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文
-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状态与神经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状态与皮质下腔隙性梗死部位及病灶数、白质病变和内侧颞叶萎缩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59例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二级预防门诊登记的最近一次症状性缺血性卒中病史>3个月的脑小血管病患者。根据详细的神经心理学评估结果,将59例患者分入无认知障碍组(24例)、轻度认知障碍组(22例)和血管性痴呆组(13例),采用头颅磁共振成像多重序列检查及斜冠状面重建,依据所得图像进行皮质下腔隙性梗死病灶计数、白质病变评分和内侧颞叶萎缩评分。结果: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与皮质下腔隙性梗死病灶总数有关(P=0.004),其中皮质下白质部位腔隙性梗死病灶数在3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轻度认知障碍组和血管性痴呆组患者丘脑部位腔隙性梗死病灶数多于无认知障碍组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大部分的白质病变病灶位于额叶和顶枕叶,颞叶和基底节的白质病变较少。3组之间双侧额叶(P=0.033)和双侧基底节(P=0.009)的白质病变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例患者中,43例完成磁共振成像斜冠状面重建。左右内侧颞叶萎缩一般呈同步发展;3组之间左或右内侧颞叶萎缩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在13例左内侧颞叶萎缩评分≥2分的患者中,11例为无认知障碍组和轻度认知障碍组患者;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均有内侧颞叶萎缩,其中6例患者的左右侧平均内侧颞叶萎缩评分≥2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皮质下白质腔隙性梗死病灶数[比值比:2.39(95%可信区间:1.19~5.80),P=0.005]和左内侧颞叶萎缩评分[比值比:10.21(95%可信区间:2.02~51.75),P=0.003]是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认知损害程度与皮质下白质腔隙性梗死病灶数和左内侧颞叶�
- 曹雯炜赵薇俞羚柴文汪耀徐群
- 关键词:神经影像学
- 皮质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弥散张量成像和脑血流量的研究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明确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白质完整性、脑血流量及其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招募严格定义的CSVD患者58例,分为无认知障碍(no cognitive impairment,NCI)11例、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vascula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VaMCI)29例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18例三组,评定脑室旁(periventricular,PV)及放射冠(corona radiate,CR)白质的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参数,即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和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应用CT灌注(CT perfusion,CTP)成像对PV和CR区进行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测定。对DTI参数、CBF和认知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三组间PV区的CBF及MD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其中MD值与CBF以及注意执行功能间均呈显著相关性(P<0.01),但CBF和认知功能间未见相关性。三组间FA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FA值亦未显示与CBF以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2三组间CR区的CBF和MD、FA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仅CR区MD和注意执行功能有一定相关性(P<0.05),CBF与DTI参数以及认知功能间均未见相关性。结论脑室旁白质完整性的破坏是CSVD患者认知损害的重要影像学标志,且与低灌注密切相关。
- 支楠柴文卢东赵薇耿介立糜建华俞羚曹雯炜周滟徐群
-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障碍弥散张量成像脑血流量
- 阿尔茨海默病的血液生物标记物研究进展
- 2014年
- 一、背景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以细胞外β淀粉样(β-amyloid,A11)蛋白沉积、tau蛋白超磷酸化参与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进行性神经元丢失为病理特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认知和精神障碍,患者最终丧失自主生活能力。
- 柴文徐群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 脂质调控:心血管危险因素评估及血脂调控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被引量:5
- 2014年
- 1前言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它是英格兰和威尔士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约占总死亡的1/3。在2010年,约180 000人死于CVD,其中80 000人死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9 000例死于脑卒中。在这180 000例患者中,46 000例<75岁,其中75%是男性。CVD的死亡率高峰见于20世纪70~80年代,此后死亡率下降过半。
- 高丽王飞王宝祥申浩柴文赵燕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评估他汀类药物他汀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