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平
- 作品数:8 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 2007-2009谷年期间高热层大气密度的变化
- 2012年
- 在第23至第24太阳活动周的峰年之间,太阳活动谷年具有持续时间长,极低F_(10.7)太阳辐射通量(低至65)和超长期的零太阳黑子数记录等特点,因此是观测和研究在这种特殊背景下热层大气变化的极好机会.尤其是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在宁静环境下热层大气密度对弱太阳活动和小地磁扰动的响应特性.本文利用高度650 km以上星载大气密度探测器2007—2009年的连续探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太阳辐射通量F_(10.7)极低值期间,较高热层大气密度对F_(10.7)的起伏具有更显著的响应变化.当F_(10.7)由70降至65时,日均大气密度会有4~5倍的显著降变,远大于通常大气模式中的降变值.同样在F_(10.7)极低值期间,较高热层大气密度对小地磁扰动也具有显著的响应增变,当日K_p指数之和由23增至30时,较高热层大气密度则会有80%~160%的强增变.
- 李永平朱光武秦国泰
- 地磁扰动期间热层大气N2数密度异常增变被引量:5
- 2014年
- 采用天宫一号轨道大气环境探测器的在轨探测数据,分析了2012年3月和10月地磁扰动期间的热层大气成分数据,对磁暴期间N2异常增变的涨幅、时间、空间特性,低纬地区N2异常增变特点,以及冬夏半球N2异常增变的差异进行探讨,探讨认为:N2数密度的异常增变与地磁扰动及其扰动程度密切相关,增变现象通常出现在夏半球高纬区域上空,磁扰期间所出现的N2数密度异常增变现象与地磁扰动对热层大气加热机理紧密相关.
- 李永平朱光武秦国泰陈华姣何玉梅唐萍李佳谭倩倩
- 关键词:大气成分地磁暴大气密度
- 不同高度和不同地磁扰动期间热层大气密度模式值与探测值的显著差异被引量:14
- 2014年
- 热层大气密度是空间大气环境的重要参数,经过多年的研究已开发了多种大气模式,但其误差普遍较大,尤其在磁暴期间偏差值甚至超过100%.本文利用中国星载大气密度探测器和CHAMP卫星加速度计在轨获得的连续探测数据,针对近10年(2003--2014)中多次强磁暴事件和多次中等强度扰动事件,即2003年11月、2004年7月和2005年8~9月多次强磁暴事件(Kp值均达到9),2006年4月、2012年4月的两次中等强度磁暴事件(Kp值分别达到7和6),分析和比对不同强度磁扰事件期间不同高度全球大气密度就位探测值与模式值(NRLMSISE00)之间的差别.在2005年8月24日强磁扰事件中,560km高度中国卫星就位探测值上涨幅度约2~3倍,扰动区中的增变比高达5.7倍,375km高度CHAMP卫星就位探测值上涨幅度约0.8倍,扰动区中增变比达4.0倍,期间大气密度模式值不仅没有出现明显的涨落,更没有出现强烈的区域扰动;在2003年11月和2004年7月的强磁扰事件中,CHAMP卫星就位探测值均有显著涨变和强烈扰动变化,而模式值无明显扰动变化;在中等强度磁扰事件中,高度560km附近就位探测值在北、南半球高纬地区显著上涨,远高于模式值,高度350km附近就位探测值在地球阴影区域显著上涨,上涨幅度也大于模式值.分析结果表明现有大气模式对地磁扰动(尤其是强磁暴事件)期间全球热层大气密度的响应并不明显,需要进一步改善.
