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伟 作品数:11 被引量:81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 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艾米替诺福韦治疗HBeAg阳性高病毒血症慢性乙型肝炎口服一线核苷(酸)类似物经治不完全应答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高病毒血症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一线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不完全应答的临床难点问题,前瞻性探索NAs经治不完全应答患者的治疗策略。方法HBeAg阳性高病毒血症CHB患者应用一线NAs治疗,包括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48周及以上,若HBV DNA仍阳性,更换为艾米替诺福韦(TMF)或TAF治疗,分别为TMF组及TAF组。评价2组患者治疗24周及48周的HBV DNA阴转率、病毒学及血清学应答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TMF组、TAF组分别有30例、26例患者完成24周随访,18例、12例患者完成48周随访。2组患者在更换为TMF/TAF治疗前的基线HBV DNA(t=0.390,P=0.698)、HBsAg(t=1.492,P=0.142)和HBeAg(t=0.555,P=0.58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TMF组有19例(19/30,63.33%)HBV DNA阴转,TAF组14例(14/26,53.85%)HBV DNA阴转(χ^(2)=0.518,P=0.472)。在完成48周随访的患者中,TMF组、TAF组分别有15例(15/18,83.33%)、7例(7/12,58.33%)患者HBV DNA检测为阴性(χ^(2)=2.301,P=0.210)。2组患者治疗24周、48周的HBsAg和HBeAg水平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F治疗HBeAg阳性高病毒血症CHB口服一线NAs经治不完全应答的患者有效,但与TAF相比,无明显差异。 盛秋菊 韩超 李艳伟 张翀 窦晓光 丁洋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AKR1B10抑制剂增强索拉非尼对小鼠肝癌异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AKR1B10抑制剂联合索拉非尼对小鼠肝癌异种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裸鼠HepG2肝癌细胞异种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依帕司他单药组、索拉非尼单药组、联合治疗组;比较各组瘤体体积、瘤体质量、给病组和对照组瘤体平均质量比值、裸鼠体质量变化情况评价疗效,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瘤体组织中Ki-67的表达评估肿瘤细胞增殖情况。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样本均数用t检验,多样本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前后移植瘤体积差值在对照组、依帕司他单药、索拉非尼单药、联合治疗组分别为(238.940±39.813)mm^3、(124.991±84.670)mm^3、(-26.111±11.518)mm^3、(-54.072±17.673)mm^3,F=37.048,P<0.001;瘤体质量分别为(0.273±0.140)g、(0.158±0.078)g、(0.079±0.054)g、(0.045±0.024)g,F=16.59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给药组与对照组肿瘤平均质量比值分别为100%、57.9%、28.9%、16.5%。Ki-67阳性率分别为23.295%±6.218%、13.503%±3.392%、7.325%±2.257%、4.664%±1.189%,(χ^2=822.20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依帕司他单药组治疗前后瘤体体积差值(t=-3.579,P=0.002)、Ki-67阳性率比较(t=-10.003,P<0.001)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瘤体体积差值(t=2.056,P=0.025)、瘤体质量(t=2.101,P=0.043)、Ki-67阳性率(t=-2.850,P=0.005)明显低于索拉非尼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裸鼠体质量均有一定下降,但依帕司他组与对照组(t=-1.599,P=0.262)、联合治疗与索拉非尼组(t=-0.051,P=0.96)相比,体质量下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KR1B10抑制剂可增强索拉非尼对肝癌异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金圆圆 韩超 耿楠 李昱蓉 郑乐育 朱维佳 李艳伟 安子英 赵连荣 王静艳 窦晓光 白菡关键词:依帕司他 索拉非尼 传染病复燃的临床危害 被引量:3 2020年 新发与复燃传染病一直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特别是一些曾经被较好控制的传染病近些年出现复燃,如鼠疫、炭疽、麻疹、乙脑等。其主要原因是这些疾病很多是人畜共患疾病,或病原体在自然界长期生存很难将其彻底清除,或由于人体对该类疾病的免疫力逐渐降低。因此,针对新发与复燃传染病的控制一直是人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大家必须时刻警惕已经被控制的传染病复燃带来的临床危害。 丁洋 卢秉超 李艳伟 窦晓光关键词:传染病 复燃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孕妇应用替比夫定阻断母婴传播有效性及停药安全性的研究 被引量:32 2016年 目的HBV感染免疫耐受期高病毒血症孕妇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LdT)治疗,观察母婴阻断成功率,治疗期间及停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的比例,评价母婴阻断有效性及孕妇的安全性。方法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即ALT正常(≤40U/L),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HBVDNA≥6log10IU/ml)孕妇,在妊娠中晚期应用LdT抗病毒治疗阻断HBV母婴传播。所有婴儿给予标准联合免疫。若婴儿7个月(或第三针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后1个月)HBsAg阳性或HBVDNA阳性则定义为HBV母婴阻断失败。检测孕妇在基线、治疗1个月、分娩前及停药后1、3、6个月肝功能、HBVDNA及HBV血清标志物定量值。数据分析应用SPSS软件16.0,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应用疋。检验。结果104例孕妇接受LBT60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治疗组),25例孕妇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观察组)。治疗组及观察组母婴阻断成功率分别为100%、89.47%(x2=9.862,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及停药后6个月内,治疗组患者中有5例发生AIJT升高(5/104,4.81%),观察组患者中ALIT升高1例(1/25,4.00%)(x2=0.030,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基线HBVDNA平均值为(8.20±0.78)log10IU/ml;分娩前HBVDNA平均值下降至(3,98±0.90)log10IU/ml(f=6.97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例停药患者在分娩后1个月HBVDNA反弹至(8.11±O.80)log10IU/ml。结论免疫耐受期高病毒血症孕妇在妊娠中晚期应用LdT治疗可有效降低HBV母婴传播率。母亲在分娩后立即停药是安全的,停药后肝炎发作的比例低。 