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康

作品数:9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文学
  • 2篇杰姆逊
  • 2篇福柯
  • 1篇地形
  • 1篇帝国
  • 1篇帝国主义
  • 1篇叙事
  • 1篇学史
  • 1篇扬弃
  • 1篇样式
  • 1篇语言
  • 1篇语言逻辑
  • 1篇政治经济
  • 1篇政治经济学
  • 1篇中国俗文学
  • 1篇人类学
  • 1篇神话
  • 1篇神思
  • 1篇声音
  • 1篇诗歌

机构

  • 9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9篇朱康

传媒

  • 2篇现代中文学刊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北京大学研究...
  • 1篇玉溪师范学院...
  • 1篇绥化学院学报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浙江传媒学院...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帝国主义与帝国主义地形志——福柯、斯皮瓦克、杰姆逊之间的两次“对话”
2006年
福柯从权力的散乱的整体性出发,将当代世界中的斗争理解为不连贯的斗争,认为每一场斗争都围绕权力的一个特殊策源地展开。斯皮瓦克则基于当代国际劳动分工的格局,批评了福柯这种断续性的理解,而提出要重回马克思主义的宏观判断,展开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但斯皮瓦克所理解的"帝国主义"却首先不过是一种结构性的位置,一种催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意志性的力量,而没有回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最基本的预设——生产方式。在这方面,杰姆逊正好可以看作是对斯皮瓦克的颠倒,即从资本的运动中审视帝国主义的含义及当代世界断续性的构成。
朱康
关键词:权力帝国主义
别求新声
在20世纪初年,作为一个中国人,鲁迅承受着一个历史的事实:欧洲的“十九世纪文明”早已经以武力的方式批判了中国的传统文明;作为一个思想者,鲁迅观察到一个思想的事实:在十九世纪末叶的欧洲产生了对于“十九世纪文明”的批判,而这...
朱康
关键词:人国
语言的知识考古学和政治经济学——福柯和杰姆逊论语言逻辑的转换
2009年
语言自身在其整体性的构型法则上经历着变化。福柯和杰姆逊分别沿着知识考古学与政治经济学的考察方法,将这一变化归于"认识型"与生产方式的转换,在那里语言被予以构型、组织与再生产的功能。同时,杰姆逊对福柯作了批判性考察,将"认识型"纳入生产方式的整体性构造之中,从而,在生产方式、认识型与语言之间,呈现出了一种同构的关系。尤其在现代性的兴起之中,货币成为资本同时决定了语言成为符号,并且这一进程继续自我转化,在后现代的时刻,符号则最终变成能指的游戏。
朱康
关键词:语言逻辑
“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鲁迅、“爱情”与反现代的“个人”被引量:1
2012年
对于鲁迅来说,他的时代结满了"无爱情婚姻的恶果",而"无爱情婚姻是一种"前现代"的伦理安排,它所提供的是还没有成长为"人"的人的形式,是"人之子"的形式。"人之子醒了",通过对爱情的追问,要求成为"人";"人"醒了,通过对家庭的告别,要求成为"个人"。这表明,"现代"的家庭或者说"现代"并不能使人实现对自我的拥有,人只有在成为"个人"的努力中,在超越"现代"的努力中才能"开辟新的生路"。
朱康
关键词:爱情家庭
《中国俗文学史》的“俗文学”概念解读
2005年
在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中,根据“俗文学”的概念,“话本”、“变文”等被纳入于一个共同的谱系。然而郑振铎未加说明的是,作为概念,“俗文学”与“话本”、“变文”、“诸宫调”等具有不同的起源。“俗文学”如同“文学”一样在相当程度上是“现代”的发明,而郑振铎规避了这一真正的开端。
朱康
关键词:俗文学文学史诸宫调话本
“二十世纪文明”对“十九世纪文明”的扬弃——论早期鲁迅的文明观与现代观被引量:4
2011年
"十九世纪"是一个资产阶级的世纪,在20世纪初登上思想舞台的鲁迅,从一开始就有着终结这一世纪的明确意识。他将"十九世纪"理解成由"物质"与"众数"这两个方面所构成的文明类型,在与"十九世纪"正相反对的意义上,以"非物质主义"与"个人主义"为基本原则,做了一个构造"二十世纪文明"的思想尝试。在鲁迅的视野里,"二十世纪文明"将摆脱"十九世纪文明"所形成的"客观梦幻之世界",而展开为"主观与自觉之生活"。
朱康
本雅明与“不可译”的“翻译”自身被引量:1
2005年
本雅明《翻译者的任务》作为乔治·斯塔纳所勾勒的翻译的第4个时期的开端复制了这个时期关于翻译的言说,然而它自身同样处在翻译的境遇之中。按照德里达与德曼对本雅明的解释,翻译自身形成的是一种债务与失败的关系,而这表明了翻译自身不可翻译的特征,而这正是翻译的根本性。
朱康
关键词:翻译样式不可译性
“神思”、“神话”与“诗歌”——鲁迅关于文学起源的人类学叙事被引量:1
2014年
"神思"是鲁迅思想——尤其是鲁迅早期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论者多将它作为"想象"或"想象力"的同义词来理解。但在本文看来,鲁迅通过"神思"形成了一套文学人类学的叙事,在他那里,"神思"是人类在其早期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是"神话"构成的手段,是"诗歌"兴起的中介。
朱康
关键词:神思神话诗歌
《恋爱的季节》:总体性的生活及其瓦解
2008年
《恋爱的季节》展现的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所形成的总体性的生活世界,而在青年知识分子那里,与他们从恋爱到婚姻的生活形式相对应,这一世界经历了一个转折与分化的进程。在这里,革命能够与恋爱结成同一性关系,但无法融合婚姻与家庭的机制。反过来说,50年代初的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在恋爱中他们认识到革命的伟大力量,却没有把这种力量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他们的革命是信念,但不是必然在实际中认识自身的理念;他们的生活是总体,但从没有真正转化为实体。
朱康
关键词:总体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