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晶晶
- 作品数:7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组织蛋白酶D在不同类型种植体骨界面改建中的变化及意义
- 2013年
- 目的:比较非埋植型与埋植型种植体在完成义齿修复受载后种植体-骨界面中组织蛋白酶D(Cath-D)表达变化的异同。方法:Beagle犬8只,于下颌骨两侧分别植入非埋植型与埋植型种植体各3枚,第1枚种植体不做冠修复的种植体为对照,其余采用钴-铬合金铸造金属全冠修复。加载后2、4、8周分别处死动物,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种植义齿修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非埋植型与埋植型种植体骨界面Cath-D表达的灰度值动态变化。结果:2个对照组Cath-D表达不随时间变化(P>0.05),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种植义齿修复受载后,2周时,种植体-骨界面Cath-D灰度值开始升高,但与对照组无差异;4周时达高峰,8周时表达略有降低,但4周和8周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2周时恢复到接近对照组水平。所有非埋植型和埋植型种植体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非埋植型和埋植型种植体在种植义齿修复受载后,引起种植体-骨界面Cath-D表达的变化,促进其界面的改建。
- 袁林杨征毅宋晶晶郝璐王涵孙晋
- 关键词:非埋植型埋植型种植体-骨界面组织蛋白酶D
- 不同抛光处理全氧化锆修复体的表面粗糙度和细菌黏附被引量:2
- 2023年
- 背景:临床上冠修复体表面抛光处理可有效减少色素沉着及菌斑黏附,且能够降低对颌牙的磨耗。目的:研究不同抛光处理对全氧化锆修复体表面粗糙程度和细菌黏附的影响。方法:制作30个的全氧化锆试件,尺寸为10 mm×10 mm×2 mm,随机分为5组(n=6):对照组(单纯上釉处理)、抛光组(绿色碳化硅砂石、Shofu瓷抛光Kit、Ceramaster Polisher抛光)、抛光膏组(绿色碳化硅砂石、Softcut PA、Shofu瓷抛光Kit、UltraII金刚砂抛光膏)、精细抛光组(绿色碳化硅砂石、Softcut PA、Shofu瓷抛光Kit、Ceramaster Polisher抛光)、多步精细抛光组(绿色碳化硅砂石+白色氧化铝砂石、Softcut PA+Softcut PB、Shofu瓷抛光Kit、Ceramaster Polisher抛光)。测试各组试件处理后的表面粗糙度值和表面形态及表面变形链球菌黏附情况。结果与结论:①5组试件的表面粗糙度值由高到低为:抛光组、抛光膏组、多步精细抛光组、精细抛光组、对照组,抛光组粗糙度值高于其他4组(P<0.05),抛光膏组粗糙度值高于对照组、精细抛光组、多步精细抛光组(P<0.05);②扫描电镜下可见,对照组试件表面较平整未见明显划痕;精细抛光组、多步精细抛光组与对照组相似;抛光膏组试件表面的划痕深且伴有小颗粒;抛光组表试件面最不光滑,可见明显的划痕和深沟槽以及许多不规则颗粒状的突起;③5组试件表面细菌黏附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抛光组、抛光膏组、多步精细抛光组、精细抛光组、对照组,抛光组细菌黏附量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1);④结果表明,Shofu的精细抛光和多步精细抛光方案均能有效提高全氧化锆试件表面的光洁度,减少表面细菌黏附,效果堪比上釉。
- 曾尽娣宋晶晶张宇航杨征毅聂二民张春元姜瑞
- 关键词:抛光上釉表面粗糙度细菌黏附
- 人颌骨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在巨噬细胞调控中的作用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OMMSCs-Exo)的特性及其在调控巨噬细胞功能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OMMSCs,检测其克隆形成及多向分化能力。提取上清液中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蛋白印迹法检测其表面特异标志CD63、CD81。将外泌体与巨噬细胞作用24 h后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两者的作用方式,实时定量PCR检测外泌体内免疫相关miR-223和miR-let-7c表达及与共培养后巨噬细胞中miRNA表达。结果:人OMMSCs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特性,OMMSCs-Exo分泌的外泌体近似圆形,直径在60~160 nm之间,表达表面标志CD63、CD81:内含有与巨噬细胞调控相关的miRNA如miR-223和miR-let-7c等,能被巨噬细胞吞噬,共培养后巨噬细胞中miR-223含量增加。结论:人OMMSCs-Exo及其携带的miRNA可能参与了巨噬细胞功能的调控。
- 袁林曹依娜杨征毅孙晋潘广嗣钱钧宋晶晶王涵
- 关键词:MIRNA巨噬细胞
