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志

作品数:9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建筑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6篇遗址
  • 3篇琉璃
  • 3篇琉璃瓦
  • 3篇考古
  • 2篇遗迹
  • 2篇遗址出土
  • 2篇胎体
  • 2篇化学组成
  • 2篇出土
  • 1篇大汶口文化
  • 1篇地震
  • 1篇地震事件
  • 1篇学成
  • 1篇窑址
  • 1篇遗址发掘
  • 1篇遗址发掘简报
  • 1篇遗址公园
  • 1篇史前
  • 1篇唐宋
  • 1篇清代

机构

  • 9篇安徽省文物考...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安徽省地震局
  • 2篇故宫博物院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景德镇陶瓷大...

作者

  • 9篇王志
  • 2篇杨玉璋
  • 2篇姚政权
  • 2篇陈安国
  • 2篇姚大全
  • 2篇张居中
  • 2篇朔知
  • 2篇沈小七
  • 2篇徐海峰
  • 1篇郑海刚
  • 1篇刘加灿
  • 1篇任一龙
  • 1篇刘松林

传媒

  • 2篇大众考古
  • 1篇地震地质
  • 1篇东南文化
  • 1篇故宫博物院院...
  • 1篇中国陶瓷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地震学报
  • 1篇陶瓷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固镇“垓下” 淮河流域史前第一城被引量:4
2013年
2007~2009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三年对垓下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城墙、濠沟、房址、窑址、墓葬等遗迹,出土陶、玉、石、铜、铁器等400余件。这些遗存的文化面貌却完全出乎之前的预料,并且随之带来了一连串的谜团。
王志
关键词:淮河流域史前垓下之战长江北岸公元前
凤阳明中都遗址出土琉璃瓦釉的工艺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为了解明代洪武初期琉璃瓦的烧制工艺和制作水平,利用色度分析仪、X射线荧光光谱(XRF)、偏光显微镜等仪器对明中都遗址出土的琉璃瓦的釉料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色度分析曲线可以将几种釉色的琉璃瓦区分开,尤其是化学组成和含量比较接近的黄釉和红釉。在化学组成上,黄釉、红釉、酱釉、绿釉属于PbO-SiO2-Al2O3基础釉体系,而孔雀蓝釉属于PbO-SiO2-K2O高碱釉体系,添加Fe2O3和CuO作为着色剂,并在绿釉中添加了ZnO提高釉的性能,显微结构显示明中都琉璃瓦釉层厚度区别较大。对于琉璃瓦工艺的发展,明朝初期是继承宋元成熟期向明清全盛期过渡的一个关键阶段,然而,迄今为止尚未见有对这一阶段琉璃釉制作工艺进行研究的报道,研究结果将对全面认识了解明初琉璃瓦的烧制水平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明代官式建筑琉璃瓦提供了数据支撑。
杨桂美杨玉璋姚政权王志张居中
关键词:化学成分显微结构
安徽泗县刘圩汴河故道遗址发掘简报被引量:6
2011年
2011年3~4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安徽泗县刘圩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示一批汉至唐宋遗迹。其中,唐宋汴河北堤的发现,在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尚属首次;宋代踩踏面及相关遗迹的发现反映了汴河漕运的繁华;北宋末至南宋初土坑墓的发现印证了相关文献记载的汴河废弃时代。
贾庆元任一龙王志王志田松亭刘松林张晓荣李毛宁王忠启史少锋毛炳钧曹宽宁周崇文张伟杨钰侠
凤阳明中都遗址出土琉璃瓦胎体制作工艺研究被引量:12
2019年