- 李永平朱光武秦国泰唐萍何玉梅
- 关键词:地磁扰动大气密度大气模式大气探测
-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表面污染物质沉积探测数据及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航天器进入空间环境以后,表面和内部材料通过解吸和放气过程会迅速释放出在地面环境和材料加工中所吸附的气体分子和颗粒,再沉积到航天器表面,形成污染物质层。这种现象会对航天器上一些技术分系统(如能源系统、光学遥感系统、温控系统等)产生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携带了微质量计,首次在载人航天轨道上就位监测飞行器表面污染物质沉积及其变化,证实了这种污染现象和污染物质的存在。探测数据分析表明,飞行器表面污染物质沉积量随时间累积增长,在三次交会对接期间尤为显著,同时表面沉积量增长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姿态变换对其影响有待进一步讨论。
- 唐萍朱光武秦国泰陈华姣李永平
- 关键词:目标飞行器沉积量
- 强地震活动事件期间热层大气密度异常变化的探测结果被引量:2
- 2011年
- 地震活动一直是人类非常关注的自然灾害事件,其对热层大气密度的影响还不是非常清楚.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震级8.0级强震事件,随后,在6月14日日本本州东部,7月5日鄂霍次克海和7月19日日本本州东海岸发生震级7.0~7.6级强震事件,利用期间中国星载大气密度探测器在630 km高度上就位探测的热层大气密度对探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强地震震源中心区域上空附近热层大气密度出现异常降变.在时间上,强地震发生前1~3天内就已开始出现大气密度降变,强地震发生日附近降变达到谷值,降变比达0.40~0.65.这种降变的纬度区域范围震前位于强震中心所处纬度的±3°~±9°,强震发生当日扩大到±8°~±20°.
- 曾宏朱光武秦国泰陈华姣李永平
- 关键词:强地震
- 航天器表面污染物质沉积变化和控制因子评估被引量:3
- 2015年
- 航天器进入空间环境以后,空间环境分子污染和颗粒污染形成了航天器表面污染层,从而对航天器的各技术分系统产生不同的负面影响.介绍了中外中轨道航天器表面污染物质沉积变化在轨探测结果,并对污染物质沉积量变化和控制因子做初步评估.结果表明,污染物质沉积量在航天器入轨初期的1~2年内受航天器自身出气物质量、放气速率、表面温度及所处的气流方向等因子所控制.初期沉积量大,正是受到航天器入轨后自身出气量大、放气速率较高的控制,同时迎风面比背风面沉积量大.入轨后期表面沉积量长期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降变或缓慢涨落,而且具有全向性特征,因此探讨了具有全向性影响能力的控制因子相关特性,其中高能粒子通量和太阳紫外辐射通量变化可能是主要控制因子.
- 唐萍朱光武秦国泰李永平何玉梅
- 天宫一号大气密度探测数据与模式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2
- 2013年
- 利用天宫一号的轨道大气环境探测器在2012年12月7日至2013年1月4日,地磁活动平静下的大气密度探测数据,与NRLMSISE-00和JB2008模式进行比较。与实测数据相比,NRLMSISE-00模式整体高估11.6%,而JB2008整体低估9.8%。JB2008模式在逐日变化趋势方面与实测结果更吻合,更好地反映了太阳辐射对热层大气的影响;而NRLMSISE-00在平静期间地磁活动影响大气密度的变化特征上,比JB2008更符合实测结果。实测结果显示冬季半球日峰值出现时间比夏季半球早,JB2008与实测相符,NRLMSISE-00则与实测相反。整体而言,在天宫一号轨道高度、地磁平静期,JB2008模式优于NRLMSISE-00模式。
- 陈华姣秦国泰李永平何玉梅朱光武
- 关键词:天宫一号大气密度
- 航天器表面沉积污染物质质量探测被引量:2
- 2014年
- 航天器被发射入轨后,其表面和内部材料吸附的气体分子和颗粒会解吸逸出;同时航天器在轨运行时,会有调轨调姿动作,当这些推力器点火工作时会排放出气体和颗粒;再加上空间环境诸多因素,如:太阳紫外辐射、原子氧、高能粒子和空间碎片等与航天器表面相互作用,发生光化学反应、剥蚀、溅射所产生的气体分子和颗粒.它们会在航天器表面附近形成气体和颗粒云团,并被称为航天器表面诱导环境.诱导环境中一些有害气氛通过输运和扩散到航天器敏感表面,并被吸附和黏着形成随时间增长的累积污染层,使航天器上相关的技术分系统性能衰减,效率下降,严重者甚至失灵,影响到航天器在轨有效工作寿命和品质.本文介绍了微质量计应用于航天器表面诱导环境沉积质量监测技术,论述了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所研制的星载微质量计的探测原理、基本性能和地面验证校准情况,推出了中轨道高度航天器表面污染物质沉积质量及其变化在轨探测数据初步结果.
- 唐萍侯建文朱光武秦国泰李永平陈华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