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怀宇 作品数:21 被引量:55 H指数:4 供职机构: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更多>> 相关领域: 历史地理 文化科学 哲学宗教 文学 更多>>
陈寅恪留学哈佛史事钩沉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3 2012年 20世纪初哈佛出版的大学目录、登记手册和哈佛教授的论著,可以帮助我们从时间和空间上考察陈寅恪在哈佛留学期间的生活,以及他与同学和师友的交游。将其放在当时哈佛的学术制度中考察,又可以揭示有关其留学生活的地理和文化状况,有助于我们了解他早年学术发展的日常生活背景。在寅恪先生的留学时代,哈佛聚集了相当多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中国留学生,如俞大维、吴宓、汤用彤、韦卓民等。这些学生与哈佛教授和其他同学之间相互促进、教学相长,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交往可以看出民国初期中国学术复兴所受到的域外影响。 陈怀宇关键词:陈寅恪 留学史 学术史 传教士在中国发现宗教——一个思想史的考察 2010年 大约是受到启蒙运动以来欧洲出现世俗化以及政教分离思潮的刺激,新教传教士对于中国政权和宗教的关系十分关注。在中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来华新教传教士有不少对中国的'政权宗教'(the state religion)的讨论,几乎可以说得上是在中国重新发现一个新的宗教现象。这些传教士对于这一新宗教的讨论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中国的儒释道三教之外,还有更为古老的以祭拜上帝为主要特征的“ 政权宗教”,由皇帝、大臣等统治阶级实施;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儒教便是中国的古代“ 政权”宗教. 陈怀宇关键词:宗教 政教 传教士 世俗化 政权 陈寅恪《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疏证 被引量:3 2015年 陈寅恪1931年发表的《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责任》一文,尽管常被学界引用,但此文言简意赅,实值得仔细研究。其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是国民政府北伐之后将清华从一所民国初年成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制为一所国立大学,学校的制度和学科发展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陈寅恪此文正反映了这一变革过程中对中国学术的反思和对清华发展的总结与期待。一方面,陈寅恪在到清华任教多年之后,其背负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使得他非常看重民族与学术的独立;另一方面,他又不忘以他在海外游学多年的观察来评判中国学术过去从旧学到新学的转变中所存在的得失,对中国学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反思性看法。 陈怀宇关键词:陈寅恪 疏证 1919年哈佛中日留学生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011年 1919年是世界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一战"结束后,各主要参战国在巴黎举行和会,中国发生"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也持续发展。当时的哈佛大学,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府派遣留学生。而中国学生在人数上首屈一指,日本学生也名列前茅。本文运用哈佛校报《绯红》(The Crimson)等最新资料,揭示了中日留学生均以来自知名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为主,且毕业后大多数人均回国在各个行业发挥重要作用。而两国学生学习专业的不同,反映了中日两国政府在教育、军事策略方面存在的差异。 严平 陈怀宇关键词:留学教育 中日关系 东方主义与民族主义之碰撞——1923年纽约《花烛夫人》事件试探 2019年 20世纪初中国向欧美和日本派出了大量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在海外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遇到中外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所造成的冲击。