为探索明代初期中国琉璃瓦制作工艺技术水平与工艺特点,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nergy disperse X-ray fluorescence, EDXRF),对安徽凤阳明中都及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69件琉璃瓦样品胎体化学组成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热膨胀仪、吸水率测定仪和偏光显微镜等仪器设备对样品胎体的烧成温度、吸水率、显气孔率、体积密度与显微结构等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明中都样品胎体根据元素化学组成差异可分为高钙高铁、低钙高铁和低钙低铁三种类型,表明该遗址琉璃瓦样品胎体制作原料可能具有不同来源,同时,部分明中都样品的化学组成与南京明故宫样品较为接近,而上述两处遗址样品与北京故宫样品在化学组成上皆具有显著差异。烧成温度、物理性能和显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明中都琉璃瓦瓷质胎体样品的烧成温度较高,达到了1 141℃,且吸水率和显气孔率明显较低,达到了瓷胎的标准,而陶质胎体琉璃瓦样品的烧成温度约为880~1 100℃,吸水率和显气孔率较大,且不同样品间差异明显,这可能是由于明中都琉璃瓦胎体的来源不同,导致不同样品在烧成温度、吸水率、显气孔率等方面差异较大。与北京、南京二处的琉璃瓦样品相比,明中都样品吸水率及显气孔率稍微高于二处,但三处陶胎琉璃瓦样品胎体的烧成温度基本都在1 100℃以下。明中都三种不同类型样品胎体显微结构差异较小,矿物颗粒粒径和孔隙大小相近,其中部分石英晶体具有明显的熔蚀边。此外,明中都和明故宫样品的显微结构特点显示两处遗址样品胎体原料加工皆较为精细,原料淘洗和烧结程度较高,琉璃瓦物理性能较好。对明初洪武时期明中都出土琉璃瓦烧制工艺的研究结果,不仅可为了解我国琉璃瓦工艺发展历程、还可对探索明初琉璃制作工艺和明中都营建的组织形式等提供科学依据。
杨桂美杨玉璋姚政权张茂林王志张居中
关键词:琉璃瓦化学组成
安徽固镇垓下遗址自然变形遗迹的发现及特征初探被引量:3
2010年
古遗址、墓地发掘过程中自然变形的识别研究是反演或充实历史或史前地震变形资料的重要工作。地震部门与文物考古部门合作,对安徽固镇垓下遗址考古现场进行了专题发掘研究,发现了断层和裂缝,初步研究显示为同期2次层位变动事件的遗迹,发生时代约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该工作有助于推动中国东部人类文化层中地震遗迹的识别。
姚大全朔知刘加灿唐杰平王志沈小七陈安国郑海刚
关键词:考古大汶口文化
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西禁垣内窑址发掘简报
2024年
明中都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是明初首座按照京师之制建造的都城。该城址共有三重城垣,内为宫城,次为禁垣,外为郭城。配合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15年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与山东大学、故宫博物院合作,对明中都遗址开展了持续的考古工作。
王志徐海峰唐仲明刘欣谭娅(绘图)赵萧萧(绘图/摄影)张秦鄂(摄影)
关键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明初故宫博物院
明代三都琉璃瓦胎体工艺的初步比较研究
2023年
明中都、南京明故宫与北京故宫明代琉璃瓦胎体的物理性能、物相、烧成温度和化学组成的对比分析显示,明中都与南京明故宫的琉璃瓦样品在胎体化学组成、物相等方面有较强的一致性,与北京故宫明代琉璃瓦差异明显。三都建筑琉璃瓦胎体烧成温度则基本一致。表明明代三都琉璃瓦的胎料有不同来源,烧制工艺具有延续性。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明初琉璃瓦的传统制作工艺信息和发展水平。
杨桂美王志徐海峰龚巨平
关键词:琉璃瓦化学组成物理性能
安徽考古现场自然变形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11
2009年
姚大全朔知沈小七唐杰平陈安国王志
关键词:考古地震事件
安徽凤阳明皇陵遗址现状调查
2024年
明皇陵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其兄嫂及侄子的坟墓也附于此,位于今安徽凤阳大庙镇。明皇陵经历了初建、营建、改建三个阶段,历时13年建成,有皇城、砖城和土城三道城墙围绕,规模宏伟,等级森严。清代以来,明皇陵经历了几次变迁,地面建筑大多不复存在,仅神道上石像生32对、皇陵碑1块、无字碑1块及陵丘保存下来。
刘欣(文/图)王志
关键词:无字碑清代以来明皇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