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军
- 作品数:21 被引量:42H指数:5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 鸠摩罗什译《小品经》之三“不失本”被引量:1
- 2014年
- 通过与梵文本的对勘,我们发现鸠摩罗什翻译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语序上有对梵文语序的保留;句法结构上有些特殊的关联词的运用与梵本息息相关;风格上,说明同一个问题时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繁琐之风也与梵本高度类似。鸠摩罗什翻译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至少在这三方面没有脱离梵本的特征,即三"不失本"。
- 张幼军
- 关键词:鸠摩罗什对勘句法
- “意味翻译”探因
- 2005年
- 阐释学家赫施提出,文本解释有“意义”与“意味”的区分。我们认为, 对“意义”与“意味”的翻译可分别称之为“意义翻译”与“意味翻译”。造成“意味翻译”的动因有很多,主要有文化差异、个人气质、阐释学倾向等多方面影响。
- 张幼军
- 关键词:动因文化差异
- “庄严”一词梵汉对勘
- 2006年
- “庄严”这个词的意义比较复杂。鸠摩罗什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中“庄严”出现了46次,经过梵汉对勘,确认其意义有与现有解释相同的,也有少许不同的。这一对勘的结果表明,研究佛经词语的意义,仅用汉文佛典材料是不够的。
- 张幼军
- 关键词:庄严
- 《道行般若经》中的“置”考察
- 2021年
- 《道行般若经》译出于东汉时期,其中"置"的意义和用法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作为反训词的相反二义同经共现;第二,连词用法出现。通过调查发现,反训词用法在中土文献和佛教文献中同样存在;"置"的连词用法仅在佛经异译中有扩展模仿,中土文献不见用例,明显处于临时性复制阶段。
- 张幼军
- 关键词:反训词连词
- 关于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几点看法被引量:1
- 2015年
- 近二十年来,常用词演变研究迅速发展,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该文在分析常用词演变研究中研究对象、内容、所用语料和使用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研究中应该明确界定研究对象,均衡和拓宽研究内容,重视汉译佛经语料,并积极与方言结合,来进一步深入常用词的演变研究。
- 吴苗苗梁姣程张幼军
- 关键词:常用词
- 用对勘法考释《小品经》中的一些词语
- 2007年
- 本文通过梵、英、汉对勘,考释《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中11个不大好懂的词语的意义。证:认识。相:真实的性质;符号。行:追求,实施。学:自我修养。地:水平;阶段。受:可接受的;执着。得门:兴高采烈。离:违反;远离一切的。无分数:无数;无穷数。毕竟:绝对地。久行:长期实践。
- 张幼军
- 关键词:词语意义
- 梵文、佛典与韩愈诗歌的佛禅韵味
- 2015年
- 韩愈诗歌受梵文、佛典影响,具有浓郁的佛禅韵味,其原因却颇为复杂。有个人原因,有社会原因,也有诗歌形式本身的原因,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异质文化的影响。作为异质文化的佛学在唐代的影响弥漫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渗透进了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韩愈诗歌受这种影响具有典型性。
- 张幼军
- 关键词:梵文格律
- 从释义学角度看儒家经典翻译
- 儒家经典的英译版本较多,差异较大。我们可以从释义学的角度去分析其原因,认识其短长。 首先,释义学翻译理论认为,历时解释与共时解释都属于翻译范畴。儒家经典的历时解释在中国称为训诂。训诂学在中国的发展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其间...
- 张幼军
- 关键词:释义学动因
- 文献传递
- 汉译《道行般若经》中的特殊定语被引量:3
- 2018年
- 东汉支娄迦谶所译《道行般若经》中有些句子结构复杂,包含后置名词性短语或者后置小句,不能作传统的解释。这些后置结构与前文的逻辑关系,似乎是一种修饰补充说明的关系,权且将其当作后置定语理解。从其构成格式来看,这种后置的特殊定语初步可分为三类情形:第一类是后置"者"字结构;第二类是带有"何所"的同位语从句;第三类是与"是"搭配的"何所"引导的定语从句。另外还发现一例错加"云何"的定语从句。特殊定语在鸠摩罗什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中亦有继承。
- 张与竞张幼军
- 佛教汉语训释方法探索
——以《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为例
- 本文所谓佛教汉语训释不同于以往之强调佛学义理解说或词语训释,而是指从词义、句法、句意、段意等各层面对佛教汉语做全方位的训释。本文将鸠摩罗什所译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材料,运用梵英汉对勘的方法重点训释了其...
- 张幼军
- 关键词:训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