- 不同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的比较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比较人不同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BMSCs)的骨向分化能力,为骨组织工程筛选种子细胞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体外组织块培养法和有限稀释法培养颌骨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jaw bone-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JMMSCs);骨髓穿刺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长骨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抗原标记,成骨分化诱导后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矿化能力,成骨分化诱导后q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成骨相关分子:Runx2、1型胶原(Collagen Type 1,COL-1)、OCN。结果 JMMSCs和BMMSCs均阳性表达CD90、CD105,阴性表达CD34、CD14、CD45。成骨分化诱导21 d后,茜素红染色显示JMMSCs矿化能力强于BMMSCs。成骨诱导7 d、14 d、21 d后,JMMSCs成骨相关分子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均强于BMMSCs。结论与BMMSCs相比,JMMSCs成骨分化能力较强,颌骨骨髓可能更适于用作骨组织工程的成体干细胞来源。
- 袁林钱钧杨征毅王涵郭武城程洁莉宋晶晶何恩亮张忆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颌骨长骨成骨分化种子细胞
- 组织蛋白酶D在不同种植方式种植义齿骨界面改建中表达变化的研究
- 目的: 对比埋植型与非埋植型种植体在义齿修复受载后,种植体-骨界面中组织蛋白酶D表达变化的异同。 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Beagle犬8只,牙拔除3月后于其双侧下颌分别植入埋植型与非埋植型种植体。埋植型二期手术一周后...
- 宋晶晶
- 关键词:义齿修复种植体-骨界面组织蛋白酶D
- 文献传递
- 赖氨酸乙酰基转移酶2A通过经典Wnt通路影响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赖氨酸乙酰基转移酶2A(KAT2A)调控牙周膜干细胞(PDLSCs)成骨分化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来自健康志愿者的PDLSCs(H-PDLSCs)和牙周炎患者的PDLSCs(P-PDLSCs),比较传代细胞中KAT2A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KAT2A基因干扰H-PDLSCs,检测KAT2A基因干扰对H-PDL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同时检测KAT2A干扰后对经典Wnt通路及其配体的影响,确定KAT2A基因与经典Wnt通路的上下游关系。结果与H-PDLSCs相比,P-PDLSCs中KAT2A基因的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T2A基因被干扰后,PDLSCs成骨能力下降(P<0.05),同时经典Wnt通路被激活,拮抗剂Dickkopf-1(DKK-1)表达下调;加入DKK-1后,被干扰的PDLSCs成骨分化功能恢复,而KAT2A的表达不受影响,仍维持较低水平。结论牙周炎可导致PDLSCs中KAT2A基因表达下降,激活经典Wnt通路,抑制细胞的成骨分化。
- 郭武城程洁莉杨征毅张忆何恩亮钱钧宋晶晶孙晋袁林
- 关键词:牙周膜干细胞牙周炎乙酰基转移酶成骨分化
-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非载荷期非埋植型种植体周围骨界面改建中的表达变化
- 2014年
-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非载荷期非埋植型种植体周围骨界面改建中的作用。方法:选用健康雄性杂种犬8只,在其下颌植入非埋植型种植体,分不同程期处死动物。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不同时期非埋植型种植体-骨界面转化生长因子-β1进行动态观察,研究种植体-骨界面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动态变化规律,初探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界面改建过程中的分子机理。结果:免疫组化观察发现,种植体植入后在非受载期,随着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发生改建,种植体-骨界面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有明显的规律性,代表其染色强度的灰度值从84.87±1.69增加到109.01±3.97。1周时界面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明显增强,2周时达到高峰,1个月时表达逐渐下降,3个月时的表达趋于正常。结论:非埋植型种植体在非受载期,种植体-骨界面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性,且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其改建中起重要作用。
- 袁林宋晶晶杨征毅王涵孙晋曹依娜
- 关键词:非埋植型种植体-骨界面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