿检查,侧卧压力均低于80mmH2O,及时补充等渗电解质液治疗。结果经治疗40例痊愈,经综合治疗3~12d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压力逐渐恢复正常,1例合并腹腔出血死亡。结论外伤性低颅压综合征应注意与颅内压增高鉴别,需及时确诊与治疗,但该综合征起病隐匿、易误诊、应提高警惕,若诊治及时、预后多良好。
- 王飚
- 关键词:颅脑损伤低颅压综合征
- 早期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7
- 2013年
- 目的探讨床旁颅内压传感器植入的安全性,及早期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时机选择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颅内压监测将病人分为监测组和常规组,均行急诊开颅减压手术。分析两组病人入院至开颅时间、术前脑疝率、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预后评价等指标。结果监测组入院至手术开颅时间早于常规组,术前脑疝率监测组低于常规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组(P<0.05);而两组颅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病人穿刺点无一例脑内血肿形成。结论床旁颅内压传感器植入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早期颅内压监测对手术时机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 雷军王飚谢锐锋李舜元
-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
- 持续腰池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评价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对重型颅脑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比分析48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术后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及同期手术后行腰椎穿刺引流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术后随访3个月,其中恢复良好31例(64%),中残11例(23%),重残或昏迷状态5例(10%),死亡1例(2%),对照组30例,恢复良好16例(53%),中残9例(30%),重残或昏迷状态3例(10%),死亡2例(6%)结论持续腰池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方法简便易行,较腰椎穿刺引流能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可以推广应用。
- 李勋李舜元王飚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持续腰池引流
- 颅内压监护在额叶脑挫裂伤中应用的临床体会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分析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施行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对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0年5月,对48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采用穿刺置管法行脑室额角或附近ICP监护,使用美国强生-REF-8266型监护仪进行4~9d连续监测;常规进行脱水、止血、亚低温等治疗,同时监测有创血压了解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结合头颅CT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结果在48例患者中有8例ICP<2.67Kpa,保守治疗愈后良好;ICP2.67~5.33Kpa的患者为27例;监护治疗中出现13例ICP>5.33Kpa或ICP进行性增高,再行CT检查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或脑挫伤病灶明显增大等行手术治疗,有20例愈后良好,5例中重残,2例死亡。持续性ICP≥5.33Kpa的患者13例全部急诊手术,有6例愈后较良好,5例重残,2例死亡。结论 ICP动态监测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变化,ICP亦能较准确反映脑灌注压(CPP),对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应放宽手术适应证,尽早手术可降低死亡率及残障率。
- 王飚胡静雷军
- 关键词:脑挫裂伤颅内压监护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