由于中外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的差异,率先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列强,不可避免地带着现代眼光来认识和对待来自刚刚开始现代化进程地区的中国留学生。这种带有偏见的立场也体现在欧美人士的文学艺术等文化实践之中。本文试图对1923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剧社排演《花烛夫人》引起美东地区300余名中国留学生抗议的事件进行个案分析,探讨中国留学生的民族主义情感与美国知识界的东方主义中国认知之间的冲突。这一剧作出自一位基督教背景的美国女作家之手,叙述了中国男留学生同时迎娶来自中美两国夫人引发的家庭危机。中国留学生抗议其将中国人的家庭观塑造为认同落后的多妻制。中外媒体、中国留学生以及美国一些学者都卷入了这一争议,他们的不同立场反映了中外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以及双方对异文化的错位认知,而这些讨论反过来也给中国的政治和法律实践带来了挑战与机遇。 陈怀宇关键词:留学生 东方主义 民族主义 多妻制 中国史学现代脚注之确立:以《历史研究》与《文史哲》为中心 2022年 20世纪50年代,随着一系列史学新刊物的出现,如《历史教学》《文史哲》《历史研究》等等,现代学术规范逐渐确立,其中也包括作为现代学术主要特点的脚注。尽管1950年代初这些刊物都采用直排形式,作者们多使用尾注或文中夹注,但1954年以后逐渐使用“直排脚注”。《文史哲》1955年率先使用了横排并确立了脚注的格式,《历史研究》等刊物也在1956年根据文化部对出版物标准的指示改为横排,从而奠定了现代脚注的格局。马克思主义史家在采用现代注释格式方面起了标杆作用,这主要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取得史学界指导思想,使得史家开始重视规范地引用经典作家的著作,强调其经典性、权威性。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史学交流加强了对现代史学规范的重视。 陈怀宇关键词:脚注 横排 马克思主义史学 现代史学 “无猫之地”:《尼拉玛塔往世书》所见克什米尔动物世界 被引量:1 2021年 《尼拉玛塔往世书》是7至9世纪成书的反映克什米尔地区宗教生活的一部古代文献,书中体现了当时婆罗门教统治下的宗教秩序,这种宗教秩序不仅用于维护当时南亚流行的种姓制度,也对当地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秩序主要体现在婆罗门教所设定的宗教祭祀仪式上,而这种仪式常常提到各种动物的献祭,从而让读者了解当地的自然生态和动物世界,以及人、神、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可以看出,马、牛、羊是最为重要的献祭动物,而其他野生动物如大象、狮、虎等也在当地广为人知。大象和马也是政治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日常经济生活则与马、牛、羊分不开,鸡、狗、猪作为家禽家畜并不在当地扮演突出角色。人们对当地动物世界的认知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复杂。 陈怀宇关键词:婆罗门教 动物 大象 鹦鹉与圣人的身体和德行:解读韦皋《西川鹦鹉舍利塔记》 2020年 在中古时期的中国,一些佛教徒认为动物可以得道。相关的记载在佛教文献中数量并不稀少,其中最有意思的是韦皋于9世纪所作的《西川鹦鹉舍利塔记》。这篇塔记中的典故似乎是在暗指鹦鹉与韦皋个人爱情故事之间的业缘。韦皋除了试图向读者证明鹦鹉作为鸟类也可以觉悟之外,还加入了中国古代一些圣人异相的传统思想。除此之外,韦皋的文章还体现了中国语境下古代圣人与佛教故事中的佛和鹦鹉所共通的智慧和慈悲。 陈怀宇关键词:圣人 鹦鹉 德行 主持人按语 被引量:1 2021年 经过将近一年的紧张筹备,“欧亚历史上的动物与人类”专辑终于要问世了。这是海内专业学术期刊的第一个“动物史”专号。虽然之前一些海内外期刊亦曾有一些“动物史”专栏,一次性刊发三四篇文章,唯一的专号应该是《成大历史学报》第58号,即李鉴慧教授主持的“动物史学专号”。《世界历史评论》这次组织的专号则是大陆学界的第一个“动物史”专号。我要特别感谢陈恒教授的提议和《世界历史评论》编委会的慷慨,为这次专号提供一个极其难得的园地,让来自世界各地关注动物史研究的学者第一次在大陆中文学界展示丰富的“动物史”研究成果。 陈怀宇关键词:主持人 专号 陈寅恪的哈佛生涯:搬过三次家,并非学术明星 2013年 正陈寅恪1919年1月底初抵哈佛,便和俞大维、金麒章住在麻省大道1134号。从这里走麻省大道三分钟可到哈佛校园。1919年秋天,陈寅恪成为二年级研究生,其住址变更为赭山街36号,同一地址还包括三位本科生和一位来自瑞典的心理系博士生。 陈怀宇关键词:陈寅恪 研究生新生 学术 吴宓 明星 大道