盛秋菊 丁洋 李佰君 白菡 张翀 韩超 樊耀昕 李艳伟 窦晓光关键词:免疫耐受 母婴传播 安全性 血吸虫病 2015年 本文介绍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 李艳伟 白菡关键词:血吸虫病 流行病学 HBsAg/抗-HBs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和病毒学特点 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临床和病毒学特点。方法 2015年8月~2016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收治的CHB患者为研究对象,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HBV 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1 058例CHB患者中,HBsAg/抗-HBs双阳性患者24例(24/1 058,2.27%)。在24例HBsAg/抗-HBs双阳性CHB患者中,19例(19/24,79.17%)HBsAg>100IU/ml,22例(22/24,91.67%)抗-HBs在10~100mIU/ml;HBV DNA阳性21例(87.50%),HBV DNA、HBsA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在不同抗-HBs滴度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2例肝功能正常的HBsAg/抗-HBs双阳性患者在随访中自发肝功异常、HBV DNA和HBsAg转阴,抗-HBs持续阳性。结论 HBsAg/抗-HBs双阳性CHB患者仍可能存在病毒复制,可发生肝炎活动及疾病进展。 吕月 安子英 李艳伟 王岁晶 赵连荣 窦晓光 丁洋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关注HBV感染特殊人群:早诊、早治、早获益 被引量:1 2022年 HB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的广泛预防接种以及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我国儿童HBV感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国成年人HBsAg阳性率仍然很高,特殊人群也越来越多,应做到对特殊人群及时筛查和诊断,以尽早抗病毒治疗,阻滞或者延缓HBV感染后进展至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治疗时机及药物的选择除了关注HBV病毒学、肝功能,还要考虑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母婴传播、接受化学治疗及免疫抑制剂的患者HBV再激活等问题。从而实现HBV高危和特殊人群应筛尽筛、及时诊断和治疗,以使更多患者获益。 李艳伟 窦晓光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治疗学 2012年与2017年3065例肝硬化病因及其并发症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比较2012年与2017年肝硬化患者病因构成、并发症占比、性别分布和年龄差异,探索其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12年及2017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肝硬化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肝硬化病因构成、并发症占比以及不同病因肝硬化患者的性别分布及平均年龄变化。结果比较2012年与2017年,肝硬化病因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占比有所降低,分别为56.31%和53.4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91,P=0.107);酒精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占比升高,分别为12.96%和16.36%、9.92%和1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27,P=0.008;χ~2=7.398,P=0.007);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占比降低,分别为14.82%和1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7,P=0.004);肝硬化并发症2012年前3位依次为上消化道出血(15.64%)、原发性肝癌(15.30%)、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2.68%),2017年则依次为原发性肝癌(21.07%)、上消化道出血(13.38%)、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1.03%),原发性肝癌占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64,P<0.001);酒精、HBV感染导致的肝硬化患者以男性为主,其占比有所降低,分别为74.30%和73.32%、97.87%和96.5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8,P=0.249;χ~2=0.645,P=0.422);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肝硬化患者女性为主,其占比有所升高,分别为84.72%和89.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82,P=0.224);HBV及HCV感染所致肝硬化住院患者的年龄增大,分别为(50.08±11.11)岁和(52.39±11.56)岁、(57.22±10.52)岁和(61.13±10.2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3,P=0.004;t=-3.732, P <0.001)。结论对比5年前后,HBV感染仍然是肝硬化的最主要病因,酒精及免疫疾病构成比上升,HCV感染所占比例则下降。原发性肝癌成为肝硬化的首要并发症。不同病因肝硬化住院患者的性别分布及平均住院年龄存在差异,同时HBV和(或)HCV感染相关肝硬化患者住院年龄增大。 郑银城 韩超 李艳伟 张翀 丁洋 白菡 窦晓光关键词:肝硬化 病因 并发症 M2巨噬细胞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肝衰竭 李艳伟 张翀 盛秋菊 白菡 丁洋 窦晓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合并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及肝损伤特点,探讨肝损伤患者后续抗甲亢治疗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甲亢合并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就诊前是否抗甲亢治疗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分析就诊时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及肝功检测指标,判断发生肝损伤的主要原因;分析治疗组患者肝损伤的特点;给予甲状腺毒性较重的甲亢合并肝损伤患者后续抗甲亢治疗,主要是小剂量甲巯咪唑(MMI)治疗和放射碘治疗,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以及χ^(2)检验。结果43例甲亢合并肝损伤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4例,年龄(49.0±14.6)岁;40~≤60岁16例(16/43,37.21%),>60岁15例(15/43,34.88%)。就诊时未治疗患者22例(未治疗组,占51.16%),已抗甲亢治疗患者21例(治疗组,占48.84%),两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指标(游离三碘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素)和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方案的患者肝损伤从轻到重的顺序为:MMI<丙基硫氧嘧啶<放射碘<传统中草药。小剂量MMI用于不同程度肝损伤患者抗甲亢治疗均安全有效。结论甲亢合并肝损伤患者发病与年龄相关,主要原因是甲状腺毒性造成。小剂量MMI用于不同程度肝损伤患者抗甲亢治疗安全有效。 盛秋菊 丁洋 张翀 韩超 李艳伟 樊耀昕 窦晓光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抗甲状腺药物 肝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