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书文
- 作品数:12 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更多>>
- 发文基金:国防科技技术预先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装甲车辆乘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调查装甲车辆乘员(车长、炮长、驾驶员)心理健康状况,掌握其心理健康水平并进行教育干预。方法于2009年4月,选取120名车龄大于2年的男性装甲车辆乘员作为作战组,70名相同年龄段的男性非装甲车辆操作人员作为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SCL-90)量表对190名测试对象进行心理测评。结果作战组装甲士兵强迫症状(t=2.323)、人际关系敏感(t=3.250)、忧郁(t=3.158)、焦虑(t=2.712)、恐怖(t=2.391)、偏执(t=2.137)5个因子以及总分(t=4.128)、阳性项目数(t=4.357)、阳性症状均分(t=4.632)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作战组装甲士兵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军人参考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躯体化:t=4.364;强迫症状:t=5.127;人际关系敏感:t=5.280;忧郁:t=3.783;焦虑:t=7.127;敌对:t=5.361;恐怖:t=4.369;偏执:t=6.167;精神病性:t=6.476;其他:t=3.558;总分:t=6.357;阳性项目数:t=4.379;阳性症状均分:t=6.763;均P〈0.05)。结论应开展装甲车辆乘员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加强乘员心理卫生服务工作,提高乘员的心理素质。
- 杨巧丽考希宾兀光波郭书文柴渭莉陈亚妮姬丽静王延琦
- 关键词:乘员军事人员心理健康
-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装甲装备人因故障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根据装甲装备在试验和使用中人因故障发生的原因,将人因故障影响因素分为设计因素、维修因素、使用因素、人体机能因素、人机界面因素和环境因素6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其进行辨识分析,发现造成装甲装备人因故障率从高到低的因素依次为:维修因素、使用因素、人机界面因素、设计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体机能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装甲装备综合管理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柴渭莉武海明曹伟国郭书文夏宝清
-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装甲装备影响因素
- 装甲车辆乘员血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估算分析
- 2015年
- 目的通过估算装甲车辆作业过程中乘员血中的碳氧血红蛋白含量,为车辆改进和人员防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GM 2000复合式电化学气体检测仪,连续测量车辆以20~50 km/h速度在混合路面上密闭行进120 min时舱内的CO浓度,计算CO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短时间接触浓度,同时计算行进20、40、60、80、100和120 min时舱内的CO平均浓度,依据碳氧血红蛋白(COHb)与CO浓度、暴露时间的公式,估算乘员血中的COHb含量。结果驾驶舱的CO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16.7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为95.6 mg/m3,作业舱的CO浓度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13.8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为87.2 mg/m3,驾驶舱和作业舱的CO短时间接触浓度均超过了标准限值规定;驾驶员和作业舱乘员作业结束时血中的COHb含量分别为5.1%和4.3%,驾驶员血中的COHb含量超过了标准限值规定。结论应采取措施严格控制装甲车辆舱室内CO浓度。
- 万红孔巍闫金海考希宾郭书文姬丽静
- 关键词:装甲车辆乘员碳氧血红蛋白一氧化碳
- 高原环境对乘员健康和作业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我国拥有大面积的高原地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具有气压低、含氧量低、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等气候特点,高原环境下疾病特征与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异。目前针对急进高原环境的人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对于维持高原环境下乘员(泛指高原装甲兵、驻训兵、汽车兵等特殊兵种)作业能力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我国高原边境线长而复杂,官兵长期驻留在高原环境下的作业能力受到重点关注。该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高原环境对乘员健康和作业能力的影响,并提出高原环境下乘员作业能力的研究方向。
- 贺军郭书文李琳郭孝文孔巍
- 关键词:乘员机体健康
- 某型特种车辆舱室内粉尘测量及效果评价
- 2024年
- 目的根据特种车辆在试验过程中的任务需求,建立特种车辆舱室内粉尘测量方法,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分别将直读式粉尘采样仪安放在距坐垫70~75 cm高,距靠背20~30 cm的车内驾驶员、乘载员座椅中央位置,仪器采样口方向同座椅方向;将仪器固定在距车外侧面中部距地面1.5 m高、距车侧10 cm处设一个测量点,测量方向向车外侧。试验车以道路允许的最高速度的60%逆风行驶,前导车和试验车同速,两车车间距50 m左右;待试验开始后,启动测试仪器开关,采样时间不少于10 min,待试验结束后,关闭仪器开关。结果A车内驾驶员、乘载员位置的粉尘浓度分别为4.0 mg/m^(3)、4.6 mg/m^(3),车外粉尘浓度为15.3 mg/m^(3);B车内驾驶员、乘载员位置的粉尘浓度分别为6.1 mg/m^(3)、6.6mg/m^(3),车外粉尘浓度为14.9mg/m^(3);其满足GJB59.50-1992、GBZ2.1-2019要求以及特种车辆规定的相应技术要求。结论该测试方法能够满足特种车辆车内驾驶员位、乘载员位粉尘浓度测量及效果评价要求。
