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震
  • 1篇地表位移
  • 1篇地震电磁
  • 1篇地震前
  • 1篇地震前兆
  • 1篇地震前兆异常
  • 1篇电磁
  • 1篇电磁流
  • 1篇震前
  • 1篇体效应
  • 1篇前兆
  • 1篇前兆异常
  • 1篇全球定位系统
  • 1篇希尔伯特-黄...
  • 1篇近海
  • 1篇近海地震
  • 1篇核-幔边界
  • 1篇磁流体

机构

  • 2篇国立中央大学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千叶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国立中正大学
  • 1篇国立台北大学
  • 1篇中央研究院

作者

  • 2篇刘正彦
  • 1篇林云芳
  • 1篇章菲
  • 1篇陈界宏
  • 1篇韩鹏
  • 1篇曾小苹
  • 1篇江在森
  • 1篇王吉易
  • 1篇续春荣
  • 1篇汪中和

传媒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0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近海M9.0地震之前的地表位移
2014年
本研究利用1 243个架设于日本地面的GPS台站所取得的每日地表位移资料,来揭示2011年3月11日毁灭性的M9东北-近海地震前的地表位移。研究中用HHT(希尔伯特-黄)带通滤波扣除长期板块运动、短期噪音及与频率相关的变化的影响,所得的残余位移资料与东北-近海地震相关的震源机制参数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由残余地表位移推断出的南向运动与东北-近海地震断层的走向一致,并且在震前第65天变得尤为明显。这项观测显示剪应力在东北-近海地震的潜伏期非常重要。在震前第47天,西向的地壳运动与最大水平压应力轴的角度一致,该向西运动范围涵盖了整个日本,并在距离震中75km的地方形成了一块受阻的区域(42°N,142°E)。本研究还将水平位移与从残余GPS资料得到的垂直位移结合构建全面的图像,用来判断俯冲带破坏性地震的地表形变。
陈界宏温士忠刘正彦服部克巳韩鹏芳原容英汪中和叶大纲颜宏元章菲江在森江在森
关键词:地表位移全球定位系统希尔伯特-黄变换
幔羽现象与地震电磁流体效应的可能联系——电磁流体效应和平面电流模型被引量:7
2001年
综合分析了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发生在中国的 14个强震前地磁和地下流体参量动态图像的时空演化特征 ,发现强震前这些参量均呈现十分明显的异常图形。这些图像十分复杂 ,且随时间不断变化 ,并与孕震过程有某种时空规律性联系。 90年代地学家通过地震资料分析发现了幔羽现象。笔者设想核幔边界的幔羽磁流体物质上涌是地震电磁流体效应的一种可能成因。幔羽中的流体物质螺旋上涌至地壳的底部 ,并形成“蘑菇云”。流体在地壳中扩展或挤压 ,形成异常电流 ,可将其看作在孕震区地下 10 2 0km深处有一等效平面电流。再考虑到近地表的电磁环境———电离层电流体系的局部异常 ,计算了一个地下和电离层组成的等效平面电流模型在地面产生的磁场分布 ,结果与强震前地球磁场的零等变型异常动态图像较吻合。
曾小苹刘正彦林云芳王吉易续春荣
关键词:核-幔边界地震前兆异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