- 贺军李健闫金海郭书文孔巍
- 关键词:特种车辆测量方法
- 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特种车辆乘员作业工效评价指标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求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特种车辆乘员作业工效的评价指标及可行性。方法以在平原地区、海拔3650m和海拔4320m的高原地区作业的特种车辆乘员作为观察人群,采集作业前后长时程动态心电信号,按1小时时程截取作业前、作业过程的HRV(心率变异性)值,对不同地域环境下乘员作业前、作业过程中的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值进行了显著性、相关性对比分析。结果与作业前相比乘员作业过程中时域指标maxRR(最大RR间期)、SDNN(周期长度变异性)、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值)、PNN50(相邻RR间期差值大于50ms的心搏个数占比)和频域指标ULF(超低频功率)、VLF(极低频功率)、LF(低频功率)、HF(高频功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A、B两个地区的maxRR、RMSSD、PNN50、ULF、LF、HF降低明显(P<0.05),另外海拔3650 m地区的SDNN、VLF指标也有明显降低。乘员作业过程LF/HF(平衡比)指标较作业前明显升高(P<0.05),同时LF/HF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逐渐升高,2个高原组显著高于平原组(P<0.05)。表明乘员作业引起交感-副交感神经均衡性向交感神经张力增强的方向发展,副交感神经系统在心脏调控作用下降,导致乘员作业中心率增加,乘员作业负荷增加、作业能力下降。结论低频高频平衡比LF/HF指标可以作为乘员作业工效评价指标。
- 郭书文王延琦陈亚妮贺军考希宾万红闫金海孔巍姬丽静郭孝文
- 关键词:作业绩效
- 某型教练车舱室观察装置性能测试及效果评价
- 2024年
- 目的根据特种车辆教练车遂行实车驾驶训练等任务需求,建立特种车辆舱室内观察装置性能测试方法,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舱室内驾驶员/教练员通过潜望镜、观察镜观察车外区域的范围,以车辆观察潜望镜中心在地面上投影点为圆心,以物镜光轴为零度方位角线,每隔10°作出标记,画出有适当间距的半圆,利用经纬仪进行测试并分别读取数据,按相关要求进行计算。结果利用该方法测试驾驶员的横向最大视界、垂直视界及盲区分别为129°24′6″、20°54′11″、8.0 m;教练员的横向最大视界、垂直视界及盲区分别为140°6′4″、28°36′2″、9.1 m,其满足GJB59.33要求以及特种车辆规定的相应技术要求。结论该测试方法能够满足特种车辆教练车舱室观察装置性能测试要求,满足其教练车开展安全、高效的实车训练任务。
- 贺军徐峰郭书文孔巍郭孝文李健
- 关键词:特种车辆产品设计视界
- 某型燃油加热器在装甲救护车中应用效果分析
- 2013年
- 目的探讨某型燃油加热器在装甲救护车中的应用效果,判断其是否能够满足国军标对寒区环境典型服装条件下救护舱室内温度的规定和要求。方法在寒区作业环境中,用低温温度测试仪分别测试装甲救护车舱室内卧姿伤员头部、腹部和足部的温度变化情况,按照GJB 3991规定的平均温度计算方法计算舱室内平均温度,并进行对比。结果启动加热器75 min,救护舱室内平均温度达到7.4℃,头足温差为4.9℃,满足GJB 3991中维持舒适温度要求;启动加热器90 min,救护舱室内平均温度达到12.6℃,满足GJB 3991中正常舒适温度要求。结论该型燃油加热器能够满足在严寒条件下装甲救护车舱室内空气加热和伤病员救治的需求。
- 王延琦考希宾兀光波武海明夏宝清孔巍闫金海郭书文
- 关键词:加热器
- 高原环境作业人员肺功能变化观察分析
- 2024年
- 在海拔4320 m的西藏羊八井地区,选取平原地区在校大学生作为受试对象,开展模拟搬运炮弹作业工效试验,分别进行不吸氧和吸氧后模拟负荷作业,观察肺功能指标及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变化。结果显示,羊八井地区不吸氧受试人员平均单次用时高于吸氧后受试人员(t=-2.971,P<0.01)。按照拉萨地区静态及羊八井地区试验前、吸氧后、不吸氧顺序,受试人员HR逐渐增高、SpO_(2)依次降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_(1.0)/FVC)、最大呼气流速(PEF)、25%~75%肺活量的平均呼气流速(FEF_(25%~75%))依次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VC、FEV_(1.0)逐渐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功能指标FEV1.0/FVC、PEF和FEF_(25%~75%)可能为高原环境下工效评价的敏感指标。
- 贺军王延琦陈亚妮考希宾马海林郭书文
- 关键词:肺功能
- 高原环境对乘员作业能力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通过开展高原环境下乘员作业特点研究,分析高原缺氧对乘员作业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平原和高原装甲车乘员各15人,分为高原组和平原组,分别在安静的环境下测试乘员的心率、血氧饱和度、视觉选择反应时、视觉注意分配、两种声音的听觉注意分配、视觉与两种声音的注意分配、左右手交叉动作频率、手臂稳定性。结果高原组的血氧饱和度、视觉注意分配的总次数、两种声音的听觉注意分配总次数和正确率、左右手交叉动作频率总次数、手臂稳定性得分、视觉与两种声音的注意分配中视觉总次数与平原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低于平原组;高原组的视觉选择反应时的反应平均时间和最快反应时间、高原组两种声音的听觉注意分配平均时间、高原组正确率和平均时间、高原组视觉与两种声音的注意分配的视、听觉平均时间与平原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高于平原组;高原组的心率、视觉选择反应时的反应正确率、视觉注意分配的正确率以及平均时间、左右手交叉动作频率的正确率、手臂稳定性耗时、视觉与两种声音的注意分配的视觉正确率、分配值与平原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原缺氧环境对乘员的反应能力、注意分配能力和动作协调精细能力均有影响,应关注高原缺氧对乘员的作业能力的影响。
- 贺军万红考希宾郭书文李琳郭孝文孔巍
- 关键词:驾驶行为高原环境装甲车辆乘员缺氧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